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美,语文中处处有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感悟作品中的意境美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将思想、立意、情感与文章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也可以说是作者将通过视觉得到的物像,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对物像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达到精神层面的享受。意境美是指作家的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美好境界和情调。欣赏作品的意境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十分注重意境美的创作。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些描写,让读者感悟到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人们为之欣喜的迎春图,让读者就好像置身于春天美丽的意境中。
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作者描写“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雪景,通过感悟,学生走进了一种气势磅礴的意境之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在心领神会之中,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灵。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几个意象组合起来,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动有静,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以至流连忘返的心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宁静、平和、安恬的意境之美。
二、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美应该是文学之美的重要体现,语言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审美也就有了许多收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如冰心的《荷叶·母亲》中描写荷花的句子:“从窗外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既写出了红莲亭亭玉立的形态,又赋予荷动态美,极为贴切。“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这段文字中的“倾侧”、“覆盖”等词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对红莲的呵护,母亲庇护儿女的形象便如立体电影般投射在读者的心里,让人陶醉不已,感动不已。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个排比句,强烈的语势写出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抗争,英勇应对的气势,读起来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三、感受作品中的音韵美
音韵美是对诗词的音节而言,用韵细密精巧,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产生一种和谐回环之美。如何其芳的《秋天》,全诗共三节,每节五行,韵脚都较明确。“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荡漾开来,这是秋天的惬意,秋天的闲适,收获的快乐,给人一种极为清幽淡雅的审美快感,领略到音韵美的趣味。
又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全篇使用对偶,骈散结合,句式错落,富有音韵美。“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读起来平仄相间、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具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音韵美。
四、分析作品中的形象美
塑造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之一,形象性是文学的生命。美和形象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生动的形象,审美就失去了依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有关情节或描写,就能够体会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如鲁迅的《故乡》中关于杨二嫂的语言描写:“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一个泼辣、自私、尖酸刻薄的典型市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这样的女子体现的是鲁迅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她的生活是辛苦的,辛苦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物质实利是她人生的唯一目的。为了物质实利,杨二嫂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义,当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做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这样一个人,她感受不到别人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但也可以说是社会造成的,经济萧条、人情冷漠、社会黑暗让这类人没有了道德准则,腐朽的封建社会和阴森的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是造成杨二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五、挖掘文章中的人性美
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美能够起到感染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材,就能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点,找到典型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人性美。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以清新明丽的文字写出云南的民族美、文化美、风情美、人性美。“青年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村寨传歌”,这三幅画面里虽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没有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诱惑,没有城市中流光溢彩的霓虹,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爱与美的化身,体现了他们纯洁的人性美、朴素的民俗美,体会到这些人民的善良、淳朴、热情。这是令人向往和憧憬的一种人性美。
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作者回忆自己的经历和刘备的知遇之恩,并表明自己要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态度。“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以说情意深重,感人至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感天动地的感恩之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性美。
《荷花淀》中,“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放弃冀中平原,仓皇南逃,农民在面对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家园和妻子儿女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要求武装抗日、保家卫国。水生和水生嫂就是这一时期白洋淀地区的普通农民,他们在战争中学会战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创造出辉煌业绩。男青年保家卫国,夫妻之间有夫妻情,更有同志情,这也是一种美,一种人情的美,人性的美,与保家卫国的感情交融一体,清香流溢。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审视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形象美、人性美,进而激发他们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