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令睿
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获得后,有的可能解释为利多,有的会解释为利空。因为信息并不是直接指导投资决策的,在投资者获得信息到进行决策中间,一般还会有整理、分析、筛选、提取、理解、翻译等过程,而这一过程因投资者的不同,会有很大不同,最终仍导致信息的异质性,在过于自信的倾向下,更容易加剧这种异质性。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同样的企业重大事件公布后,你选择买入,同时有人愿意卖给你。
有个心理学术语叫选择性偏差(Selection bias/ Representative bias),是指人们常常根据自己对特定事件的代表性观点,来估计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投资领域,以Tversky(1974)和Kahneman(197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投资者由于认知容量的局限性,在某一时点上不能处理所有信息;人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认知的对象,使被认知的对象好似从环境中凸显出来。另外,投资者往往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放大,超过其应该占有的比重,而忽略其他部分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易得性偏差的影响: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这个词,但鉴于这个偏差的影响之大,再展开说一下也不为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会依赖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过分使用。但这些信息可能对判断是不重要的或不够的,这就是易得性偏差。
为什么那么多投资者沉迷于K线等技术分析?一是因为K线是价格、成交量等历史数据为基础的软件自动生成结果,就算演绎出非常复杂的各类线和指标,也是容易得到的。技术分析“专家”就是基于这种容易得到的信息,忽略对市场、对股价有影响的其他重要因素,形成看似复杂的理论。二是现在的投资者往往都有电脑,最先接触的就是行情软件,K线和技术指标也是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直接关系到股价,与盈亏距离最近,一些投资者一旦使用这个,其他的都似乎不重要了。
企业的估值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所处行业、竞争优势、财务指标等,并要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是复杂并且没有定式的过程。如果简单的以PE、PB进行估值,也是一种易得性偏差的影响,公司简单的财务数据是容易获得的,但仅仅基于简单的财务指标进行估值,就过于简单了。估值哪有那么容易?
确认偏差的影响:偏见尤其显见于感情问题和传统观念,人们常偏好支持自己原立场的观点,也倾向将模棱两可的事实做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当你买入了某公司,特别是投入大量心血研究、分析后进行的决策,对该公司就容易产生确认偏差。在后期关注、收集信息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和相信“利好的信息”,拒绝或者反感“利空的信息” 。更有甚者,在语言上可能会忍不住对持有与自己不一致观点的人进行人身攻击。
其实,本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公司,任何公司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只看优点,不看缺点,或者揪住缺点、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理性的看待正反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对反面的观点应更加警惕,分析其产生的可能性以及有多大的危害。保持警惕和开放的态度,在企业的基本面发生变化的时候,才能从容卖出。
芒格有一句被广为流传的经典:“对于只有锤子的人而言,每个问题都像是一个钉子。”他还认为,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起融会贯通的格栅,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思考同一个投资问题,如果能得出类似或者相同的结论,这样的投资决策才可能更准确、更经得起检验。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并没有提供综合学科方面的教育,我们大部分都是“拿锤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