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城一号井田煤层对比

2014-03-15 22:16刘雷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8期

摘 要:古城一号井田位于陕西省府谷县,一号井田范围内2层可采煤层共获资源储量85246.1万吨,分别为4号煤层和8号煤层,具有对比意义还有9号煤层,不是本区主采煤层。本文分别从沉积旋回法、标志层法、煤层自身特征法、煤层间距及煤层底板标高追索法和地球物理测井曲线法5种方法对井田内煤层进行对比。

关键词:沉积旋回;标志层;煤层对比

1 井田概况

古城一号井位于陕西省府谷县北部,距府谷县城直线距离约50km。行政区划隶属府谷县古城镇管辖。井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北端,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地势总体东北部高,西南部挠褶带低,井田内海拔标高一般在980~1150m之间,平均高程在1090m左右,相对高差170m。该井田主体构造表现为向北西微倾的近水平地层,平均倾角小于3度,局部发育宽缓的波状起伏和小的隆起;在井田南部有挠褶带,呈NW-SE向展布;无岩浆活动痕迹,构造简单。其地层属于华北型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及第四系。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是区内的含煤地层,总厚度147.75~191.90m,平均172.57m。在施工的钻孔中均见有煤层,共含煤层4~9层,具有对比意义的3层,其中可采煤层2层,分别为4号和8号煤层。

2 煤层对比方法及依据

采用沉积旋回法、标志层法、煤层自身特征法、煤层间距及煤层底板标高追索法、地球物理测井曲线法等综合手段对古城一号井田煤层进行对比,现将各种对比情况简述如下:

2.1 沉积旋回法

山西组为一套河湖交替相含煤沉积,其沉积厚度、含煤性、煤层的赋存状态均受古地理环境的控制。首先根据现代沉积学中沉积体系的演化和聚煤周期性,采用由下向上从粗碎屑沉积到细碎屑夹炭质泥岩、煤层沉积结束,作为一个沉积旋回的划分方法,将山西组划分为3~4个旋回(图1)。2、4煤层均赋存于各沉积旋回的顶部或上部。太原组则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沉积,按沉积特征、岩性组合及含煤情况由下向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段为滨海环境向有利于聚煤环境阶段过渡的产物,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次级旋回,11号煤层赋存于下部旋回的顶部或上部;第二段为一套由滨海演化为三角洲平原为主的沉积,可划分为1~2个次级旋回,9-1煤层赋存于各旋回的顶部或上部;第三段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成煤环境下的代表性沉积,可划分为2~4个次级旋回,6、8煤层赋存于各旋回的顶部或上部。

2.2 标志层法

区内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在厚度、颜色、岩性特征等方面不同于相邻岩层,可作为地层、煤层对比标志的有H1石灰岩标志层及S1、S2、S3、S4、S5等5层砂岩标志层。

2.2.1 H1标志层:为灰黑色生物碎屑石灰岩,厚0.63~15.36m,平均5.4m,局部相变为含生物碎屑的泥灰岩或泥岩,区内层位非常稳定。位于太原组第一段顶部,其下为11号煤层,是划分第一、二段界线的重要标志层。

2.2.2 S1标志层(晋祠砂岩):位于太原组第一段底部,层位稳定,厚度一般2~4m。岩性为灰白、灰褐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分选性中等,磨圆度为棱角~次棱角状。钙质胶结,硬度较大。该砂岩以其稳定的厚度和特殊的岩性特征不同于相邻岩层,是划分太原组和本溪组地层的重要标志层。

2.2.3 S2标志层:位于太原组第二段的中下部,以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是划分第一、二段界线的重要标志层。

2.2.4 S3标志层:区内分布广泛,位于太原组第三段的底部,主要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细砂岩,是区分8煤层与9-1煤层及第二、三段界线的重要标志层。

2.2.5 S4标志层: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泥质粉砂岩或泥岩,在井田内分布较稳定,厚0~32.85m,平均10.14m。位于太原组第三段中部,其下为8煤层,上为6号煤层,是8号和6号煤层之间的重要标志。

2.2.6 S5标志层: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在区内分布广泛,厚度0~52.57m。位于山西组中下部,其上为4煤层,是太原组与山西组划分的重要标志层。

2.3 煤层自身特征法

4煤层产于山西组底旋回的顶部,层位稳定,全区分布,厚度3.30~14.58m之间,平均厚度7.94m,煤层厚度总体由西向东变大,变化规律较明显,并普遍含有3~7层夹矸;该煤层以其厚度较大,层位稳定,结构独特易与相邻煤层区别。

