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斌
防治胃肠道疾病该备哪些药
夏季胃肠道疾病多是因为饮食不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的病因有很多,常见有胃肠道感染、食物中毒、食物过敏、消化不良、炎症以及胃肠道功能失调等。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笔者给出如下用药建议。
腹泻 腹泻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多由受凉、饮食不洁、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治疗腹泻,一定要分清腹泻的类型,对症下药。非感染性腹泻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液)、黄连素等。感染性腹泻不宜盲目自行用药,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诊治,请医生处理。首先要分清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如果是细菌性的,要针对引起腹泻的细菌种类,选用相应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性的,可选用整肠生、健脾丸等中成药对症治疗;如果囚腹泻引起脱水,需要立即输液或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
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可选用助消化类药物,如多酶片、酵母片和莫沙比利。也可选用中成药,如香砂养胃丸、养胃舒胶囊、山楂丸等。
胃胀和胃痛 食物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胃肠蠕动来完成,当胃肠动力不足时,就会引起胃胀或腹痛。胃肠动力药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和缓解腹胀腹痛症状,可选择吗丁啉、金双歧片等。此类药物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以发挥最大的药效。胃痛多为胃肠蠕动功能过强,也就是胃肠痉挛,应使用解痉止痛药,可选择阿托品和颠茄片。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胃动力药期间,不可服用解痉止胃痛的药,两者作用正好相反。
肠炎 可选择黄连素、阿托品,以及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祛火应该备哪些药
上火是一种俗称,中医称为“火热证”。火为夏季主气,人体受到热邪侵袭后,会引起全身或局部出现一系列热证的表现。尤其是心脑血管病人,上火还会引起中风、脑梗等严重后果。祛火要用寒凉的清火药,但首先要分清是实火还是虚火。如果用错药,不仅治不好病,还容易引起一些副作用。
实火患者,大都是由于环境因素以及饮食不当所引起,主要症状为面色发红,口腔有异味,贪凉且大便干燥、尿液发黄,这类患者可服用清热泻火药。
虚火患者,大多是由于劳累过度所致,最好通过食疗调理。可以多吃些凉性蔬菜,如苦瓜、丝瓜、芹菜等,或用梨、银耳、山药、枸杞等煲汤,都可以起到滋阴降火、补脾养胃的作用。如果需要用药,建议针对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
口舌生疮、长疱,心烦失眠(心火)者,可选用牛黄解毒片、牛黄清胃丸等。
鼻腔干燥,口气发热,鼻头或鼻翼红肿疼痛(肺火)者,可选用清肺抑火片、三黄片等。
口唇起皮干裂,胃痛(胃火)者,可选用牛黄清胃丸、金花消痤丸等。
目涩口苦,烦躁耳鸣(肝火)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龙胆泻肝丸等。
防暑解热应该备哪些药
中暑多为暑热侵袭所致,夏季人们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很容易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引发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三种类型。先兆中暑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口渴、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轻度中暑患者不仅有先兆中暑的症状,还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耳鸣、心悸、四肢发麻等;重度中暑则会出现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严重时会威胁生命。针对中暑的轻重和不同的症状,笔者给出如下用药建议。
先兆中暑 即高温环境下出现耳鸣、心悸、四肢发麻等症状,体温一般不超过38℃。可选用人丹、十滴水、风油精、清凉油等。人丹,成年人每次服用5 - 10粒,儿童适量减少;十滴水,在发病时服用2-5毫升。风油精,孕妇禁用。
轻度中暑 体温一般超过38℃。可选用行军散、避瘟丹、藿香正气液(丸、胶囊)等。避瘟丹,成人每次服用4粒,孕妇禁用;藿香正气液(丸、胶囊),过敏体质者要慎用。
重度中暑 患者严重头痛或昏迷,有汗或无汗,血压下降,心律紊乱,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不可拖延。
需要提醒的是,中暑患者应立即转移治阴凉处。在患者有一定意识的情况下,可帮助其服用药物急救,并且饮用淡盐水等补充体液解暑。在进行简单的救治后,一定要及时把高热不退的重症患者送到医院急救。
其他常用非处方药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各种传染病、胃肠道疾病、皮肤病等进入高发期。市民应针对具体情况,准备些常用非处方药。
喜爱进食高蛋白食物者,可备些助消化药物,如多酶片、得美通、整肠生等。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药物最好和食物同时服用,以发挥最大的药效。
肠道蠕动差、便秘者可口服莫沙必利片,一次1片,一日三次,饭前服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夏季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包括蚊虫叮咬、热敏性皮肤病等,可在家中备些风油精、痱子粉、皮炎平和炉甘石洗剂等皮肤外用药。
提醒大家注意,在家中自行服用药物治疗,一定要严格按剂量、按时间服药,一旦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