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移动网络:建设、发展、应用

2014-03-18 01:41:08王左利
中国教育网络 2014年11期
关键词:无线网络运营商终端

文/王左利

高校移动网络:建设、发展、应用

文/王左利

许多移动终端对5GHz频段的支持意味着未来的无线网络体验将会更好。现在,在高校中,无线分布在教学楼、会议厅的各个角落,未来一段时间内,宿舍纯无线网络的建设应该会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建设:合作共赢

“无线网络是有线网络的补充”这句话已经过时。2005年,美国NSF下属的移动研究实验室GENI就预言,最早到2010年,移动和移动设备的数目会首次超过有线PC的数目。现在,这些已经实现。

伴随着各种移动终端的兴起,高校无线网络的建设和升级更加火热。尤其是与运营商的共建模式正在成为主流。

在2005年无线网络刚兴起的时候,大学的无线网络建设基本由本校信息化部门自己实施,但从2009年开始,运营商纷纷与高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运营。在这种模式出现之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欢迎。因为无线建设耗资耗力,投资很大,高校信息化部门一则建设资金不足,二则人力资源不充足,这样的模式对于无线管理来说比较省事。另一种态度则比较抗拒,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学校在无线管理中的“主权的丧失”。

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学校与运营商的合作已然成为主流。但是合作模式不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校建设,出租给各不同的运营商,相当于学校作为房东,运营商成为房客,学校占有主动权。不过前提是学校需要拿出很大的资金进行无线网络的建设。另外一种是运营商建设,但是往往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别的运营商再进入,学校通过与运营商的协商合作进行管理与使用。

对于985、211高校来说,大部分高校倾向于即使是与运营商合作,也要优先争取独立的SSID并且按照本校原有的运营策略来进行管理。在高校,每年的新学期是运营商的必争之时,运营商悉数入校,争取新用户。尽管双方合作模式都在探索中,但二者的合作余地非常大。

发展:802.11ac成趋势

802.11ac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2.4GHz频段无线最高速率为300Mbps,5GHz频段无线最高速率为433MBps。随着许多移动终端对5GHz频段的支持,这意味着未来的无线网络体验将会更好。现在,在高校中,无线分布在教学楼、会议厅的各个角落,未来一段时间内,宿舍纯无线网络的建设应该会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一般来说,高校无线网络建设主要考虑三点问题:1.用户需求决定覆盖范围;2.用户数量决定覆盖密度;3.移动应用决定覆盖质量。

一般需要成百上千的AP才能达成全覆盖目标,再加上配套的无线控制器(AC)、无线网管、POE交换机和弱电布线工程,这对很多高校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2014年上半年,我刊收集到的234所高校关于无线的调研数据表明,无线网络服务已成为校园设施的重要部分。在无线网络的服务方面,有高达85%的院校提供这项服务,其中57%的院校是开放的网络,且有身份认证要求,但使用无线网络的设备基本均由学习者自备,其建设模式,34%为学校与运营商合作共建,15%完全交给了运营商,有33%学校自建自维。并且,可以看到无线网络全覆盖未达到,多数学校无线覆盖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教学楼和行政楼等场所,室外空间覆盖的仅占13%。

与无线网络的建设相比,学校中用户的无线终端的发展更加日新月异。2012年底,清华大学对用户进行调查,发现大概有50%的用户在使用智能移动终端,而到2013年底,这个百分比基本达到100%。站在未来的节点上,移动化不是趋势,是现实和未来。

从用户群体上看,用户希望做到全覆盖,无论在哪里都能上网,目前需求最旺盛的应该是学生宿舍区。对于学校的信息化部门来说,则希望网络管理安全、方便,能实现大规模部署下的精细化管理。 在运营商方面,最近几年在4G上猛砸钱。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在无线的技术方面有两个因素很重要。一个是802.11ac已成为趋势。在2013年中旬第一波802.11ac认证的Wi-Fi产品就已经开始出货,但是针对最终标准的新认证测试最早要2015年才能启动。在此期间,新的但未经认证的第二波消费级产品推出。二是许多移动终端纷纷支持5GHz频段。这意味着未来的无线网络体验将会更好。因此,无线建设怎么进行,无线网络设备的选择与部署还是要考虑用户手中的智能终端的发展。 在产品方面,基于无线的各种需求,衍生出一个整体的产业链,从无线AP产品到无线计费等。

