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平
我们认为,每所学校的老师不同,学生不同,办学条件不同,落实课程的路径也应该不同。只有进行跨学科的横向统合和学科内的纵向统合,才能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对课程做出选择,形成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我们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实施,形成了具有玉泉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对语文做“加法”
明确学段目标和任务:1-2年级加强识字教学,一年级完成1500字、二年级完成2500字的识字量;3-4年级在完成识字量的基础上,加强阅读教学,加大阅读量,进行积累;5-6年级加强读写结合训练,提高表达水平,最终,形成学生丰厚的语文素养。我们开发了《趣味识字》和《语文主题阅读丛书》等。
将3-6年级《语文》与《品德与社会》学科间进行统合,不能整合的改编成实践活动课程。
进行“双线主题统合”教学。“双线”指人文性、工具性两条线。我们把语文课程标准分解、细化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每个具体教学目标与教材单元进行匹配,结果显示现有教材不足以完成教学目标。于是,我们以北师大版教材为基础,综合人教版、苏教版等,研发了《工具性主题学习补充教材》,增加了教学篇目,形成完整的工具性教学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的过程,正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的时机和舞台,也是教师从“不会教书”到“会教书”的锻炼过程。
对数学做“减法”
在一年级开设《数学引桥课程》。降低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开发《数学识字》《数学阅读》和《数学游戏》,利用第一学期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把整个教材顺延,到三年级与原来的教学进度一致。
研究数学全书与单元的“节点”(指阻碍不同认知结构的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难点),建立微小引桥课程,集中攻关,各个突破,让数学学习变得容易起来。针对“节点”建立校本试题库,分为A、B两层,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选修A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选修B是部分学生选作的。
对英语做“乘法”
增加课时量:在规定课时量的基础上,1-4年级每周增加1课时,1-2年级每周3课时,3-6年级每周4课时。
增加外教课:增加1节外教口语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理解能力。
将英语课堂扩大到学科课堂,推进双语教学,已经开发出部分双语教材。
将校园扩大到家庭,引进《牛津英语》,推进《家庭英语学习计划》。
力求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课程更加贴近学校的实际,把课程的价值更好地传递到学生身上,让学生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通过改变课堂结构和重构教学流程,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们幸福的地方,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有限时间内求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在探索“最简单地教、最简单地学”路径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有效课堂的模式——“走班、走位”。基于感知学习理论,我们重建了学科资源教室,在普通教室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科的资源功能。如上语文时,需要全年级学生到语文学科资源教室去上课。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上也会出现差异性,这就需要在学习不同的学科时,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走位”,就是在语文、数学、英语不同的课堂上,学生们进行结伴学习。
我们将坚持倡导“结伴学习,自主动脑,互助发展,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范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