8煤层位于太原组第三段的中部,层位稳定,全区分布,煤层厚度在8.55-25.00m之间,平均厚度18.28m,总体由中间向西南、东北两边厚度逐渐增大,变化规律较明显,并普遍含有3~8层夹矸;该煤层以其厚度巨大,层位稳定这一特征亦可与其它煤层相区分。

2.4 间距及煤层底板标高追索法

区内地层产状较平缓,构造较简单,煤层层位稳定,虽局部形成一些宽缓的波状起伏和鼻状隆起,但波幅较小,因此,相邻煤层间距变化不大(表1),并有一定规律可循。如8煤层与9-1煤层之间的层间距稳定在5.11~12.59m间,相当稳定,规律性十分明显。因此,利用上述主要煤层的层间距及其变化规律,结合煤层底板标高进行逐孔追索对比,能有效地确定其它煤层的相对空间位置,该方法是本次煤层对比的主要方法之一。

表1 煤层间距一览表

2.5 测井曲线法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至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为本区含煤地层,含煤4、8、9-1三层。其主要可采煤层4、8煤层在各种参数曲线上都有突出的形态特征,其中9-1煤层发育较差,厚度结构变化较大,零星可采,不连片,仅对4、8煤层进行了测井曲线对比工作,在各参数曲线上,4、8煤层与围岩物性差异明显,形态特征突出,利用其物性特征及各自的形态特征进行煤层对比,准确可靠,现分述如下:

2.5.1 4煤层物性特征

4煤层结构复杂,一般含3~9层夹矸。三侧向电阻率曲线呈明显的高幅值多峰异常反映,一般为1800-3000Ω.m。其煤层上部电阻率值略低,下部较高,形态多为山峰状;自然伽玛曲线中低异常,其顶部、中部有明显的高异常反映;伽玛伽玛曲线呈明显的高异常反映,一般为8000-9500cps,上部其值略低,下部较高,煤层中部有明显的低幅值异常;声波时差曲线呈明显的高异常反映,一般为400-520μs /m,煤层中部有明显的低幅值异常;自然电位曲线呈明显的馒头状负异常反映(图2)。

2.5.2 8煤层物性特征

8煤层结构复杂,一般含7~15层夹矸。三侧向电阻率曲线呈明显的高幅值多峰异常反映,一般为1800-3000Ω·m,中下部有明显的低幅值异常;自然伽玛曲线中低异常,煤层中下部有明显的高异常反映;伽玛伽玛曲线呈明显的高异常反映,一般为8000-9500cps,中下部有明显的低幅值异常;声波时差曲线呈明显的高异常反映,一般为400-520μs/m;自然电位曲线呈明显的馒头状负异常反映。煤层底板有一层薄煤或碳质泥岩似一尾巴依附于8煤层,该煤层有时与8煤层合并,特征稳定(图3)。

2.5.3 9煤层物性特征

9煤层大部分不可采,多为碳质泥岩,煤层 厚度明显小于4、8煤层。

9煤层三侧向电阻率曲线中部幅值高于上下部,呈山字型形态特征,一般为1000-2000Ω.m;伽玛伽玛曲线中部幅值低于上、下部,一般为6000-8000cps;自然伽玛曲线中部幅值高于上、下部;声波时差曲线中部幅值低于上下部,一般为360-450 us/m。

3 结束语

区内各煤层的稳定性、发育状况、控制及研究程度不同,因此对比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差异。4煤层赋存于山西组第一旋回上部,层位稳定,煤层厚度大,厚度与其它煤层存在明显差异,结构独特;8煤层赋存于太原组第三段,在井田内厚度及间距均十分稳定;9-1煤层赋存于太原组第二段上旋回顶部,层位较稳定,与8煤层间距稳定,对比标志较稳定,上述各煤层对比标志明显,控制和研究程度高,对比结果可靠。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陕西省府谷石炭二叠纪煤田古城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R].2013.

[2]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3]王定武,王运泉.煤田地质与勘探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4]楚泽涵.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与原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刘雷(1983-),男,汉族,安徽界首人,地质工程师,现在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从事煤田地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