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琼,夏 波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的全程
——谈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李燕琼,夏 波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现代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的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在保证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整合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全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当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往往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强调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的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医生应是保健提供者、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而当前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3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综合素质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导致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因此,加强医学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两年的理论学习,包括人文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块。其中人文课程相对于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偏小,必修的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等为主。因此,首先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调配人文课程比重,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辅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其次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状况,改革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所有课程教学及教师都应承担的工作。
教师的育人功能决定其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并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外化为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就无法以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讲授内容上缺乏深度和新意,传授的知识信息量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人文知识只有经过理解、内化、实践,才能转化为人文素质,而教师正是帮助学生把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的引导者。所以,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重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使学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通,而且在课外也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鉴于三年制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只有两年时间进行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如果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只能减少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这样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最终导致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得不到保障。要解决人文课程课时数严重不足这一问题,除配备一定比例的人文课程专职教师外,还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教育中,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知识水平。(1)对于年轻的专业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如采取有计划的培训学习、由资深教师带教、多听多上公开课等方式)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成长为专业知识过硬、人文知识丰富的优秀教师;(2)对于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应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使其学习新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做到知识常学常新;(3)经常邀请教学名师到学校讲学,发挥榜样的作用;(4)加强本系(部)教师的交流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无形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1)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人的完整性以及人性、人格的培养,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要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达到育人目的,从而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
(2)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可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加活动,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良好学风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发展。
人文课程通常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设,同时也开设医学基础课程;而进入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习期后,便不再单独开设人文课程,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教学医院责无旁贷。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矛盾突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现象的背后具有深厚的社会原因,从医生收受“红包”“吃请”成为一种常态到“医闹”成为一种职业,这些现象让涉世未深的医学生感到不解和迷茫。实习生身临其境,甚至置身其中,在目睹一些不正之风缺失监管,“潜规则”横行而无法有效制止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开始迷失自我,并逐渐适应和接受这些“潜规则”。因此,为防止学生未出校门就出现道德上的滑坡和沉沦,加强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是学校的教师,而是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方式不是课堂教学,而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1)加强与实习医院的联系、沟通,让实习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全面展示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风范。通过示范作用,如对病人的关爱、高度负责的态度等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爱护病人,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有条件的实习医院也可以通过组织医德医风竞赛、邀请专家或院内德高望重者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或以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2)学校除定期巡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外,还要收集一些资料,如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不良现象、风气等资料,寄给实习医院,指导实习组长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并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定期寄回学校,以便学校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适时实施教育。
总之,要不断探索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最佳的结合点,推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1]梁碧茹,李洪波,郑美玲.建设适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J].青年探索,2000(4):30-32.
G421
A
1671-1246(2014)03-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