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改造我们的学校

2014-03-14 18:36高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玉泉学校课程

高峰

2011年,我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当校长。玉泉小学的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玉泉路小学,由罗荣桓元帅创办于1960年,1964年移交海淀区政府管理,1967年与中国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合并,更名为海淀区玉泉小学,迁到现在的校址。从历史上看,玉泉小学也曾有过不错的教育教学水平,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进入21世纪后,由于连续并校等诸多原因,学校办学水平开始下滑,成为一所再普通不过的小学。

如何让一所学校从普通走向优秀?从到玉泉小学当校长那天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找到路径:用课程发展学校

在对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现状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后,我找到了影响甚至阻碍学校发展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学生不喜欢学校、教学教育质量亟需提高……问题很多,我们要一一破解。

我们要让学生喜欢学校。今天,我们的学生并不怎么喜欢校园,就是因为他们来到学校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是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学生们自然就会对校园生活产生厌倦之感。没有自由,就不会有幸福;而自由的前提是选择。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让人做出选择。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建构起适应每个学生的、能够让学生们自由选择的课程,既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

我们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重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今天,教师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教师面临着社会变革时期带来的政策应变压力,知识与信息激增带来的发展压力,非传统时代社会、家长和学生带来的制度性压力。鉴于目前不能突破的人事、工资体制和选择、流动、退出机制,教师只有投身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激发出热情和能量,才能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到职业幸福感,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我们要让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实际上是对建国以来学校教育的追问和反思。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而未来公民的创造力只靠课堂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按照国家要求,通过重新构建课程,才能寻找到尊重每个学生特长、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进而改造我们的学校,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可是,要达到上述目标,要通过哪些途径呢?

我们认为,好的课程设计和架构,是学校迅速发展和崛起的关键。因为,学生要通过课程才能获得最好的成长;教师只有走进课程,才能促进自我的快速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幸福。

于是,我们给玉泉小学确定了成长的路径——用课程改造我们的学校。

2011年上半年,我校全体教师共同研究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北京玉泉小学发展纲要》,并经全校教师代表大会通过。

《纲要》中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愿景——建设一所伟大学校。所谓“伟大学校”,就是通过实施和推进“幸福教育”,把学校办成“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理想中的好学校。

学校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君子的品性高度一致,因此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玉”成了美德的代名词。玉泉学子应该美德如“玉”:纯洁、光明、无瑕、晶莹、温润。“泉”是从地下流出的水源,清澈而不竭,常用来形容力量、知识的来源。玉泉学子应该智慧如“泉”:清澈、不竭、涌动、活泼、自然。我们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幸福地成长。我们的学生一定要有如玉的美德和如涌泉的智慧。这样的学生,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身处何方,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就决定了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开发和建设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围绕着培养目标,我校开展了以“德如玉、智如泉”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工作,力求通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培养“美德如玉、智慧如泉”的玉泉学子。

确立方式:行动研究+重塑教学流程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我们一般把行动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调研判断阶段。起始于行动计划的每一个阶段,主要为下一步行动奠定基础,或是矫正行动计划。研究的目的是衡量每个阶段目标达到的程度。这种达到的程度要用实证的或逻辑的证据表明。一般采用现场调查法、访谈法收集资料。组织中的成员随着收集资料工作的开展而参与到变革的过程中去。

反馈研究阶段。将调查或研究的结果向被试者反馈,并与他们共同解释结果的过程。参与到这两类研究中的人越多、越主动,对课程推进的影响越大。

自我参与阶段。被试者在得知结果之后不但参与对结果的解释,而且自己订立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实施。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应用调查结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提高责任感和自觉性。

