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的明星高薪酬分析

2014-03-16 14:57:24鲁颖
中国经贸 2014年23期

鲁颖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追求越发强烈,影视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影视业成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不可否认,明星效应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演艺明星片酬不断上涨,一方面使得影视剧制作成本加大,另一方面使投资制作影视剧的风险加大,从而让中国当前影视创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本文就此类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明星高薪酬的经济学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演员薪酬;收入不平等理论;劳动力供求

观影在诸如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已逐渐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近些年,我国电影票房总额不断攀升。然而,在票房不断刷新记录的同时,影视明星们的片酬不断上涨,并且涨幅令人惊讶,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文本透过经济学视角,对明星高额片酬进行探讨。

一、明星薪酬飙涨的主要类型归纳

当今,一些国产影视剧打着巨额投资、大制作的旗号,但制作粗糙、质量不高、剧情拖拉等,其中主要演员片酬占投资比例过大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影视行业中,演员片酬飙涨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

明星巨额片酬是如何形成的?是否符合经济学收入理论?如此高的片酬会对影视产业产生哪些影响?文本透过经济学视角,对诸如此类问题进行分析。

二、明星高薪酬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收入不平等理论,认为“一個人的收入取决于这个人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又取决于天赋、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和歧视等。”从这一观点出发,明星们可能凭借其演技、外貌或个性,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影视投资方往往想当然的认为“有明星不愁卖”,通过邀请明星来规避投资风险。同时,明星的加盟使影视项目融资及邀请其他主创更加容易。不可否认,明星们的巨额片酬有其存在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演员的片酬都很高,巨大的收入差异凸显出明星收入的不合理性。许多群众演员或跟组演员的收入跟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为了减少摄制成本,剧组尝试着压缩制作周期。这导致主创人员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们的收入也远远不及明星们的收入。

明星片酬水涨船高,是受到演艺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中国自2003年开始全面推进影视产业化,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剧作为文化消费品进入市场。从供给层面上讲,明星出演影视剧,成为劳动市场的供给方。大部分演员在出名前,很容易被其他演员所代替,这时他们的劳动供给是有竞争力的,从而薪酬提升空间有限。反之,当演员的表演称得上“不可替代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供给方的垄断者,自然地抬高身价或选择片酬较高的影片出演。从需求层面来看,演员一旦走红,观众期待他们能出演更多的影视作品,这就使得演出市场对其表演的需求突增。同时,演员的供给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与普通演员相比,明星的片酬就会不断上涨。

三、探讨明星高片酬的治理对策

1.政府加强监管力度,限制演员高额片酬

我国影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有待提高监管力度。从表面上看,当前的电影管理面临院线过度分散、投融资体制不畅等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一个深层次矛盾,即电影作为娱乐产业的产业诉求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诉求的紧张关系。而能改善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影视管理体制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无限制增长的演员片酬,从而使投资成本大幅度升高、投资风险加大。2013年,中影、华谊博纳、星美等五大电影发行公司曾经和院线发生了一次冲突。电影公司要求院线在分账比例上让出两个百分点来,理由之一就是“演员片酬高,造成电影制作成本高”;院线不肯相让,理由是“放映设备更新,成本也上去了,谁让你们把演员的片酬抬到那么高?”由此,国内应该成立电影行业工会,由相关的管理部门对明星的高额片酬进行限制,这样才能避免哄抬物价。

2.建立演艺人员培养机制,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垄断

目前,中国影视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说,影视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化水平不能满足影视业当前发展的需求,而这一局面间接导致了劳动力卖方垄断现象。目前我国不仅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类院校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而且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影视表演专业。全国每年想要学习表演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学校的招生计划。与火热的报考形成对比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们只能一边接些零碎的工作,一边等待被导演看中的机会。基于这种情况,演艺人才的培养需要以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表演实践机会,培养出真正有水平、有演技的人才。使他们在不断的锻炼中能够演好不同角色,逐渐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同。只有演艺人才不断推陈出新,演艺圈实现百花齐放,才能打破当红演员对角色的垄断,片酬飙涨的局面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3.开发多种发行渠道,立足于影视作品自身的质量

发行是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或电视实现经济效益的桥梁。以电视剧为例,电视台是主要的购买方,出品方为了迎合其口味,就会对收视率高的剧目进行模仿与翻拍,造成屏幕上同类型题材泛滥、同类型演员的身价飙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视频已经成为电视台的强劲竞争对手。自2010年以来,各大视频网站开始投拍属于自己平台的网络剧,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与传统电视连续剧相比,网络剧以丰富的故事题材和创新的制作模式,已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因此,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开拓新的题材,使各类型的影视作品实现共同繁荣,扩大观众的选择面,也是抑制虚高片酬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刘藩.电影产业经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秦喜杰.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中国影视产业思考[J].企业活力,2010,8

[4]童荣萍.“疯狂片酬”对影视产业的阻滞及治理[J].新闻知识,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