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提 要】抗日战争爆发对云南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一时期云南与缅甸的贸易往来与战事的发展密切相关,既有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国际贸易通道而繁荣,又有滇缅公路被切断以后的一落千丈。受到日本对缅殖民政策和战时外贸统制政策的影响,滇缅贸易陷入低谷。加之国内恶劣的财政金融状况及缅甸独立后的贸易政策所限,滇缅贸易始终难以恢复。
【关键词】抗战;滇缅贸易;衰落;原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东部沿海的对外贸易通道丧失殆尽。1940年以后,随着滇越铁路中断,日本入侵东南亚,对云南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滇缅贸易却因为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唯一的国际贸易通道而昌盛发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相继攻陷缅甸仰光、云南腾冲,1942年滇缅公路被阻断,云南与缅甸进而与国际世界联系的唯一陆地孔道就此断绝,滇缅贸易落入低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有所恢复。
一、日本对缅殖民政策及缅甸殖民地经济状况
l942年3月,日军占领仰光,5月占领缅甸全境。日本的殖民方针就是“迅速获得重要的国防资源,确保作战部队的供给”。于是,占领仰光后,15军当即发布了《林集团占领地统治纲要》和《林集团军政措施要领》,具体规定了日本在缅甸的殖民统治政策,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控制矿山、工厂,加强发展石油、锡、棉花等重要资源的生产”。把原属于英国的土地、工厂、矿山、设备等资产全部吞并,重要的企业、共产和矿山由三井、三菱株式会社等日本垄断组织接管,至1943年,日本的48家大公司在缅甸登记注册,缅甸经济被日本全面控制。
1942年日本大本營政府联席会议报告关于《南方甲地经济对策纲要》中,日本又对缅甸及东印度群岛、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资源掠夺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明确提出:南方甲地区经济对策的要点在于首先迅速开发和取得重要国际资源。在“资源的开发和取得”中规定:石油开发和取得应作为开发资源的重点。至于其他资源的开发,则依据帝国军事需要而定:铝矾土、铜矿、镍矿、钨矿、锑矿、锌矿、铬矿、石灰石、云母、水晶、金钢钻、水银、稀有金属、石棉为应竭尽全力开发者;煤、硫黄为必须开发者;锡、铁矿、磷铁矿及黄金为准备开发者。对于农村生产资源,则谋求纤维资源(棉花、黄麻)、蓖麻子、牛皮、丹宁材料(栲树等)、树脂类(松脂等)、鱼藤属根、奎宁皮、棕榈油、马尼拉麻、椰子(椰子油)、橡胶、香料及辛香材料、木棉、砂糖、缅甸米、茶、咖啡、雪茄烟烟草、粮食(包括畜产及水产食物)、盐、木材等最大限度取给。日本于1941年12月入侵缅甸,至1945年5月仰光解放,其殖民统治不过短短三年,却对缅甸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对缅甸经济造成惨重的破坏,对滇缅贸易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日本占领缅甸后实行的殖民掠夺政策,给缅甸经济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工矿业的打击最为严重,缅甸战前日产石油709360加仑,年量为3亿加仑,输出5500万加仑。到1944年初仅日产44640加仑,只为战前的6.7%;有色金属开采急剧下降,包得温矿区战前年产铅锌镍银等8.1万吨,1943年4月至7月仅产6285吨,产量下降惊人。农业生产萎缩,稻谷产量急剧下降。日本出于军事目的,强行扩大棉花、麻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棉花的种植面积从1941年的40万英亩增加到1944年的52.8万英亩,但产量并没有增加。由于社会全面衰退,经济状况恶化,导致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对外贸易几乎断绝,缅甸经济全面崩溃,滇缅贸易处于极度萧条的境地。
二、外贸统制及战后美国独占中国市场的深刻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立即施行了战时外贸统制政策,以农矿产品输出换取欧美国家对华经济援助,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实质上是易货贸易,1942年以前的对华经济援助主要就是这一方式。美国是国民政府易货贸易的主要对象国,据统计中国农产品大部分都是输往美国,矿产品输出1942-1945年出口总值为6006.7万美元,其中运销美国的为3081.4万美元,占51.3%。国民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外贸统制,掌握了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权,根据战时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易货、偿债、保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支援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滇缅贸易日渐兴盛,至1941年达到顶峰。1942年开始,外贸统制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例:1942年,浙江每担毛茶收购价格只相当于成本的66%左右;1944年,猪鬃每箱的官价只相当于实际成本的38%左右,因此,猪鬃产量减至年产2万余担,仅为统制前的 1/4左右;蚕丝产量减至年产2000余担,不足实行外销物资统制前的1/10。1942年1月,江西钨砂每吨收购价格2900元,生产成本3656元,亏损756元;1944年3月,云南个旧纯锡每吨收购价格11万元,生产成本50万元,亏损39万元。收购价大大低于成本价,导致丝、茶、桐油产区的农民普遍不愿种植,矿区不愿生产,致使农、矿产品产量大幅下降,出口规模大幅减少。而且,外贸统制导致对外贸易完全被政府所控制,民间贸易的生存发展空间十分狭小,传统滇缅贸易以民间贸易为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通过易货贸易,美国加强了对中国贸易的控制,抗战胜利后,控制进一步强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多个协议,1945年以后美国向中国提供的借款和物资共约29笔,其中,借款14笔,共计9.18亿美元、物资“让售”7笔,共计25.33亿美元,其他援华物资8笔,共计25.69亿美元。1945-1949年期间,美国向中国借款和援助总额达60.19亿美元,占南京政府这一时期财政支出的50%以上。美国几乎垄断了中国商品市场,并且直接导致了三个严重的后果:一是农业生产出现萎缩;二是大批工厂倒闭;三是中国与其他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十分微弱的状态,包括滇缅贸易在内深受其害,贸易自主权完全丧失。