譬如,在推进语文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玉泉小学采取了行动研究的方法:暑假期间,语文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调研,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细化,然后确定了每一年级、每一单元的工具性主题,最后匹配北师大版教材,当文本不足以支撑工具性时,就从人教版、科教版、苏教版等教材上选材,编辑了《语文幸福》课本,开学后,即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周研究课”——“同课递进”的办法。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先由一位教师上课,通过观课、说课、议课、评课,寻找有效的教学结构与策略,进行第一步优化;接着由第二位教师再上,通过新一轮观课、说课、议课、评课,再次优化教学结构与策略,最后才由第三位教师上。这样同一课题通过三人执教、三轮研讨、三轮反馈、三轮反思,寻找到最优化的教学策略。这个过程,较好地呈现出调研判断、反馈研究、自我参与的行动研究范式。endprint

2.重构教学流程

通过改变课堂结构和重构教学流程,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们幸福的地方,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有限时间内求得最大教学效益。

探索“最简单地教、最简单地学”的路径,我们确定了有效课堂的模式是“走班、走位”。

“走班”。基于“感知学习理论”,我们重建了“学科资源教室”。在普通教室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科的资源功能。如上《语文》时,需要全年级学生“走班”,到语文的学科资源教室去上课。

“走位”。就是在不同的课堂上,学生们根据同质或异质和情感因素进行结伴学习。一般的教室座次,是根据学生个子高矮、性别男女、性情动静编排的,没有考虑学习差异和情感因素。但是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上也存在着差异性,这就需要在不同的学科中,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于是我们提倡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走位”。我们实行的是“同质”结伴,“异质”构组。结伴学习不仅考虑学习水平的“同质”和“异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因素,即两个学生结伴,首先是好朋友,愿意在一起学习。

初见效果:师生共同发展,学校特色鲜明

1.学校课程建设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在学习与培训中,老师们不断转变观念,大胆地研究与实践,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方法与途径,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架构知识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与研讨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语文学科各年级初步形成了单元“统合”教学的新课型:有整体预习课、字词过关课、朗读过关课、精读理解课、工具性主题课、综合活动课、习作指导课、复习检测课。低年级语文教师还积累了生活识字、趣味识字、诗经识字等宝贵的识字经验。数学学科在梳理教材、整理“节点”的过程中,对“节点”突破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节点突破”案例集》和《数学题库练习册》正在整理中。

老师们走进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在劳动和创造中找到了幸福,自我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我们大胆探索国家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关注过程,关注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学科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大量阅读篇目,还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书香玉泉”课程》阅读推进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年级数学学科的《引桥课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学好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语学科中的外教课、英语视听、英文诗歌赏析等课程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是每年的“英语节”,成了全校学生展示英语的平台,学生们载歌载舞,各显神通,英文歌曲演唱会、英语故事会、英语诗歌会……彰显了学生们的英文素养。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与语文学科整合后的实践课程,多数是由学生小组一起研究制定方案,一起实施完成。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研究中加强,知识在运用中丰富固化,能力在实践中逐渐提升。

丰富多彩的适性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而且为学生种下了情感的种子也:搭建了自我成长的平台,也促进了学生道德、人格、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适性课程中的自主选修课,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解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全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你喜欢校园吗?”一项,喜欢率每次问卷提升3-5个百分点,2013年底的喜欢率达到了98.6%。

2.课程建设使学校教育教学特色更加鲜明

玉泉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被多家媒体报道,其做法在学区、海淀区、全国新学校研究会议和华东地区课程研讨会上介绍、展示和交流。2013年10月,玉泉小学举办了“突破高原”首届论坛,会议主题是课程重建,全国各地200多位小学校长参加。三年来,学校共接待了全国各地60批次3000人次的观摩,主要观摩课程实施情况。学校被确定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被评为“全国现代十佳学校”。《当代教育家》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为题,全面报道了玉泉小学的课程推进情况。海淀区教科所副研究员闫顺林高度评价玉泉小学的课程体系,认为它“更加切适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和培养目标,增强了课程建构的科学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是在高端设计、大胆‘整合、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回归到校园本色,回归到学生本身,回归到课程本质,进一步探索了教育的本源和价值,进一步理解和落实学校所承担的功能和责任,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泉学校课程
生日快乐,我的玉泉
喜报!玉泉桥牌选手获奖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红船“开进”了玉泉小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玉泉丰收采摘节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