高东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1
摘 要 根据吉林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和难题,拟探索出适合省体校竞技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总结出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多样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予以新的内涵,从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类意识,激发出青少年运动员们沉睡的善意,为竞技体育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此研究主要以运动竞赛为龙头,构建以运动的选材、教学、训练、恢复、评价为主体,并讲育人理念和措施寓于其中的“六合一”的竞技教育过程。从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关键词 青少年 竞技教育学 课程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因此在青少年集中的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的课程能够有效的培养规范青少年的正确思想意识。特别是近几年体育异化较为严重,针对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能使青少年运动员有一个理性的竞技观,从而在源头上避免运动员对体育异化产生的负面作用,规范正确比赛的价值观和竞技观,在夺标的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为世界树立良好的楷模风范。所以,在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是当今中国体育界所面临头等大事。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竞赛风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研究的分析
(一)国外体教结合的发展趋势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的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教育和我们国家有着明显差异,美国很早以前就实行“体教结合”的路线,而我国才刚刚兴起“竞教结合”的教改思想。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有90%来自高校,而这些接受高水平训练的运动员也同样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俄罗斯存在着一个很系统的训练链,运动员一步一步是通过很紧密的计划向上攀爬,这样也同样使运动员有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在《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论述了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美国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体制”使大约有1/3的学生成为培养对象,有天赋的竞技体育苗子是不会漏掉的,大大提高了竞技体育选材和参训面,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家长们来关注参与体育,刺激了整个体育消费水平,而其民族对体育的认同程度较高,使参训学生和家长们能够非常荣耀的激情投入。德国的体育宏观政策的主要原则来源于宪法,政府的体育政策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社会政策,涉及健康、教育、青少年、生态、社会等方面。宪法允许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有组织上的自治,确定了“独立”和“自我负责”的基本原则。
(二)青少年运动员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无论业余体校还是运动学校,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但几乎所有人都把后者作为首选。目前各体校每周至少应该安排12学时以上的文化课,但因为训练任务重,比赛压力大,所以基本上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而且由于学生赛前要强化训练、参加比赛等原因,文化学习常常被长时间中断和耽搁,因此,“绝大多数从事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始终在一个很低的文化水平上徘徊。”现在体育训练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不爱学的问题,还有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运动训练联系不大,缺乏针对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文化水平就难以达到要求。
(三)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吉林体育学院的研究生院针对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成立了公关的课题小组,小组经过认真的资料准备和经验性的教学工作后。通过在省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以45分钟的授课形式,共进行了8课时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对课程的新异有趣,对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加入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体育明星案例等。让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在教学手法的设计上会让同学们提出他们心中的体育明星,并且帮助分析这些明星为什么能够取得较好成绩的原因。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采用了PPT的授课形式,又能及时将人文主义情怀灌输到学生们意识当中。通过课后的调查发现,学生表现出对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教学形式的喜爱,在竞技教育学当中,同学们能够了解他们所想要了解的运动情况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在讲解优秀运动员情况时又能发挥学生自己的情感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类意识和唤醒学生沉睡善意识的效果。
三、结论
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上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发展又要结合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社会舆论到教师教练的素质修养提高,以及在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内容的设计,教材的选择上,以及价值观引导上都要切实的落实和符合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在面临着我国的后奥运时代,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的转变必须要从娃娃抓起,而且要对运动员的竞技观有良好的改善,真正的达到厚德夺标的价值取向。这样在面临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开设竞技教育学的课程,是必要可行的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的趋势。因此,正如熊斗寅先生在竞技教育学的序言中所说的,育人夺标构建了竞教结合的新的体系,这是一次竞技的科学革命。只有将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育人相结合的精神才能够培养出具有人文与科学共存的体育人才。这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也是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竞技运动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