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辨析与趣谈

2014-03-18 08:02山东张明卓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5期
关键词:形容比喻成语

◎山东/张明卓

“成语”辨析与趣谈

◎山东/张明卓

谚语中一部分具有成语的特点,后经长期为人引用而定型,便是成语。比如:“前车之鉴”就是源于谚语“前车复,后车戒。”而有些成语是歇后语长期引用而成的。有的歇后语的一部分或者整个就是成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成语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前倨后恭”、“南辕北辙”等是汉代以前就见于记载的;“一落千丈”、“口蜜腹剑”等是唐代见于记载的;“花言巧语”、“疑神疑鬼”等是宋代以后见于记载的。

成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从成语的整体来看,还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主要是指成语的不断增加、部分成语的消亡以及成语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成语在不断丰富增多。像“天南海北”、“东拼西凑”、“继往开来”等都是近现代才产生的。

成语在发展使用过程中,必然扬弃一些糟粕。比如“人穷志短”、“男尊女卑”、“九儒十丐”等一类成语,就已逐渐成为历史词汇了。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一部分成语在意义上有了发展变化。比如“闭门造车”,现在是用来说明脱离实际,靠主观办事。而原意是说,只要按统一规格,关起门来造车,也能合辙,朱熹在《中庸或问》中说:“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同也”。“旁若无人”在《史记》中说高渐离和荆轲“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没有贬义。而“持才傲物”之贬义,也是后人赋予的。“勾心斗角”原是用作形容宫殿建筑的精巧,杜牧的《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形容建筑的巧妙,没有贬义,而后来则指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完全贬义化了。

三、成语的特点

(一)文字精练

成语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千人手、万人口、一传再传、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在万条以上(《中国成语大词典》共收1 8 0 0 0条)的成语中,9 7%以上是4个字,最多的也才1 4个字。可见,成语文字十分精练。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后人用“黔驴技穷”概括其内容,言简而又比喻意义深刻。这里,如果用原题“黔之驴”或“驴之技”“驴之穷”三个字概括,“言”虽“简”,但“意”不“赅”。用五个字“黔驴之技穷”“黔之驴技穷”,意思虽完备,但“言”则不“简”。

(二)意义深刻

大部分成语的意思,不像一般词组那样由各个词的意义表达,而是由整体意思来表示。有的出自古代诗文,如“投桃报李”是《诗经》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缩写;有的包含着典故,如“揭竿而起”、“初出茅庐”等;有的以此意喻彼意,意在言外,如“鬼使神差”、“当面锣,对面鼓”等;有的是表达一个哲理,如“唇亡齿寒”、“众志成城”等,含义都非常丰富、深刻和精辟。

狗尾续貂——貂是一种毛皮很珍贵的稀有动物,古代朝廷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朝廷腐败,任官太滥,貂尾不足,便以狗尾代之。《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后精练为“狗尾续貂”,揭露官场腐败,入木三分。足见成语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而又深刻!

(三)语言生动

成语大都采用多种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人、事、景、物、理和情,非常生动。例如,用“囊空如洗”形容贫困无钱;用“破斧沉舟”形容决心大;用“花前月下”描写青年男女幽会;用“敲骨吸髓”形容官吏害民等等。

四、成语的修辞作用

成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多种多样,它可以作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用,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修辞,给语言以新的力量,使语言能够以简练的词句,生动、形象、有力地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一)用作比喻。有不少成语是由表示具体事物的词组成,可用作比喻义;有的成语也可直接用作比喻的事物,使语言具体、生动、形象,提高表达效果。如“狼狈为奸”、“井底之蛙”、“兔死狐悲”等。

(二)用作夸张。有的成语对所表达的事物的程序、性质、数量、形态等各个方面夸大描述,使语言更加鲜明、形象,如“日理万机”、“山摇地动”、“张牙舞爪”等。

(三)用作对照。有的成语由互相矛盾的概念组成,使成语的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部分成语可使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如“南腔北调”、“同甘共苦”、“冷潮热讽”等。

