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公投昨日举行

2014-03-17 05:47
环球时报 2014-03-17
关键词:克里米亚普京乌克兰

● 本报赴克里米亚特派记者 邱永峥●本报驻德国、美国特约记者 青木 萧达 ●汪析 玉鹏克里米亚16日举行公投,一场世界性危机逼近引爆点。公投结果今天公布,但昨日的投票和多个民调显示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已成定局,不确定的只是西方和俄罗斯下一步如何攻防。俄罗斯视乌克兰为确保俄重回超级大国不可或缺的基础,西方则将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看成对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根本性挑战,双方都已经输不起。欧美最担忧的是,克里米亚只是一个开始,乌克兰东部将一步步被纳入俄罗斯,因此必须吸取二战前的“慕尼黑教训”,硬挡俄罗斯。CNN说,克里米亚危机让美俄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激烈的迎头相撞”;美国“新共和”网站称,“从纽约到伦敦,银行家与外交官因担忧俄罗斯是否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不时从梦中惊醒”。昨天,美欧紧急策划对俄罗斯的制裁大战,17日它们的牌将逐一亮出。 公投弥漫紧张气氛 16日一早的大雨让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气温下降不少,但没有浇灭民众的投票热情,许多投票站前排起了长队。投票结果最快北京时间17日上午揭晓,但议会大厦前广场上及其他城市中心广场,许多俄罗斯族人已经在摆放水果摊、调试音响,市民米克哈鲁克对记者说:“我们马上就要开大型音乐会,狂欢庆祝加入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议会大厦和政府大楼顶上,巨大的俄罗斯国旗异常醒目,议会大厦的乌克兰国徽已被铲掉,“几天后就会换上俄罗斯国徽”。 以色列国家新闻网以“危机滚雪球似的膨胀”描述16日的公投局势,称“大炮、宣传和谣言倾入克里米亚半岛”。当天,“俄罗斯之声”称克里米亚投票网站“遭到美国黑客攻击”,美欧媒体则称北约网站也遭到攻击。接待《环球时报》记者的当地人马克提醒说,克里米亚军方前些日子丢了一些枪支,民间传言投票日反俄极端人士可能破坏选举。 紧张的气氛,记者在乘坐的俄航班机16日凌晨降落辛菲罗波尔机场时就感受到了:偌大的机场只有孤零零一架飞机。在这个航班之后,其他航班进入克里米亚都被叫停。在海关大厅,除了身穿迷彩服的克里米亚边防女警察外,套着红袖章,穿绿色迷彩服的健壮男子随时在人群中巡查。他们没有公开携带武器,但迷彩服下露出瓦蓝色冷光的枪口清晰可见。其间,《环球时报》记者被数名海关人员“特别关照”一个多小时,反复询问此行目的、住址、记者证有效期,以及对克里米亚公投的“个人看法”。 CNN称,16日的投票将对克里米亚未来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未来地区以及地区以外的国际关系也将产生强烈影响。据记者了解,全世界169家媒体的近千名记者聚集克里米亚,宾馆一度短缺。 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报道克里米亚公投:在经过一场仓促、一边倒的选前造势之后,克里米亚于周日开始投票决定他们的未来。这场选前造势出现了胁迫手法,阻碍大多数投票者未能听到除了与俄罗斯统一之外的任何其他构想。在这个半岛的两个主要城市辛菲罗波尔和塞瓦斯托波尔,看似合并已然决定和完成,因为政府大楼、商店、电车和公共广场都是俄罗斯国旗在飞扬。民调和声称感受街头情绪的政治人物,预料结果将是以绝对多数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不过,许多反对者不会去投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领袖呼吁他们的人抵制,许多乌克兰族人说他们也将缺席。乌克兰《基辅邮报》称,乌宪法法院已于15日宣布公投非法。“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则称,这是“为未来铺平道路”的公投,1万名新成立的克里米亚军队士兵以及5000名警察确保公投顺利进行。“公投之前,克里米亚半岛多次遭受西方政治家和基辅的挑衅和威胁”。俄塔社16日援引选民阿克肖诺夫的话说,此次公投是历史性时刻,居民热情非常高。他称,“公投结果不会引发任何危机,一切都将是和平、稳定的。”报道称,国际市场研究机构Gfk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70%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 “克里米亚已经丢失,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德国《世界报》16日以此为题写道,当前的危机表明西方的平庸和无力。德国《经济周刊》则安慰沮丧的西方世界称:吞并克里米亚是普京一场昂贵的游戏。俄罗斯将为此花很多钱,因为克里米亚缺乏正常运作的经济,是一个无底洞。 多家西方媒体都报道了莫斯科15日出现的大规模示威。BBC说,反对俄罗斯干预乌克兰事务的示威者达数万人,普京支持者也走上街头,但规模较小。 “克里米亚公投只是开始?” “普京已经开始行军,没人知道如果狼吞虎咽克里米亚而没有付出严重代价之后他还会走多远。”《纽约邮报》警告称,“奥巴马迎来他的慕尼黑时刻”。报道再次回顾二战前: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希特勒签署一纸声名狼藉的协议,张伯伦宣称将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但结局恰恰相反。德国新闻电视台16日也在问,克里米亚公投只是开始吗?这是一场暴风雨来临的预兆吗? 美国《新共和》网站16日称,“克里米亚之后,普京将拿走整个东乌克兰”。 当天的英国《市场预言报》称,沙皇普京试图建立一个新王朝。克里米亚实际上已被兼并,乌克兰南部和东部将是普京的下一个目标,超过15万军队以及重型装备已在边境集结数周。