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言平
城镇化进程正在推进,市场也在农村日益兴盛,农村没有理由成为监管的盲区,更没有理由成为问题食品生产流通的法外之地。
就在公众将目光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的當下,中国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毒害着农村人的舌尖和胃囊。
此前有媒体走访农村的市场,发现在农村,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农村,过期食品普遍存在,除翻新再登场之外,部分食品则抹掉生产日期,甚至明目张胆售卖,各种山寨品牌,更是占领着农村食品市场。如此场景,令人堪忧。
作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终于在媒体的曝光和舆论的关注下浮现,不再是监管和监督的盲区。
最近,食药监总局要求,各地要清除一批违法生产经营企业,取缔一批“黑工厂”、“黑窝点”,着力整治一批面向农村的食品批发市场,严惩一批食品违法犯罪分子,进一步整治和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经营秩序,并加大有奖举报推进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引导和鼓励农村消费者关注和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某种意义上,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市场的活力也随之被激活。市场的城乡隔阂被逐渐打破,农民消费群体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只是,在市场的监管上,似乎并未跟上这种节奏。
农村市场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也成为各种“黑工厂”的寄生地,本质上,还是因为监管的触手,尚未延伸到农村的市场土壤之上。这,正是问题食品流向农村的现实基础。
基于这种现状,集中整治固然重要,但要避免农村食品安全的继续失陷,关键还是要实现常态监管,实时地保障数亿中国农民“舌尖上的安全”。
之前,监管的失明,已经让大量问题食品进入了农民的胃囊,如今,问题得到呈现,相关部门就应该彻底堵上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让问题食品彻底失去可趁之机。
当然,除了加强监管的力度之外,提升农村消费人群对商品的选择甄别能力也很重要。
向农村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强化食品安全理念,以及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依法维权意识,补上消费安全意识的这块短板,对于问题食品肆虐,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此外,对于问题食品源头、流通渠道的监控和监管,也应该纳入常态的职责范围。应该看到,生长在农村土壤上的“黑工厂”、“黑作坊”,祸害的不仅仅是农村市场,也可能流向城市的餐桌。问题食品流毒,意味着民众的健康,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将受此戕害。
食品安全问题的魅影在农村频现,顾及并切实保障农民的舌尖安全,应该作为严肃的公共议题得到重视。城镇化进程正在推进,市场也在农村日益兴盛,农村没有理由成为监管的盲区,更没有理由让农村沦陷成滋长问题食品生产流通的法外之地。当务之急,要强力扫除农村消费市场的食品问题隐忧,而从长期来看,常态的监管机制,还有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