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环保科普事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4-03-18 06:50卢佳新张静蓉陈永梅
环境卫生工程 2014年5期
关键词:十一五发行量科普活动

卢佳新,李 娜,张静蓉,杨 勇,陈永梅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 100082;2.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

环保科普是我国科普和环境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普及基本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的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任务。“十一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定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工作主题,环保科普事业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

1 环保科普人员数量保持相当水平

1.1 环保系统科普人员规模及构成

2010年,全国环保系统科普人员17 594人(不含志愿者),比2006年增加18.26%,其中,专职环保科普人员2 504人,占环保科普人员总数的14.23%,与全国专职科普人员占全国科普人员比例持平;兼职环保科普人员比2006年增加1 910人,达到15 090人,占全国环保科普总人数的85.77%。总体来说,全国环保科普人员规模相对稳定,见表1。

表1 “十一五”环保科普人员年度基本情况 人

在环保科普人员中,2010年农村环保科普人员共有1 493人,其中专职人员243人,比2006年增加了134人,增长趋势明显;兼职农村环保科普人员1 250人,比2006年增加259人。相比于农村环保形势和工作的需要,农村环保科普人员绝对数量仍然很少,素质亟待大力提高。

在环保科普人员中,2010年共有环保专职科普创作人员196人,比2006年增加63人,总体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但绝对人数仍极少,且分布极其不均匀,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专职科普创作人数占全国的50%以上。专职环保科普创作人员数量少,一方面是因为科普创作难度较大,需要创作人员对于科学技术、艺术创作、文学等方面均有造诣,另一方面国家缺少有力的激励政策、科普作品的市场小、成本高等客观原因,都限制了专职环保科普创作人员队伍的发展。

1.2 环保科普人员素质

在环保科普专职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人员的比例,从2006年的50.53%上升到2010年的64.10%(见图1),环保科普专职人员素质水平明显上升,高于全国科普专职人员平均素质水平。在环保科普兼职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兼职人员,占科普兼职人员总数的比例稳定在55%左右,2010年提高到了62.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 环保专兼职科普人员中的中级职称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2 环保科普场地数量较少,发展缓慢

2.1 公共场所环保科普宣传设施

公共场所科普宣传设施主要指科普画廊、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和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等。“十一五”期间,公共场所环保科普宣传设施的发展有所增长,其中科普画廊的数量最多,2010年达到1 452个;2010年,城市社区环保科普专用活动室达到678个,比2006年增加61.81%;目前农村环保科普活动场地数量基本稳定在800多个,如表2所示。但是,相比于科协系统的“一栏、一站、一园”、“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的建设速度,公共场所的环保科普宣传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严重滞后。公共场所的环保设施的发展重点不是以建设为主,而是应以利用现有公共场所设施开展环保科普主题宣传为主。

表2 “十一五”环保科普场地年度基本情况 个

2.2 环保主题类科技馆、科技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站)

环保主题类科技馆主要指环保部门建设并主管,以科技馆、科学中心、科学宫等命名,以展示教育为主,传播、普及科学的科普场所。到2010年末,各级环保部门拥有科技馆数量降低为0个,科学技术博物馆的数量稳定在4~5个。青少年科技馆(站)一直保持在2~3个。

从环保类主题科技馆、科技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技馆(站)的数量和发展趋势来看,场馆类是环保部门开展科普工作的薄弱环节,客观上这是由体制原因导致的环保部门与科技场馆间没有隶属与管理的关系,因此,环保部门需要与科技场馆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场馆的资源集中优势,结合开展环保科普工作,为环保科普服务。

放大延伸至建设工程全产业链上、全生命期管理上,还需要有更专业的合同管理、设备材料采购管理等进行配套,通过对工程数字化设计成果的充分利用,可以为“面向全产业链集成” 的工程数字化企业在今后必然会到来的生产任务的发展开创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延长业务链条,增加新的赢利点。

3 环保科普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3.1 “十一五”环保科普经费总额度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环保科普经费也不断增长。2010年全国环保科普经费投入1.41亿元,占当年全国科普经费投入的1.46%,比2006年增加6 000多万元,增长近1倍,如表3所示。