三、财政金融变态对外贸的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以后,大规模增长的财政支出和巨额的财政赤字是国民政府准备大规模内战的最大困难。据统计,1946年至9148年国民政府的各类财政支出中,军费所占比例最大,1946年达59.5%、1947年为54.8、1948年竟然高达68.5%。伴随着财政支出地大规模增长,巨额财政赤字不可避免地相应增加。1945年财政赤字11067亿元;1946年为46978亿元;1947年增长为293295亿元,1948年1-7月赤字4345656亿元,赤字占当年上半年支出的66.3%。面临恶劣的经济形势,国民政府采取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税收。
1945年至1948年,国民政府主要征收四种税,即关税、盐税、直接税和货物税。1945年8月开始国民政府颁布货物税条例,所有生活必需品的货物税一律采用“从价征收”。至此,货物税已经成为国民政府税收收入中的第一大户。在不断提高的货物税税率的背后,实质上是加紧搜刮,给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贸易往来日渐萎缩。
在“废两改元”的基础上,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发布《财政部币制改革令》,宣布实施法币政策,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国民政府经济崩溃埋下了无法消除的隐患。抗战时期,法币发行量增加了394倍,物价上涨1585倍。1946年初,法币流通量已经达到640万亿元,比1937年6月时的法币流通量增长了45万倍。随着物价飞涨,法币信用破产,法币币值一落千丈,以每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分析:1937年可以买两头大牛,至1945年仅能买1条鱼,1946年可以买1个鸡蛋,1947年仅够买1∕5根油条,至1948年就只能买到1∕500两的大米,如果一两大米有500粒的话,1948年8月时的100元法币只能买到1粒米。为挽救行将崩溃的经济,国民政府于1948年8月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以金圆券代替法币。从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短短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金圆券的发行额增长了30多万倍。与1945年8月到1948年8月三年间法币发行额增长1192倍相比,金圆券的膨胀速度又快了1000倍以上。这一期间,金圆券的购买力贬值了500万倍。1949年5月金圆券需要500万元才能等同于1948年8月金圆券1元的价值。
云南对外贸易从1942至1947年,进出口货值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之后两年大幅下滑。但从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进出口总量是大幅下降的,表面的繁荣实质上是通货膨胀的结果。1949年7月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作废,财政经济全面崩溃已为时不远。
在全面内战和金融全面崩溃的影响下,工农业同样陷入崩溃的绝境。1949年国统区主要工业城市企业倒闭约占工厂总数的50%,有的甚至达70%~80%。工厂倒闭、产量急剧下滑,市场供应大幅减少。农业面临着更为惨重的局面,劳动力锐减、耕地损失、产量严重下滑。残酷的战乱、腐败的政治、凋蔽的经济、飞涨的物价、崩溃的工农业给商品流通和贸易往来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人民大多挣扎在死亡的边缘。
四、缅甸贸易政策的阻碍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1948年4月,缅甸政府颁布《缅甸国籍法》和《外侨登记条例》,随后又颁布《不动产转让限制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上述法律规定,华侨和其他外侨,在经济上,不得在缅甸购置房地产,以前所有的地产,不能赠予非缅籍子孙,也不能售予非缅籍人士。这一规定,断绝了华侨利用房地产向银行作抵押贷款的途径,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商业活动;法律还规定华侨租赁房屋土地不得超过一年,也就限制了他们在缅甸开办工厂,发展实业的可能。
新的法律法规还对进出口贸易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进口份额的60%配给缅甸商人,其余40%的份额配给外侨,配额中,英商占有绝大部分,华侨商人最少;出口贸易方面,大宗出口商品米、木材均由国营机构独揽,原来经营大米出口的华侨商人不得不转营它业;法律法规还规定了诸如华侨汇款未经外汇统制局批准不得汇出,回国携带也不能超过100缅元;l947年缅甸实行移民条例,规定凡领有移民入境证者方可入境;征收华侨入境人头税等等限制华侨在缅商务活动的条款,极大地阻碍了贸易的良性发展,滇缅贸易始终难以恢复。
参考文献:
[1]温佐荣.1941-1945年日本占领下的缅甸.纽约大学博士论文
[2](英)简?贝克.1941-1945年日本占领时期的缅甸(英文版).倫敦,1945年,第86页、第217-218页
[3]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第212页、第219页
[4]贺圣达.缅甸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5页
[5]林坚.远渡重洋:中美贸易二百年(1784-1999).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第144页
[6]史金生.中华民国经济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1页
[7]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5、50页
[8]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03页
[9]石伯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15-416页、第424页、第430页、第4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