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仙
典型案例一
怡萱同学很爱漂亮,衣服也很多。可是她渐渐发现,班上开始流行起穿“品牌服饰”了。前不久,自己的好朋友莉莉买了一身几百块的运动服,这套衣服在同窗间成了讨论的话题。大家都说莉莉这套衣服很好看,很有范儿,并对莉莉投以羡慕的目光。一向被大家认为很会打扮的怡萱顿时就不开心了——自己怎么能没有一套名牌服装呢?于是回家后怡萱缠着妈妈,非得去买一套新款的名牌运动服。
典型案例二
杨明是一个16岁的山村少年,父母为了供他上学,常年在外打工,他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初中毕业后,他离开奶奶到县城读高中。本来,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到了县城后,看到同学们穿名牌,玩手机,谈女朋友,他的虚荣心急剧膨胀,产生了严重的攀比心理。看到班里不少男同学都买了阿迪达斯足球鞋。杨明羡慕不已,可是,一双阿迪达斯需要500多元,他就是一个月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啊。于是,杨明请假回家,撒谎说“学校要交资料费”,从奶奶手里骗得500元,如愿以偿地穿上了阿迪达斯球鞋。看着有的同学谈恋爱,杨明也学着开始追求初中的同学静,并决定送静一个智能手机。为此他再次骗奶奶说“学校要交资料费.需要800元”。奶奶真的是没钱了,但为了孙子上学,还是东挪西借,凑了500元钱给了他。
钱不够,怎么办?有天晚上,杨明趁同宿舍的同学洗澡的机会,悄悄地“拿”走了同学的1000元。一个星期后,案件告破,等待杨明的将是法律的惩罚。
心灵导航
生活中的差别无处不在,当人们发现自己与别人有差距时,攀比心理就产生了。攀比心理不仅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容易造成自卑、失落、生气、嫉妒等负面情绪,还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处事。
攀比心理是一种“人有我也要有,人好我要更好”的比较心理,它隐含着竞争、好胜的心理成分。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催人奋发,积极向上;但不正确的攀比,却会使人坠入深渊。青少年往往会在攀比中丧失理智,是因为他们缺乏是非判断标准和自制能力。
1.自我剖析不够:青少年学子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不能明确区分美与丑。只知道同伴有的自己不能没有,而且还要比别人的好。
2.嫉妒容易导致攀比:嫉妒是一种想排除或破坏别人地位的想法,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情感。在同学之间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具有明显的对抗性,容易导致极端的攀比行为。
3.虚荣心在作怪:虚荣心就是我们常说的“面子问题”,这是一种以不适当方式保护自尊心的心理。有些人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而不顾现实的条件,过分注重自己的虚荣心,从而产生了攀比行为。
4.来自同学朋友间的无形压力:同学朋友们在自己眼前炫耀时的得意情形,让一些人受不了。久而久之,躁动和不安就会促使他们滑到理智的低谷。甚至不惜通过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攀比:
心灵处方
生活中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郑老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活到了99岁的高寿。
当代世界科学巨匠霍金的命运对他是残酷的,21岁的大好年华,就身患不能治愈的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逐渐使他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可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些让他感到满足和富有,充实而快乐,使他成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
研究发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得多。因此,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人总是有欲望的,但要建立在合乎法纪和道德的现实基础上。难以实现的欲望其实是贪念,会引诱人走上违反法纪和道德的歧路,最终导致人的毁灭,必须予以克制。
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在生活中总是比来比去,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我。不去和别人比,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标,过好自己的日子。
如果一个人经常产生攀比心理,并且觉得影响了自己生活、学习,那么可以尝试进行以下自我调节。
1.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通过对自己的积极叙述,来实现头脑中坚定而持久的想法,摆脱陈旧的、否定性的消极想法。自我暗示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具体表现为带有鼓励性的言语和动作。比如,当看到别人某一方面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在另一方面比他好”之类的话语,久而久之,盲目比较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2.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纵向比较是指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帮助自己树立信心;横向比较是和同学朋友相比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单一的纵向比较容易使人骄傲,一味的横向比较容易使人自卑或产二生贪念,因此需要两者的结合。
3.增强自身实力,克服负性攀比:攀比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自身的实力与期望值达不到均衡水平,导致自信心的缺失。因此,要积极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网络,用行动弥补失落,巩固并增强自己的实力。
4.由外在的攀比转向“精神攀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要学习将自己的攀比内容逐步向内在、深层发展,比如比知识、比品德、比奉献。这类积极的攀比才能促进我们健康成长。只有这种向上的“精神攀比”才能比出风格,比出进步。
总之,我们要想做到不攀不比、不夸不躁,必须找到心灵的平衡点,做一个只问自己内心,而不在意别人看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