从经费来源看,政府财政拨款占到当年总经费的1/2,表明环保科普工作的主要经费来源仍然是政府财政拨款。经费筹集另一个主要渠道为自筹。2006—2010年,自筹经费的筹集额度均占当年科普经费的1/3左右。

从科普经费的增长额度来看,保持持续增长的只有政府财政投入,是科普经费增长的主要部分,这说明各级政府对于环保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持续给予经费支持;其次是捐赠,增长速度较快,表明社会对环保科普事业的关注程度增长较快。

3.2 “十一五”全国环保科普经费使用情况

年度科普经费使用额是指本单位用于科普管理、研究以及开展科普活动的全部实际支出。从支出的具体用途分析,包括行政支出、科普活动支出、科普场馆基建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如表4所示。

表4 “十一五”环保科普经费支出额及支出方式 万元

从科普经费的使用情况看,主要以活动支出为主,使用额度逐年升高。科普场馆基建支出较低,这也印证了环保科普场馆数量较少的现状。

4 环保科普资源开发与传媒力量薄弱

4.1 环保科普类书刊

如表5所示,“十一五”期间,环保科普类图书的发行量呈现U型发展趋势,2006年发行量有133万册,2008年和2009年仅有70~80万册,2010年科普图书发行量有所回升,约为130万册,与2006年的发行量基本持平。目前环保科普图书市场仍然较小,每种科普图书的平均发行量低于8 000册。主要原因是科普作家尤其是优秀的科普作家数量少,导致了科普作品种类和发行量发展缓慢。

表5 “十一五”环保科普出版物和媒体资源年度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科普类期刊的出版种数波动较大,2006年时最多,达到了82种,发行量为31.76万册;2008年出现了严重萎缩,仅有20种,但是发行量略有上升,为31.99万册;2009年期刊种数回升到2006年的水平,共有81种,发行量大幅度提高,达到了131.07万册;2010年科普期刊种类和发行量再次下降,出版种类为66种,发行量为79万册。这说明,部分环保科普期刊在出版发行了仅仅1~2 a后,就停刊或者放弃了科普期刊的定位。发行量低、生存困难,这是目前大多数环保科普期刊的生存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国环保科技类报纸总发行量呈先降后升趋势。2006年发行量最大,达到4 456万份;2008年最少,仅有1 410万份;2009年和2010年发行量有所回升,分别为2 420万份和2 679万份。

4.2 电台、电视台环保科普类节目和网站

环保科普(技)类节目是指电台、电视台播出的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和科学普及的节目。科普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信息及时和生动等特点,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环保部门科普类电视台、电台节目录制时长基本稳定在5 000~6 000 h和3 000~4 000 h的水平,这说明电视台和电台的环保科技类栏目内容和播出时长较为固定;最多的是2009年,节目播出时间分别为11 442 h和8 955 h,分别是2006年的2倍和3倍。这与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为了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各级环保部门、电台、电视台以保护环境为切入点,开展大量宣传工作有关,这种增长是短时、阶段性行为,环保科普工作主要还是要依靠常态化栏目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十一五”期间,环保科普网站建设速度较快,2010年共有环保主题科普网站146个,比2006年增加了近1倍。环保科普网站数量的增长,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相同,说明环保科普工作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网络即将成为未来科普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并开始尝试建设环保科普网站,但这些已经建成运行的网站知名度和影响力普遍不高,目前还没有一家被公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环保科普类专业网站。如何将科普理念与互联网技术很好的融合,取长补短,不仅仅是传统的科普内容穿上互联网的外衣,这是需要科普工作者重点研究和探索。

4.3 环保科普音像制品

“十一五”期间环保主题科普音像制品的种类略有增长,但是仍然很少。相比发行种类,环保科普音像制品的发行数量连续走低,2006年发行量为5.81万个,2008年以后维持在2万个左右,均不到2006年的1/2。客观上音像制品的制作周期长、投入高、回报低,是音响制品发行量逐年递减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音响制品市场消耗殆尽,公众获取音像资料的方式从“购买”转为“网络搜索下载”。

4.4 环保科普读物和资料

环保科普读物和资料指的是在环保科普活动中发放的图书、手册、音像制品等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资料。2010年全国共发放科普读物和资料1 687.86万份,比2009年增加了82.91%。由图2可以看出,非正式出版物、资料发放数量占全年环保科普出版物和资料总数的87%,这是因为非正式出版物主要是伴随着活动而生,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且形式多样,方便快捷,有效地弥补了正式出版物在科普活动使用中的不足。

