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111-02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好问题的价值远远超过答案的价值。”的确,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课堂上意想不到的惊喜,都是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创造的灵感。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怎么去和别人交流呢?有想法才有资格去和别人进行交流,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努力创建属于学生的魅力课堂。
一、以引导学生“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我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开始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于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
然后,我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水平,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根据效果进行调整,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学生形成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再次,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我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明星”。对于提出了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学期末颁发“金钥匙奖”。
看到孩子们聚在一起商量问题各抒己见的情景,看到一个个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张开来,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我鼓励学生:“大胆些,说错了也不要紧,举起手来你就是英雄!”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失败乃成功之母,没关系,再好好想一想。”“谁来帮他补充?”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更应该大加赞美:“真好,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你的思维角度很特别!”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的空间渐渐打开……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每一堂课都渗透着一种神秘的气氛,老师不知道学生会提出一些怎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而老师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正确地对待学生所提的问题,积极地评价,往往会使学生难以忘怀,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与同伴的比较中思考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我。我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如朗读、背诵时,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他的朗读抑扬顿挫,很有感情。”“他这段课文背得很熟练,但结尾句重音把握得不够好,不能突出主人公此时的情感。我觉得应该这样来读……”这样,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思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张开思想的翅膀,在彼此交流互动中,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因“问”而“思”,因“思”而“学”的理念,用联系的眼光、辩证的方法设计教法和学法,组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寻找引导学生自悟自省的最佳切入点,扎实而灵活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因“问”而“思”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更体现在伴随结果而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中。
我认为,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情境,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活化”教材,使教材趣味化、生动化。
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读到“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的触角,这些细丝附着墙,每根细丝的顶端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牢牢地粘附在墙上。”我首先带学生观察了实物,看着学生兴趣盎然的样子,我提出:“这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到底爬山虎靠什么巴住墙而不掉下来,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想!”“那么请同学课下去了解,看谁先找到答案。”答案很快出来了——有的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有的是请教了博学的长者,班长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竟然还带领几个同学做了实验。实验证明:平均1米长的爬山虎就有近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每米爬山虎茎能承受的拉力在3千克左右——爬山虎正是这样,靠众多的触角把茂密的枝叶牢牢攀附在高墙上。此时,班长又忽闪着大眼睛提出:为什么爬山虎能承受如此强的拉力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做了一次实验:将要吸上墙的嫩触角放进干净器皿后,用玻璃棒捣碎,滴入两滴水,用PH试纸测出平均值为5左右。原来爬山虎是分泌出一种偏酸性的粘液与石灰相互粘合在墙上的。通过亲自动手,通过层层质疑,解开了一个个谜团,孩子们笑了——原来语文课这样有意思!
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丰富和点化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性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时,学生领略到思维飞翔的妙不可言,教师则挖掘到课堂教学无法预约的精彩。
(责任编辑 刘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