未来用户对带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云服务越来越深入实际,所以在无线之上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目前大部分产品都采用了有线无线一体化的设计,但这仅仅是一个点。更大的面是: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结合。企业目前非常看好无线校园的发展,并且注重三点:终端、场景和应用。尤其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中,用户群体的需求相近,而用户量巨大。

应用:要寻找特色

网络之后,还有什么?当然是应用,2010年以后,美国众多高校,包括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都开始做自己的移动应用平台,把包括校园地图、课程表等各种与师生相关的应用以APP的形式发布。到2012年,国内知名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应用平台。

最初的移动应用基本上处于复制阶段,把PC机上的一些功能复制到手机上,并未把移动终端的灵魂与内核发挥出来。但没有特色没有移动灵魂的应用可以走多远?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所以,有技术实力的高校开始思考如何把移动的精髓发挥出来。清华大学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移动实验室,实验室现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研究校园移动应用平台。他们做了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应用。包括校车应用,学生在学校里的任何一个方位都可以看到校车目前所处的位置,所以不用提前去等。还有空闲教室的寻找,大致意思是一个终端代表一个人,这样通过对终端的分析,可以知道教室的空闲情况,食堂的人数。在2012年,本刊采访他们的时候,问及如果以终端来判断人数的话是否准确,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下载了他们的APP,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智能手机。但到现在,学校里的智能终端几乎是100%,而且总体下载量非常庞大。

然而,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学校,在国内绝对是凤毛麟角。要做移动平台,最重要的是有专门的人。做针对校园网移动应用需要很多技术,并且一定要跟学生沟通花时间做创新,需有专人持续维护、观察、分析、改进。所以做一个好的校园应用平台是很不容易的。

目前来看,高校的移动应用平台大都采用混合开发的模式,即用Web页面的形式开发好功能,然后采用一些框架加以打包,生成能安装到移动设备的APP程序。这些开发大都以外包给厂商的形式为主,各个学校自主开发的非常少。众多设备给开发人员带来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每台设备都有着良好的用户体验。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当前大多数移动平台都主打内容提供,打开以后清一色的校园新闻、通知、图片新闻等,但是如果APP中没有足够吸引师生的独家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被用户卸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所以校园移动应用如果还是专注于信息提供的套路,估计用户会越来越少。同时,他表示,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以后会有两个方向,一是依靠微信等社会媒体平台做小型的校园轻应用,以快捷传播,如通过微信绑定校园账号来查询个人在校园数据库中的各类信息等;二是改造原有的官方移动应用,把主要焦点放在提供用户交互服务方面,而非内容提供,如开发移动办公、学生选课等功能。

很明显,做一个好的移动平台确实需要很多的工作。技术的准备、人员的准备、合适的合作模式。当然,关键是人员——是否有一批对此充满兴趣的人去持续地投入。

移动平台被下载使用后,数据也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流向后台。这些数据如果能与高校的教学与生活相互联系,会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比如,如果下载量足够,可以考察各个手机终端在校园中的使用率等一些非常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事。

猜你喜欢
无线网络运营商终端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现代装饰(2020年8期)2020-08-24 08:22:58
滤波器对无线网络中干扰问题的作用探讨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多功能北斗船载终端的开发应用
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14
无线网络的中间人攻击研究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消费者报道(2016年3期)2016-02-28 19:07:30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43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27
三大运营商换帅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24
TD-LTE无线网络高层建筑覆盖技术研究与应用
移动通信(2015年17期)2015-08-24 08: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