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席
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永远未完成”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教育永远处在缺憾中。然而,每每想起“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心底涌出的不是安慰和愉悦,而是苦涩和难言的痛楚。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开学季,我迎来了新一届九年级学生。开学不久,班里转来一个男生—田聪。他又黑又瘦,身上的衣服也有些特别,好像与中学生的身份不太相符。但是,他有一双会笑的眼睛,让人顿生好感。可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表现却让我大失所望。上课小动作不断,做作业极不认真,并且经常拖拉甚至不做,课堂上还经常哗众取宠,惹得其他同学哄笑一片,而他却自以为是,乐在其中。他还经常串班惹事,去网吧也是家常便饭。我只好安慰自己,成绩不好倒也没关系,成才先成人嘛!只要品行端正,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这个最朴实的愿望,我在田聪身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抱着“明天会更好”的美好期待,一次又一次跟他沟通交流,却均收效甚微,一次又一次与其家长电话交谈,都以失望告终。田聪的家长对我的“热情”和“负责”好像不以为然。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那双微笑的眼睛和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不得不劝慰自己,浪子回头金不换!我决定对他再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爱心,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真诚,用自己的真心去触动他心灵深处,抓住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哪怕每天只能进步一点点,我也要为他喝彩。
我固执地坚持着,实践着,坚持用“放大镜”来看待他的优点和潜能。坦白地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田聪较刚转来时,的确有了一些改变,不仅不逃学,课堂上也不调皮了,还经常在经济上帮助其他同学,作业也能按时交。看着他的进步,我心中充满了欣喜与快慰。
但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班长风风火火地跑进办公室说:“吴老师,你快去看看吧,田聪和生物老师吵起来了!”我快速向班级跑去,只见田聪正同物理老师推推搡搡,嘴里还不干不净。见我来了,他依然没有任何收敛的迹象。我让他到办公室说明情况,可他死活不去,并说道:“老子不上了,又怎么着!”这孩子,怎么这个样子!我连拉带拽,把田聪带到了办公室,无论我怎么劝说,他丝毫没有认错的表现,办公室的其他老师也劝说他,可他却不识好人劝,谁劝说他,他就和谁对着干。我赶忙给他的家长打电话,在我的再三邀请下,田聪的妈妈来到了学校。本想和她交流一下对田聪的教育问题,可没等我说话,田聪的妈妈却没好气地对我说:“吴老师,你能不能别让我来学校!我的生意很忙,每天都很累,没时间总来学校。我生了这样不争气的孩子算我倒霉,你摊上这样的学生算你倒霉,所以,你就别瞎操心了!”听到这不着边际的话,我竟一时哑口无言!我叹了口气,一把拉过田聪,看着那双曾让我产生好感的会笑的眼睛,一字一顿地告诉他:“田聪,如果你将来不能成才,生活不够幸福,请你记得是你妈妈剥夺了你的幸福,是你妈妈放弃了你,在她心底,你只是倒霉的代名词,老师并没有放弃你。”然后,我转过身来对田聪的妈妈说:“你说得很好,你有这样不争气的孩子算你倒霉,我摊上这样的学生算我倒霉。但你别忘了,我只带他初三一年,倒霉也只是倒霉一年,而你却要倒霉一辈子!”田聪的妈妈很愕然,冲着我喊道:“你怎么这样教育孩子,你什么素质?怎么会有你这样的老师?”是的,怎么会有我这样的老师,我也在问自己,却一时不得其解。我呆呆地坐在椅子上发愣,那个瞬间,我好像疯了,疯得让一向温和、幽默的我,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时,如此地口不择言。
事后回想起来,当时我的口不择言,对田聪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对家长何尝不是一种打击。
不久,田聪转走了,去了一所武术学校。临走前,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带着那双会笑的眼睛。“吴老师,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我对不住您。我真的不是学习的料,我喜欢武术,我走了,您别记恨我。您放心,我不会学坏的,我会重新振作起来的。以后,我会来看您的。”我摸了摸他的头,给了他一个拥抱,他的眼睛噙满了泪水,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田聪,他也没像他所说的那样来看我。时隔多年,我不知道今天的田聪到底怎么样,但记忆中,却一直有一双眼睛在对我微笑,这成了我教育生涯中永远的遗憾。
我常常想,如果我不那么冲动,而是多些理智,多些方法技巧,是不是就不会激化矛盾?如果我努力地留下田聪,给予他更多的包容和关爱,是不是田聪就不会辍学?如果我不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家长,而把自己当成田聪的家长,是不是就不会有好心办坏事的结局?
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会遇到如田聪一样的学生,每每这个时候,总会想起那双微笑的眼睛。它时刻提醒着我去爱每一个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爱;学会理解和包容家长,让家长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在教师漫长的教育生命历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长,难免会有委屈,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棘手的问题,会遇到很多不被理解的事情,但无论如何,都不要忘记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育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生动的创造。日常班级管理要有法,处理问题要得法,遇到问题要想法,解决问题要依法。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刚柔相济,以情化情,使学生心悦诚服。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