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波兰特派记者 芮晓煜 吴 薇图片说明:有关中国的波兰图书 芮晓煜摄 “中国人如何看人民币和全球货币战争”,这一主题的图书正成为在波兰最受欢迎的中国书籍;波兰年轻人热衷于学习中文,波中双语图书受到市场欢迎;中国资本开始进入波兰市场,中国和波兰合作成立出版公司……《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在波兰采访时了解到,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关于中国、中国文化的图书正在波兰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波兰语版本的《丰乳肥臀》、《酒国》,汉英对照的《吉祥图案》、《古镇》……波兰前议会议员、著名政论家彼得·卡济诺夫斯基热情地将《环球时报》记者领进他的书房,逐一介绍起他喜欢的中国图书。“在波兰,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了解中国,波兰的报纸电视并没有在中国派驻记者。通过互联网了解的信息总是二手的。现在也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波兰语书籍,但很多是欧美作家所写。所以,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通俗读物”,卡济诺夫斯基对记者谈起自己的心愿时说。 如今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进驻波兰,但双方在文化上的误会很多。卡济诺夫斯基举例说,中国人习惯在中午12时吃午餐,波兰人的午餐则是下午二时到三时。这让到访的中方人员很饿。此外,波兰的饺子有的是奶酪馅,中国人吃不惯,而波兰人则难以接受中国的豆腐脑。中国一些山区经济不发达,但波兰的山区多是旅游区,找不到落后的小山村……这些文化差异带来不少沟通上的问题,而图书是一个增进双方了解的有效渠道。 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是波兰最大的出版社之一,每年从中国的出版社引进的中国图书在七八本左右,以其他方式出版的中国书籍每年另有约20本。在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位于“哥白尼故乡”托伦的办公室里,该集团总裁亚当·马尔沙维克博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尽管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电子阅读,但关于中国的传统纸质读物仍在波兰备受欢迎。如该社一本名为《中国文化》的书很受读者喜爱,作者是波兰著名华侨胡佩芳女士。书中介绍了长城、孔子、春节等符号感很强的中国元素,“这些都是波兰人很想知道的”。马尔沙维克介绍说,该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中国作家协会等都有合作,近期还出版了一些热门的中国主题图书,如《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三首长诗》、《大国的责任——来自中国的视角》等。此外,该社还与中国驻波兰使馆合作,出版了一些介绍中国发展及遇到的问题的书籍,如《中国巨变》、《浦东奇迹》、《珠江故事》等,这些书在波兰外交圈也很受欢迎。 马尔沙维克还表示,在他们出版的图书中,最畅销的是中国学者陈雨露所著的一本关于中国货币和全球经济的书。波兰总统府国务秘书奥尔吉耶德·吉科恩斯基则在前一天的采访中告诉记者,中国学者宋鸿兵所著的《货币战争》在波兰也非常流行。就波兰读者为何会喜欢这一主题的图书,马尔沙维克认为,中国的地位和变化受到全球关注,波兰人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很遥远就忽视它”。他表示,特别是在中美争论人民币问题的背景下,对人民币问题的看法将影响中美关系乃至全球经济。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人写的书,展现中国人的视角,而不是美国人、俄罗斯人或波兰人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资本近年来也开始进入波兰市场。2011年,安徽出版集团和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签约成立“时代—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大量引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鉴于波中两国在法律上存在很多差异,双方在合作中针对细节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工作,“但合作成果让我们双方都非常满意!”该集团办公室主任卡露莉娜·斯可内奇卡对《环球时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