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丽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与大幅增长的外贸业务不协调的是,中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这些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五年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相对于中国每年180万外贸人才需求,尚有100万人才的巨大缺口。外贸企业需求的报关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进出口经理、商务谈判师等各种职位,目前已位居行业需求排行第六位。
目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多体现在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上,包括外语交流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这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环节进行多方位的调整。在实践中,高校传统的考试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优化,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考试模式的调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考试模式不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考试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专题规划》。该《规划》提出,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高等教育考试改革应以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让学校和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高等院校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有所不同。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12门学科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运筹学、计量经济学、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税收、国际经济法)和3门专业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与单证实务、国际服务贸易)都是采用学期末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70%以上。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忽视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及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国贸专业考试课程总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在70%以上,相应地,平时成绩比重为30%以下。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课后作业成绩、期中考试成绩等。很多学生以为只要最后突击考试就能通过,教师不会难为学生。而大多数教师也认为,平时成绩只不过是平衡卷面成绩的工具,很少教师严格按照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加权加总。这种做法往往造成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课程学习和知识积累,集中在考前临阵磨枪,而考后一无所知的局面。
现行国贸专业的考试内容,特别是从专业课的命题内容来看,仍然偏重于知识记忆。考试题型多为名词解释、选择、填空、计算、简答等,综合性运用、案例分析等试题所占比重较低。尤其是报关与单证实务课程,虽然也有上机操作的实训课,但只是平时成绩的参考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专注于上课记笔记或者直接向任课教师索要授课课件,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贸专业的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都会进行试卷和教学质量分析,并根据学生试卷和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但这种做法仅仅流于形式,相关报告只要上交教务部门存档就可以了,教学主管部门很少进行核查和监督。考试结束意味本门课程的学习结束,学生只关注是否通过考试,对于试卷答题情况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得到反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方式选择上有所不同,不可简单一概而论。但是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对多数课程而言具有共性。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课程考试模式设计,下面以报关与单证实务课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报关与单证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报关流程和国际贸易整个流程中全套单证缮制的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是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业务能力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必须熟悉与货物进出口有关的法律、对外贸易、商品知识,应精通海关法律、法规、规章。报关员偏重报关业务方面的实务技能;而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则是在国际贸易整个结算业务中,审核、制作各种贸易结算单据和证书,包括信用证、汇票、发票、提单、保单等。这样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合格、优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结合报关与单证实务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考试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考试体系模型
1.业务流程。报关与单证实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于国际贸易整个流程,包括交易准备与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检验、报关、结汇等各环节都能够掌握。同时,对外贸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预先分配给每个小组不同的业务流程任务,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要求,分别扮演外贸业务中的角色(如进出口商以及银行、保险公司、检验机构、海关部门等人员),依据课堂的贸易案例,用英文完成相应的业务流程及单证缮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量化后作为考核结果的一部分,注重对学生日常专业和英语交流能力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流程实测。是在各组依次完成国际贸易各流程演示之后,统一安排课堂时段,由各组抽签决定各自的流程任务,现场进行外贸角色分配、业务流程演示及单证缮制等。同样,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英文交流、单证缮制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计入课程总成绩。
3.模拟训练。报关与单证流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应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模拟训练应以国际贸易实务运作程序为主线,以国际贸易实务各流程操作规程、技巧为基础,以贸易实训软件为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中,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国际贸易的流程、环节及做法,为以后从事商务活动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根据每次实训的情况进行评分,计入课程总成绩。
4.案例分析。优秀的外贸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掌握与外贸相关的金融、法律、商品、国际贸易惯例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由各小组预先收集一些与国际贸易关系密切的时事案例,案例的内容应该能反映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政策、法规等。在课堂多媒体课件演示后,通过案例讨论方式,扩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知识面,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全英文的案例演示与讨论,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际交流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量化后计入课程总成绩。
5.期末考试。改革后的考试分为两部分:针对单证缮制,采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针对外贸流程,采用口试的方式进行严格考核。口试能够考查学生在既定问题和考试环境中,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表达见解,同时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态仪表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
报关与单证实务课程考试模式“业务流程——流程实测——模拟训练——案例分析——期末考试”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教师在对每一部分进行量化评分后,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英文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等,以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保证学习效果。课程成绩评分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进行试卷和教学质量分析,更要高度重视分析报告结果,对于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集体讨论给出改进措施和改革意见,以便授课教师在下次授课前及时调整课程授课计划,以此来构建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管理的反馈调控系统。
总之,考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职业要求,因课制宜、因人制宜,采用多元化的考试方式,才能实现考试改革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符合学生自身职业定位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1]杨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考试模式改革研究——以郑州航空工业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2]刘兰明,吕莲.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究——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改革为例[J].教育与职业,2006(27).
[3]张月,王贵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