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忠
一早从大同出发,汽车沿着平坦的公路向北行驶。路旁的村庄里家家户户的院墙、裸露的黄土层断面、土崖上闲置不用的窑洞、乡村土路上久久不散的黄尘……满眼是黄土,黄得没有尽头。眼看到了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远远就看到了广袤的黄土原野上横亘着的一段由黄土夯筑土墙,路边赫然耸立的一壁灰褐色的大石头上醒目地镌刻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得胜古堡”,我久久寻觅的外长城重要隘口终于到了。
堡门 雄浑古朴 岁月印痕
走近这座明代长城古堡,只见砖块剥落、夯土斑驳、荒草飘摇,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一道和高原形神一致的土垣,与大地融合得浑然一体。曾经的长城雄风与英悍繁荣早已远去,只剩下断壁残垣;外形高大坚固、威凛慑人的建筑实体,此时正风蚀雨剥地衰败,墙上的青砖脱落殆尽,如同失去盔甲的武士,裸露着胸膛,默默挺立在一片荒凉、空旷的黄土地上。
再往前行是两个高大的黄土墩,一座雄伟的门楼矗立其中。堡门砖雕精雕细琢,至今仍保存完好,而其门洞虽由于年代久远显得有些缺损,但仍不失高大、精美。门额砖雕满花卉、人物、动物及各式花纹图案,展现出古朴华丽的摄人之美。砖雕的显眼处,镶嵌着一块石匾,上书“保障”二字。走入门洞,东西两侧各嵌一块石碑,西边的石碑风化严重,碑刻之字不可辨认,但东边的石碑上字迹仍清晰可见。碑上内容记载着明代万历年间扩修得胜堡的始末,它作为得胜堡现存唯一的文字资料弥足珍贵。碑文落款为“万历二十五年八月吉日立”,由此算来,距今已有417年的历史。堡门洞的内侧上方镶嵌的石匾,依稀可以辨出“得胜”二字,从中不难看出,这两个字蕴含了多少兵戈铁马的战争,同时又寄托了多少人渴望胜利渴望和平的愿望。 字迹旁边隐隐有弹痕历历,伤迹累累,岁月留下的印痕,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心灵的震撼。
堡城 轮廓完整 墙台密集
登上城堡顶部,放眼望去,占地约四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环绕的堡墙依旧轮廓可辨、墙体规整。城外草场辽阔,城内房舍成片。三三两两的农民在田里劳作,初冬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苍凉的黄土墙上,墙根下几个老人们在舒服地 “晒暖暖”。看到外来的访客,老人们好奇地热情迎上来。应我的要求,颇具古村文人气质的张大爷主动给当起向导,并滔滔不绝地说起世代生活的古堡。
张大爷说,得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而是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得胜口月城四堡连环组成,四堡之间相距很近,从整个城堡群现存的格局看,得胜堡是指挥中枢,墙体高高耸起,墙台密集,全部630丈的城墙周长上,共建有18座体型硕大的墩台,大致每隔110米一座。历史上的得胜堡地处晋北与内蒙古的咽喉部位,初建于明嘉靖十八年,为抗击蒙古瓦剌的明长城重要军事要塞。在漫漫黄土地上崛起的夯土城堡群落,紧扼交通要道,外堡内墩,烽燧相望,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有守护大同继而屏卫京师的重要作用。
四城堡 蒙汉互市 万骑云屯
在得胜堡的西南方向,有一座周长一里半的空堡。张大爷告诉我,这个堡现在人称“四城堡”,实际上是当时用来交易马匹的 “市场堡”的讹称。听老辈人讲,当年马市繁盛时,边墙内侧马商接踵、马嘶牛哞;而边墙外,则帐篷散布、长调低回。日出卯时,城门开启,商人百姓云集此处,号称“日进斗金”。 明朝诗人李杜曾做诗描绘当时的景象:“天王有道边关静,上相先谋马市开。万骑云屯星斗暗,三秋霜冷结旄回。”而今,堡内已是荒草丛生,只有边墙上那座开设马市的标志――马市楼,依然高高耸立,眺望着远方。
当战争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时,封建帝王开始考虑其他的方式,也就有了另外一种看似软弱实则英明的决定。明隆庆五年,明王朝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大同、宣府,“立互市”,商定在长城沿线设立10处互市市场。从此,得胜堡由一个兵家要地变成了晋蒙两地繁华的茶马市场,和平降临到了这个边陲小村,深沟高垒的严阵以待与马来茶往的繁忙交易共同构成了一道和平的景象,长城沿线战争的阴霾随风而去,昔日的仇家握手言和,仇恨的目光如春日高山上的冰雪逐渐消融。
“立互市”表面上看是以经济的交流为主要内容,实则久远的影响远非有限的金钱可以衡量。贡市往来,接踵塞上,直接结果就是促进了边墙内外民族关系的缓和。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蒙汉互市带来的是“军民乐业,不用兵革”的喜人美景,形成了汉蒙两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睦相处、荣辱与共的格局。如《明史方逢时传》中引用时任山西宣大总督方逢时的话:“八年以来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堡内 砖石无声 土墙有魂