乌克兰通讯社15日称,据称疑似俄罗斯空降兵已空降离克里米亚不远的赫尔松州并占领当地配电站。当地居民表示,有数架印有俄罗斯标志的军用直升机降落在一个名为斯特列尔科沃伊的村庄。美联社强调,俄军在斯特列尔科沃伊的行动看上去是在克里米亚之外的第一次。美国《野兽日报》15日援引美国官员的话说,俄罗斯的雪域特战队已进入乌克兰。 CNN称,数千亲俄示威者15日聚集在东乌克兰顿涅茨克城市广场的列宁像下,人群中传出歌声:“顿涅茨克是一座俄罗斯城市。”报道说,顿涅茨克许多人计划举行大规模游行支持克里米亚的公投,很多顿涅茨克人也想那样。 欧洲的外交官在刚过去的周末急匆匆地商定了一份对俄制裁名单,用于周一克里米亚公投结果之后发表。“德国之声”题为“莫斯科志在必得,西方如何‘示强”的报道称,欧盟成员国外长17日将召开特别会议,就扩大对俄制裁范围、采取新措施作出决定。根据现有计划,欧盟将冻结俄罗斯当局有关人士账户、禁止他们进入欧盟。德国《明镜》周刊16日称,“G8准备驱逐俄罗斯”,其他7国可能甩开俄罗斯在伦敦开会。《印度新闻与分析日报》报道说,法国总统奥朗德15日被追问是否暂停与俄罗斯的12亿欧元直升机合同,他称法国可能重新评估与俄的军事合作。 美国参议员麦凯恩呼吁奥巴马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另一名参议员格雷厄姆则以“高声尖叫,手中空空”讥讽奥巴马没能“手握大棒”。 加拿大《埃德蒙顿太阳报》也将矛头指向奥巴马。报道称,这已经是奥巴马两年内第二次向普京投降,你认为这会是最后一次吗?2013年,世界见证了奥巴马宣布攻击叙利亚作为对巴沙尔使用化学武器的回应,但在最后一刻奥巴马撤销命令,将叙利亚问题交给了普京,同一天他去打高尔夫。报道称,现在世界都在盯着美国的表现,“奥巴马还有两年总统任期,美国的敌人不会浪费这两年。” 白宫16日警告,如果普京不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妥协,俄将遭到西方惩罚,经济将受损,世界影响力也将减弱。俄总统普京当天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时表示,俄罗斯将尊重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俄《真理报》16日则严厉抨击西方,称疯狂的华盛顿当局已经将俄罗斯熊逼到墙角,熊不会投降。 中国利益会受波及吗? 美国15日向安理会提交有关乌克兰与克里米亚问题的决议草案,获得13个成员国支持,但遭俄罗斯否决。中国对此草案投了弃权票。 “西方外交官预料俄罗斯会否决,但当中国弃权时,他们得到了想要的结果。”BBC称,俄罗斯被孤立了。克里米亚中国协会执行经理麦克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投弃权票有中国的选择难处”,但他认为“投弃权票也是对俄罗斯的支持”。德国洪堡大学国际政治学者霍尔特曼1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在安理会投弃权票也许是无奈的选择,但也是最理智的选择。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对中国利益的影响都要比弃权大。 “克里米亚公投之后中国还会仍是俄罗斯的盟友吗?”14日采访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学者鲍克时,“俄罗斯之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鲍克称,中国看上去总体上采取了公正的中立立场。他们非常担忧,不希望危机升级,中国说需要协商和外交。在公投上,中国非常反对任何违反领土完整的行为,应该记住,中国是反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从格鲁吉亚独立的。 《纽约时报》称,从北约空袭科索沃到美国入侵伊拉克,中国一直反对外国干预一国内部事务,这是中国外交政策支柱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保持着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制衡西方的外交和经济力量。如今,这两点在乌克兰问题上相撞,使中国陷入困境。如果过于支持俄罗斯,可能面临损害同乌克兰关系的风险,中国对乌克兰有重要投资,去年双方据称签署数十亿美元的协议,中国租赁乌克兰土地50年,而且,基辅一直是中国最为依赖的军事硬件提供者之一。 克里米亚中国协会主席波塔平克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克里米亚经济近年来不景气,无论未来归乌克兰还是归俄罗斯,都希望得到中国资本投入,希望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就乌克兰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而言,乌克兰军工企业在此轮政治动荡中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武器贸易又是乌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不论谁执政都不会轻易丢掉。另外,中国在乌的工程项目大都不在克里米亚,所以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说,从大战略和战术的角度讲,美俄乌克兰对峙或给中国可乘之机。即便乌克兰危机相对较快地得到解决,美俄关系没有完全分裂,奥巴马也将在任内对欧洲投入更多时间,着力推进对德关系,让感到被忽视的东欧盟友放心。奥巴马政府将声称可驾驭所有这些问题,但高层对亚洲的关注会下降。“重返亚太”会因乌克兰危机而受损,这对北京是一个胜利。▲

猜你喜欢
克里米亚普京乌克兰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克里米亚热气球节
“狙击手普京”
大选前4天普京视察克里米亚
普京与秋田犬
雨中普京(华赛银奖)
普京:反对派欲抹黑大选
新摩登时代
省着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