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云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集中概况和表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03-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集中概况和表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社会矛盾突出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从未遇到或者从未想到的新情况,中国的社会矛盾到了一个非常多元化、非常复杂,其影响和深度比改革开放的很多时期来得更加深刻、更复杂、更多元化,这是一个新挑战。
社会矛盾有对住房的、有对腐败的,有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教育不平等的等等。其原因高度概括就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具体说来,导致了现在的社会矛盾非常突出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迅速上升。基本上达到25%,18岁到22岁年轻人25%在大学里面(25%的毛入学率基本上相当于发达国家3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高等教育迅速普及带来了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但是直接后果是带来了社会的意识的多元化、意见表达的多元化,带来了意见表达的渠道的相对畅通,社会几乎任何事情都有争议。第二,中国经济在不断提高,20多年以来尤其是过去10年以来收入差距水平在迅速提高;收入差距带来了我们的社会矛盾的加剧。第三,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会情绪放大,使得社会的观点的交流加快,同时也使得社会很多观点的交流表面上有效果、速度加快但其实在深层次下往往更肤浅化。所以这三个原因——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思想活跃、收入差距拉大、加上互联网交流的工具表面上看效率提高,实际上使得交流更加肤浅,浅度交流而不是深刻思考等导致现在的社会矛盾更加多元化、更加甚至于激化,更加全面化。比如通过互联网一些重大的社会话题会迅速地形成持久的强大的舆论压力。再如住房问题,房价的居高不下始终是一个话题。一系列的一系列问题都表明社会矛盾在多元化,人们关注点在多元化,关注力度在上升,矛盾在激化。这是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重点,就是社会矛盾,重点之重点。
二、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群众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群众概念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群众?西方的常用的群众的概念有:群众就是指公开聚集在一起的许多人,一群人;群众也指一些群众或者集团;还有一些西方的政治学家,他把群众和暴民和乱众,无秩序的民众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乌合之众;也有西方政治家和政治学者把群众和劳动的阶层,特别专指的是劳动群众。总之,西方对群众的概念就是指作为个体的一部分人,他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群体,这就是群众。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群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概念上的群众,般专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一些社会群体。广义概念上的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劳动者,广义的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人类历史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的力量。群众有量上的规定,也有质上的规定。量的规定性上群众指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在质的规定上,群众指的是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起积极作用的一群人。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就是指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观点和基本态度。群众观的内容包括对群众概念的界定,对群众构成的分析,对群众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待群众的态度等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党人制定一切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列宁在1920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这篇文章当中,他就谈到了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他说群众是划分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通常是有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可以说这段话就把群众、阶级、政党和政党领袖集团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从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到中国共产党对待认识共产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上,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共产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因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多数的,但是党员与群众相比较而言,是少数与多数之间的关系。第二,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是仆人与主人之间的关系,代表者与被代表之间的关系,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人,真正的主人是广大人民群众。三,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一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先锋队和大部队的关系。
(二)不同历史时期党的群众观
从1921年建党以来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党的群众观的核心一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容上的时代的特色。概括地来讲,有革命时期的革命观、建设时期的群众观和改革时期的群众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观。毛泽东同志在1934年《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谈到群众的问题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后来他在《论联合政府》中又提到: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出发。endprint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群众观。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八大的讲话上说:“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工具,也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群众观。党对群众的认识相比之前的历史阶段更加深入,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终决定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一个结合点。21世纪以来,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理念,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胡锦涛同志说,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他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总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党的力量源泉,这就是党对群众的基本认识。
(三)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坚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群众工作理念;自觉贯彻群众工作路线;积极践行群众工作方针。
第一,群众立场是决定一个政党性质和基本属性的根本性的政治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大会讲话上提到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样话实际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站稳群众立场的这样一个坚强的政治决心。
第二,树立群众工作理念。十八大报告当中也有一段牢固树立群众工作理念的表述说,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第三,贯彻群众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群众工作路线做了两个方面的概括。一,群众工作路线就是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二,党的群众工作,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他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党始终坚持这样的一个群众工作路线,既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并作为党的基本路线。
第四,积极践行群众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想问题、做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群众工作方针,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实践当中,为我党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宣传群众、联系群众、连接群众、动员群众、领导服务群众,把党制定的各项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实践中去。
三、贯彻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全面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贯彻落实群众观,需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制度;改进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从理念、制度、方式方法三个层面贯彻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牢固地树立好群众观念问题时,用了一个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来比喻。他说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立足于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党的群众观念要有所转变。
第一,从行政强制到民主法治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做群众工作习惯于通过行政强制的方式,比如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都是通过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工作开展,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特别是党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之后,在处理当前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时候再过度依赖行政强制力量来做群众工作,就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特别是有些地方出现了党群之间的关系紧张,与一些基层同志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依靠行政强制的方式来推行相关的方针政策有关系。
第二,从领导群众向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群众工作的实质是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执政党应当抛弃官本位的观念,增强为人民群众的意识,真正地摆正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树立好、摆正执政党、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而不是一个颠倒过来。把服务群众作为当前的一个首要任务,主要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切身关注的利益的关系,解决好人民群众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困难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其中服务型政党的提出,就是贯彻从领导群众向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
第三,从务虚到务实的理念的转变。以往做党的群众工作比较侧重于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推进,一方面要坚持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党的思想方针路线,同时也要重视切实地解决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党群对话沟通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表达意识和维权意识都在增强,在群众利益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建立健全党群对话沟通制度显得尤其重要。
第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一些重大项目的上马的过程、或者重大项目开始决策的过程中缺少党务公开,缺少政务公开环节,导致一些地方出现群众性事件。endprint
第三,改进信访制度。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信访制度的模式也需要不断推进、健全和改善,使其能够真正地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发挥党联系人民群众的这样一个渠道和载体的主渠道和主载体的作用。
第四,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利益维护机制、群众利益决策和政策的形成机制,让人民群众有参与权、表达权,决策的整个过程是民主讨论、公开协商,推动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形成。
另外还需要损害群众利益的纠错监督机制。发扬我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及时地纠正错误使我们的方针政策能够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三)改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进和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一些优良传统工作方法。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当中积累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做法,比如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民意,了解群众的诉求和心声。
第二,改进和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主要是管理的方式从计划经济时期过度依靠行政强制向民主法治转变,更多通过民主法治,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起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合理有序地参与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去,向多样化、复杂化的方面去转变,改变以往这样一个简单化的、模式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第三,提高群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机遇也提供了挑战。新媒体带来了比如不实信息泛滥以及群众无序参与等负面因素,但是也为党的群众工作、为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通过新媒体来及时准确地发布一些权威信息,避免小道消息、谣言的传播。再比如近年来的一些政务微博在利用新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布各个部门的信息发布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政党网站搜集汇总民调信息,通过建立网格化方式来了解不同群体的动态。再者,通过网络实现党的领导人与民众的快捷沟通。从总书记到总理到省委书记等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也都在通过新型媒体的方式与民众之间实现快捷的,点到点的沟通,拉近了党的领导人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提高了党的群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