(四)用作讽刺。有的成语本身就是个典故,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使用这类成语讽刺类似的人或事物,含义深刻,锋芒犀利,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狐假虎威”、“叶公好龙”、“江郎才尽”等。

(五)用作引语。有的成语是说明道理的,很富有哲理,可用作引语,以论证文章的论点和论据,从而使文章说理深刻有力,语言生动活泼,如“哀兵必败”、“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等。

充分发挥成语的修辞作用,可使文章生辉,彰显魅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成语的“教”和“学”

准确无误地使用成语,能够有效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为使学生能够掌握使用好成语,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成语的内容和意义

对来自古代典故的成语,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典故的内容及其比喻意义,如“赴汤蹈火”——“汤”是热水,《楚辞》中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理解成“菜汤”“饭汤”就错了。

有的成语,要讲清关键字的意思。例如“走马观花”——“走”是古义,即跑的意思,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草菅人命”——“菅”是一种草,这里用“草菅”作比喻,说明对人生命的轻视等等。

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要从古代汉语的角度帮学生分析清楚,如“惟妙惟肖”,“惟”在古代作文言助词使用,现已无此用法,在这里作形容词用,是“非常”的意思。又如,“是”在古代一般作指示代词用,“是”和“这”“此”的意思相同,“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如果这能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若按“是”的现代用法理解为“是可以忍,为什么不能容忍呢?”那就错了。

有的成语意义相近但有差异,各有其不同的用法。要分清意义的差异,做到准确恰当地使用。例如“日薄西山”、“日暮途穷”是说已没有前途;“穷途末路”形容无路可走,一般用于敌人;“山穷水尽”是陷入绝境的意思,敌我两方面都可以使用。

再者“粗心大意”、“粗枝大叶”都是马虎的意思,但“粗心大意”多用于思想作风,“粗枝大叶”多用于工作作风。“一举两得”、“一箭双雕”都有做一件事情有两种结果的意思,但前者用的是直义,是说做一件事情同时得到两方面的收获;而后者用的是比喻义,是说做一件事能够达到两个目的。

(二)注意成语使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

有的成语只能用于一定的对象、范围和场合,不能任意使用,否则会出笑话。例如“德高望重”只能用于长辈,而“聪明伶俐”只能用于孩子;“名垂千古”多用于在庄严的场合对正面人物,而“屁滚尿流”就不宜使用庄严的场合,并只限对反面人物。“成千上万”“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不可胜数”、“罄竹难书”都是多的意思。但“成千上万”是形容人多,“俯拾即是”是形容事物、物品多,“不胜枚举”是形容事例多,“不可胜数”是形容数量多,“馨竹难书”是形容罪恶多。

(三)注意成语的褒贬色彩

不少成语有很浓厚、鲜明的褒贬色彩,学用时要辨别清楚。用错了,不仅影响表达,甚至还会造成政治错误。如“无以复加”、“无孔不入”、“彻头彻尾”、“死心塌地”、“挖空心思”等成语,都具有贬义,只能修饰反面的人和事;“无微不至”、“无与伦比”、“任劳任怨”、“中流砥柱”、“绞尽脑汁”等成语,都具有褒义,限用于修饰正面的人和事。

(四)注意成语的书写和读音

成语中有不少字比较生僻,一定要借助字典,务必读准音,切 不可望文生义。例如:“良莠不齐”———“莠”乃杂草,读(yǒu),不读(xiǔ);“相形见绌”———“绌”是不足,读(chù),不读(zhuō);“怙恶不悛”———“怙”读(hù)不读(gū),“悛”读(quān), 不读(jùn);“病入膏肓”———“肓”指心脏下、隔膜上的部位,读(huāng)不读(máng);“揠苗助长”———“揠”就是拔,读(yà),不读(yān);“一丘之貉”———“貉”是一种像狐狸的小动物,读(hé),不读(hè);等等。

在使用中出现读错、写错或用错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没弄明白成语的语境及实际意义。因此,教学中务必让学生对成语的音、形、义三方面都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使用,也才能发挥成语的应有作用,从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兰陵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形容比喻成语
比喻
你会形容吗
买椟dú还珠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拼成语
猜成语
Walk on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