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关系的变化看教的内涵

2014-03-15 22:27王琦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满堂主导作用教者

王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21-01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怎样的地位,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是中外教育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远的不说,就以近代而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976—1841)主张的是“老师中心论”,学生成了教师的“奴仆”,成为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者,一切都得听教师的。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针锋相对地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老师仅仅是学生的“辅导员”。20世纪30年代,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又全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比较忽视,没有摆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没有彻底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

我国解放以后,先是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大跃进”和“文革”中又以学生来否定老师,否定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粉碎“四人帮”之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引下,才逐步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精神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又围绕“学生是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展开热烈的讨论。而如今,《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标》中的这句话,对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两个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教师或者学生的一个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各得其所,相互促进,而不是突出强调一个,削弱或否定另一个。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课改中,有些教师只重视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了“课堂中看谁讲得最少”,“课堂上看谁的学生表现得最好”等活动。甚至把延续了很多年的教案也变成了学案,认为谁还说教案就是老土,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陷入了“学生中心主义”。本人认为,我们在课改中要变的,不是教案的名字,不是每节课上的形式,不是讲课讲得怎么样,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等一些单一的问题。也不是创建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因为课常教常新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任何一种常久的模式也会成为束缚学生的绊脚绳。以前我们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一问一答式教学,都削弱和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这固然不对,但今天突出强调学生主体,上课教师可以不讲、课堂由学生做主,使教师主导等而下之,又何尝可取?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到底是教还是不教?哪些内容该教师教,哪些内容该学生学?现在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越来越不明白教的内涵了。只要查一查《古代汉语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就可找出它与学同源,教与学是密切相关的。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在《教育哲学》中是怎样解释“教”的。“‘教……意思是努力带来‘学。”这位西方哲学家竟然与中国古老的传统的教的内涵十分契合。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教学相长。那么教里面包含了哪些意思呢?其一是努力;其二是带来,即给予;其三是可学的。努力,是立于不败之地教者的态度问题,目前不少教者在这方面还是有问题的,比如很少有人在探索教学内容上不下苦功夫,只专注于教学形式的变革。既只求量变不求质变。带来,是立于不败之地教的行为施动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所给予,教师在教时要给小苗带雨来,许多教者丢失了教的责任。可学的,就是教的内容问题,语文课改首先要面临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所谓可就是值得、应该的意思,目前许多语文课教的内容就是不值得、不应该学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有两个主体地位,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课堂上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只不过教的目的要从以前的以教为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学出发,教为学服务。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使学生学有所获的,还是要教的。教的时候要目中有教材,胸中有学生,要不断研究教材和学生的新情况和特点,要使学生努力地学。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猜你喜欢
满堂主导作用教者
幸福满堂
幸福满堂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关于满堂支架受力验算的探讨
地方人大进一步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思考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满堂儿女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