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卫生人才直接决定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卫生改革涉及的三种主要资源的投入,是财力、物力和人力。在这三种资源中,在中国卫生改革的过程中讨论和分析最少的就是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问题,中国医药卫生改革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发展和维持足够的适当的卫生人力资源。国家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和许多研究都指出,目前我国卫生人员明存在结构性矛盾,卫生人力整体素质不高,管理相对滞后,卫生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等结构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卫生人力管理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
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稳定、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的国人有目共睹,但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人民群众对卫生事业的需求相比,卫生人力配置还不如人意。国家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纲要和许多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卫生人员明显存在结构性矛盾,卫生人力整体素质不高,管理相对滞后,卫生人员的学历、职称和技能等结构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卫生人力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1.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
城市人力资源过剩,高层次人员多,农村则少,毕业生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目前,我国占70%的农村人口拥有的农村卫技人员仅占全国卫技人员总数的37.5%。
2.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
医学是一个多学科合作、多专业协调作用的科学,任何一个专业对医疗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3.医学教育滞后于社会需求
医学教育的针对性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是目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和流动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且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我国高层次的卫技人员缺乏,特别是社区及农村初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人员严重不足。
二、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1.经济体制转型加重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迈入市场经济,与国际的接轨,经济的增长方式、社会体制的转变使卫生的可及性和可供性的差距突显。工业化、城镇化的较快发展进程,也直接导致卫生服务,大幅度增长的城市供需矛盾,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滞后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步伐,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2.经济全球化导致人力资源的竞争加剧
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疗队伍的稳定性受到了冲击,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和迅速瓜分医疗市场,导致医疗机构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性遇到强烈挑战,在市场竞争中,特别是骨干卫技人员在就业岗位、就业环境、薪酬等方面都会有所选择,高级卫生人才大量流失,人才的流失意味着市场的丧失,高级卫生人才在造就医疗机构竞争优势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日渐显现。
3.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及其配置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表现为结构的变化,在知识经济中,现代新兴智力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人力资源的结构及自身的智力和创造力随之升级优化。现有的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及其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要求相差甚远。建国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医药卫生人力,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得以迅速发展,但在学力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分布、人力资源区域分布方面,总体还是不均衡、不合理,卫生人力资源使用不当,同样存在着“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既难以发挥个人特长,同时也增加了人力投资成本,与经济需求发生偏差,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的要求。人口疾病转型,从高婴儿死亡率、低预期寿命转向低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疾病患病率变化趋势以及医疗费用负担趋势,要求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及其配置随之进行根本性调整。
三、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客量,为资源配置结构的合理化,为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我国卫生人力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和借鉴国外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更坚持卫生人力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卫生保健基本需求,多渠道、多形式、有计划、按比例持续发展的原则。
1.借鉴国外人力开发的经验
一是制订人力开发的有关法律法规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证。二是增加教育投资和设立各种人力开发的经济保证。三是组建官方和非官方职业培训机构作为人力开发的组织保证。四是调整教育结构,如学科结构,适应升级换代的需要。五是建立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机制,以弥补市场机制可能出现的失灵。
2.建立多元医学教育模式
建国后,我国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单一的国有化办学体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包办高等教育,应该说,这种办学体制适应计划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国家急需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体制的转型,原有的单一办学体制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及使命与作用远不是20世纪的教育模式能承载的,必须找准教育发展的增长点,深化改革的准入点和走出困境的突破点,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同时拓展投资模式,解决好持续发展和动力机制问题。同时继续办好医学公立高校,鼓励民办高校、民办二级学院。
3.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完成医学基础教育之后,再接受新知识学习的一种终生性教育,是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强化医学人才培养,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做好了,意味着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卫生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
4.确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和挑战,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新动向。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对高素质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按照卫生部要求,到2015年在全国卫生队伍中,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社区工作的医生中,全科医师人数不低于1/3,传统的专科医师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层次、多形式的医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确定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定额培养能向卫生区域的病人提供方便、及时、有效医疗服务、具有全科医师资格的全科医学国家医学博士;在地方管理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全科医学专业,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亟须的、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实用型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
5.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农民的健康与卫生资源的供给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具有密切关系。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加大政府投入一是重点扶持,合理分流,避免人才滞留城市,造成农村卫生人力短缺。二是要着力注重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保障机制的实践研究,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技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三是要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四是要强化城乡之间的对口帮扶,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五是建立符合农村需要和各类人才特点的培养机制。六是建立开发人力资源潜力的激励机制,稳定农村卫生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家骥,李芳健.中国全科医学[C].2005,第8卷第11期
[2]刘冰,张义华,王保郧,毛宗福,肖瑛,裴圣广.武汉市远城区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分析[J].中國医院统计,2006年04期
[3]王保郑,毛宗福,刘冰.医学教育与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研究 .邵阳医学院报,200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