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唱好三步曲

2014-03-15 22:32王金凤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老师

王金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40-02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要求语文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深入课堂听课时,有的老师讲得多,讲得累,学生思考少,动手少。给人感觉到只是场面上的热闹,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满堂灌”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满堂问”的势头还在蔓延。教师一节课上设计了大大小小十多个问题,将教师的主导行为理解成“满堂问”。一节课从头问到尾,有些简单的问题并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老师问多了学生厌烦,要么随声附和,要么不予理睬。有时学生的回答与老师设计的答案不相符,老师急得直冒汗。为了不耽误教学进程,授课老师只好自问自答,这种无奈之举颇有牵着学生鼻子走之嫌。

面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试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也可由学生自由结合成组),讨论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存在的疑问。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对于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收集后,按一般问题和重点问题分类,对于提出有“含金量”的问题的学生点名表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和解疑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提的问题脱离教材,漫无边际,教师就创设情景,设计一个“主问题”,所谓主问题可以是探究文章主旨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以此启发学生质疑。在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好了时,为了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学生难于发现的问题或是需要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由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二、启思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问题明确后,教学就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不断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也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怎样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比如教学《搭石》这课,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提问:你觉得这篇文章那些地方让你感到美?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也许很容易就找出体现音乐美和图画美的词句。教师可以再问:你觉得文中提到的“上了点年岁的人”和背老人过河的年轻人怎样?学生的思考会更深入一层,他们在思考中再现人们走搭石的画面,在思考中体验人性美。最后通过精读课文就概括出文中的乡亲们在摆搭石和走搭石中,表现出协调美、礼让美和互助美。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使他们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中。

其次是要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作者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认为怎样才能认识庐山正面目呢?学生往往对类似的问题比较有兴趣,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寻找各种可能的见解。语文课上,启发学生思考,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创新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做到:借助工具书或电脑,认字、理解词语,正确朗读课文;预习课文时,能就课文内容提一至三个问题;能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多一份成就感。实践证明,开展语文活动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词语大比拼、辩论赛、我是小作家、我来演一演等。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笔。比如学了《乌塔》这课后,我在班上举行了一场辩论赛,主题是《中国父母比外国父母谁爱自己孩子的方法更好》,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爱孩子不能把孩子当宠物养,要考虑孩子是有思想的人,尊重孩子,为孩子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辩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如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这课结束后,布置学生续写小木偶的故事,很多同学想象丰富,编的故事生动有趣。后来,再组织学生演故事,学生们一个个热情高涨,认真劲头俨然一个资深演员。 法国教育家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努力探索。

教学活动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课堂上,“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场合,给学生创的机会”。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交流活动情景,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使用语言。指导学生质疑、思考、创新,以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 全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