图2 2010年环保科普出版物和资料构成

5 环保科普活动数量保持稳定

5.1 环保科普(技)讲座、展览和竞赛

如表6所示,“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举办环保科普(技)类讲座超过5 000场,每年受众约为130万人次;平均每年举办环保科普(技)展览超过2 000场,受众超过300万人次,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形式;平均每年举办环保科普(技)竞赛超过450场,总参与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表6 “十一五”环保科普活动年度情况

“十一五”期间,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点科普宣传日期间,各级环保部门都组织开展大型环保科普活动,2006年,全国共举办重大环保科普活动415场,2008—2010年均超过600场,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2 大学、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

推动大学、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和资源向公众提供优质科学知识,对于增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科技部等七部委专门出台了《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展科普活动若干意见》,发动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向公众开放。

“十一五”期间,环保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开放工作发展缓慢。2010年仅有23所科研院所开放,比2006年少7家,仅占当年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放数的0.81%;受众人数在2008年出现峰值后迅速回落,2008年参与人数为2.5万人,2009年达到11万人,2010年仅有1万人。这主要因为科普工作没有纳入科技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中,加之科研机构科研任务繁重和考核要求严格。在科技部等七部委的《意见》刚出台后,2008年出现了短暂的开放热潮,继而因没有后续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政策跟进,因此开放数量和参观人数均逐年递减。

5.3 环保科普国际交流

科普国际交流是指各级各类环保机构和个人与国外及境外地区进行的有关环保科普的访问、接待、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的交流活动。“十一五”期间,以环保科普为主题的国际交流活动保持在每年50次左右,但是参与人数不断下降,2010年参与环保科普国际交流活动的人数为1 944人次,仅为2006年的1/26。这主要由于国内的科普研究、传播、展览水平不断提高,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加,不必再以向国外学习为主要方式。另外,客观上国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精简科普类出国调研、考察,也有一定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十一五”是我国科普事业的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和发展科普事业的政策规划,从多方面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尤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的颁布与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环保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相对于公众对环保科普工作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未来的环保科普工作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强:

1)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导向和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和支持环保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成为环保科普传播主体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开展环保科普工作的热情,调动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环保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环保科普工作的合力。加强环保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逐步形成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志愿者为重要补充的环保科普人才队伍。

2)充分利用社会科普基础设施。加强与科协系统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已经建设、布点完成的公共场所宣传设施,以提供环保科普宣传材料、内容为主,结合开展环保科普宣传活动;继续加强环保科普基地体系建设和指导,整合、利用社会场馆园、自然保护区、企业园区、科研院所等资源,丰富环保科普基地场馆的类型和数量。

3)加强经费保障力度。将科普基地建设、科普活动支出、科普作品创作、科普人才培养等所需的科普经费纳入各级环保部门预算,不断加大环保科普工作经费的财政投入;积极鼓励社会捐赠环保科普公益事业发展,多渠道保障环保科普资源。

4)提升媒体传播能力。在发挥传统媒体的传播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认识网络等新媒体在环保科普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其即时、交互、共享的传播特点,积极开展科普网站建设,促进环保科普从灌输式向嵌入式、互动式、体验式的传播模式转变,探索全媒体环保科普传播模式。

5)促进环保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应出台政策,引导、鼓励、扶持原创性环保科普作品创作,促进社会环保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探索环保科普产业发展机制,为公众和环保科普工作者提供优质环保科普资源和服务。

6)开展环保科普活动品牌化建设。重点打造3~5个品牌化环保科普活动,包括展览、竞赛、培训等活动形式,形成品牌化传播与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优质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

7)完善环保科普工作的评价、激励体系。应从人员管理、职称评定、成果评价、科技奖励等方面,建立较为完善的环保科普工作评价、激励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后顾之忧,激发科技人员参与、投身环保科普工作的热情。

猜你喜欢
十一五发行量科普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世界新闻纸持续减产
外汇储备增加并不必然引致货币发行量增大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日本新闻纸持续减产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长风破浪会有时——2016年《中国老区建设》发行量稳中有升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