步入得胜堡村,行走在村落间狭窄崎岖的道路上,时时能感受到长城文明、边塞文化、民族融合等厚重的历史。张大爷告诉我们,堡内现有一条南北大街,东西各有六条小巷,曾建有72座庙宇,设有南北两座堡门,在南北轴线上建阁四座,现如今仅存一座方形玉皇阁。放眼远眺依稀看到几丝端庄和雄浑,走近观之,此阁则已破损不堪,门框石雕更是面目全非。门洞上方四面都嵌青石匾,东 “护国”、南 “雄藩”、西 “保民”、北 “镇朔”。寥寥数字,将当年战马嘶鸣、 狼烟四起的北方屏障跃然眼前。
玉皇阁内,已有墙砖脱落,墙上裂缝清晰可见。青石铺就的地面上,清楚地留下畜力车辗过的凹痕。最为特别的是砖碹而成、四面相互连通的券洞。一位学建筑的大学生在此考察,他看到了这奇特的建筑结构,回校后介绍给教授专家,言语描述没让人搞懂其结构,他不得已用一个苹果雕出玉皇阁的券洞模型后,大家看到后不由得惊叹古代建筑艺术之高超。
砖石无声,土墙有魂。漫步堡内,随处可见散落着的残砖碎瓦、石雕兽首、柱础基石等。如今生活在此的两千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存有被其当作日常建筑用材的古董文物。随意走进农家院落,你会惊奇地发现,在村民屋宇中几块形质非常的砖块突兀逼人,甚至就连村民们用来养猪的猪圈,用来方便的厕所也都是用硕大的城砖砌成。周七女家祖居的院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她指着新建的大门告诉我,过去这个位置是个古色古香的雕花门楼,前年为了娶媳妇能把汽车开进院里拆了大门,现今只留有残存的基石。许生林家的老院中央,一组古色古香的雕栏在阳光下倍显沧桑。主人说,原先雕栏前后都有狮子雕塑,为了方便院里的小孩子玩耍,硬凿下来放在后院。一件四百年历史的雕刻着蟠龙花纹的明朝雨漏,几根枯黄的狗尾草和半截黄土遮掩了青石板材的光泽,正静静地躺在一户人家的旱厕里,变为了厕所的排水槽。时光荏苒,如今的得胜堡褪去了往日的辉煌,围城的残垣断壁尘封了当年金戈铁马的悲壮,战则“南北交锋,烈马嘶鸣”、和则“贡使络绎,商队接踵”的兴盛景象一一消逝,让人空余感慨。
美食 黄糕泡肉 吃个没够
快到中午了,周七女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吃“黄糕”,我也正想尝尝得胜堡原汁原味的美食。老屋子的结构很独特,炕边就是灶台。我有幸看到了周七女做糕的全过程。她边做边说,大同一带是高寒地区,盛产黍子,将其脱壳、淘净、晾干、磨粉就成为上好的做“糕”原料黄米面。只见她舀了几碗黄米面在盆里,以少量凉水和匀,将黄米面一层一层铺到笼屉里上火蒸,大约十来分钟,揭开盖子看看,只见熟透的黄米面变成了金黄色,一股面香也随之扑鼻而来。
周七女将出锅后糕面趁热放在瓷盆中,麻利地用手蘸些凉水,作拳头状,使劲揉搓,她说这叫搋糕。有句俗语是“黄糕好吃难搋”。这是道关键工序。搋糕容易烫手,所以,动作讲究手快眼快,用力均匀,等面凉了就发僵了,吃素糕、包炸糕都不好吃。周七女搋起糕来像小孩玩泥巴那样得心应手,几掌下去便龙身三番、凤凰三点头,一会工夫黄灿灿的米糕就魔术般地呈现在面前。搋好黄糕后,她又趁热抹上一层胡麻油,以防黏盆和外表干裂。
黄糕的吃法让我大开眼界。弄好糕后,周七女又给我们端来炖好的羊肉,炒了大烩菜。给每人舀一大碗菜,然后在菜上放一块黄糕,端到我的面前后,见我无法下筷,于是她边示范边讲。吃素糕时,汤汁必须多一些,夹上一筷子黄糕,蘸点汤汁,送到嘴里,囫囵吞枣那么一咽,下肚了之。我也照着样子吃起来,那份香甜,那份光溜,那份快意,颇为享受。周七女看我吃得香甜,高兴地问我:“是不是一吃吃个油老虎儿,一咽咽个鸡叫鸣儿?”听着她有趣的语言,我禁不住频频点头。周七女又给我讲了个吃糕的笑话,更是令人捧腹。话说当年有个北京知识青年到当地插队。庄户人最实在,北京知青一进村,没开欢迎会,先吃饭。大队书记见小伙子远道而来,把他拉回自己家,让老婆蒸黄糕炖羊肉。北京知青哪里见过黄糕,黄糕放进嘴里三咬两咬粘到牙上,不好下咽。书记的儿子见他吃法不对,就教他道:“啊呀!糕上面蘸点汤,放到嘴里,打个滚儿就咽进去了。”北京青年夹了一块糕,蘸上羊汤,放在嘴里,在炕上滚了好几滚,也没咽进去,惹得一家子大笑不止。北京知青红着脸说:“你们不打滚儿就能咽进去,我打滚也咽不进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静默了400多年的黄土古堡,展现出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如今的得胜堡,虽然看不到昔日的金戈铁马和喧嚣的茶马古市,但素面朝天的土长城,原汁原味的关门洞,毫不走样地保留着岁月的痕迹,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tips
交通:可在大市区乘坐“火车站-堡子湾乡”的8路公交车,冬6:40-18:00夏6:40-18:30 。包车前往大约80元可达。
自驾: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从大同可直接到堡子弯乡)→堡子弯乡→得胜堡。大同至得胜堡约45公里。另:内蒙古丰镇县至得胜堡12公里。
住宿:附近的山西大同、内蒙古丰镇有不同档次宾馆饭店。老乡家也可留宿。
美食:黄糕 炖羊肉 刀削面 羊杂粉汤
周边:云岗石窟 北岳恒山 悬空寺 大同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