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旺,王 伟,尚立群,李学昌,赵 皆,李 军,文 锋,宋伟安,刘军强,查 鹏,岳彩迎
纵隔内组织和器官较多,胎生结构来源复杂,因此纵隔区内肿瘤种类繁多。原发性纵隔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其中后纵隔原发性良性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最为常见。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以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常见,这类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内,多发生于脊神经根或其近侧段,亦有起源自肋间神经。对于良性神经鞘瘤,手术治疗为其首选治疗手段。本文为我科收治的1例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27岁,因发现“左后纵隔占位2周”就诊。患者2014年4月28日体检胸部CT提示,左侧脊柱旁显示圆形块状组织影,边界清除,大小约8.3 cm×7.4 cm,气管受压移位,与左肺门关系密切,与降主动脉部分缺乏脂肪间隙,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影。患者无眼睑下垂、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四肢无力症状,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憋气,无盗汗、畏寒,无胸痛、心悸,无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1.1 入院查体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自动体位,查体合作。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胸廓无畸形,胸部皮肤无溃疡、出血点及血管蛛;呼吸动度左右正常,双侧语颤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未引出。
1.2 诊治过程 入院后予完善相关检查。胸部增强CT可见左侧胸腔内可见大小8.0 cm×7.4 cm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可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图1、2);肿块为肋间动脉为主供血表现;与胸膜分界不清,与周围其余组织分界清晰,临近骨质未见破坏。考虑:①神经源性肿瘤;②间叶组织肿瘤。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后纵隔占位性病变;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双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相关实验室检查未提示特殊异常。遂行“剖左胸探查,后纵隔肿瘤切除术”,后纵隔肿物组织切除,大小11 cm×7 cm×6 cm(图3、4),术程顺利,术后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止血、促进创伤愈合、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提示为神经鞘瘤。肿瘤局部出血、囊性变,片状组织细胞反应,淋巴细胞浸润(图5)。术后患者如期拆线出院。
图1 胸部CT平扫影像
图2 胸部CT增强扫描影像
图3 后纵隔肿瘤
图4 瘤体剖开后
图5 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苏木素和伊红染色×20)
2.1 形态学及病理学特点 神经源性肿瘤占全部纵隔肿瘤的19%~39%,良性神经鞘瘤一般呈质地坚韧的实性结构,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的包膜,滋养血管通过瘤蒂进入瘤体,瘤体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恶性神经鞘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1/10万,占软组织肉瘤的5%~10%[2],可有局部外侵,瘤体与周围组织边界欠清,手术彻底切除难度大,易复发。神经鞘瘤通过镜下所见可分为细胞性神经鞘瘤、丛状神经鞘瘤、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良性腺性神经鞘瘤、假腺性神经鞘瘤、神经母细胞瘤样神经鞘瘤等。Woodruff等[3]于1981年首先报道了细胞性神经鞘瘤;占良性神经鞘瘤的5%,其中30%的病例被误诊为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假肉瘤性病变,但5年复发率低于5%,尚无复发转移报道[4-5]。此类型常于腹膜后、后纵隔、肢体深部等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较厚的纤维性包膜,一般无囊性变。镜下可见包膜下及包膜外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梭形,呈条束状或交织状排列,细胞密度较高,缺乏经典型神经鞘瘤中的网状区和Verocay小体结构。该类肿瘤细胞对S100蛋白免疫组化呈弥漫性强阳性,与大部分神经鞘瘤表现相类似。丛状神经鞘瘤多发于躯干,其次为头颈、上肢部位,镜下见肿瘤位于真皮内或皮下,可见由胶原、纤维和神经束膜所包绕的结节,呈不规则或丛状。结节常为A区结构,边界清,常可见核呈栅栏状排列的Verocay小体。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好发于脊神经根和交感神经干,镜下可见多边形上皮样和梭形瘤细胞,以部分瘤细胞胞浆内含有Fontana染色阳性的黑色素颗粒为特征性改变,恶性程度较高;据相关报道,其复发率为15%,转移率为26.3%[6]。良性腺性神经鞘瘤、假腺性神经鞘瘤、神经母细胞瘤样神经鞘瘤等其他类型神经鞘瘤发病率较低。
2.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散发神经鞘瘤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发病高峰是30~60岁[7]。根据神经鞘瘤生长位置及瘤体大小,患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情况下,由于神经鞘瘤易发在后纵隔区域,多数呈外向型生长,容易对肺及心脏造成压迫,因此患者经常以胸闷、憋气为首发症状就诊,部分患者由于瘤体对胸膜刺激可有胸痛或感觉异常的症状,亦有部分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神经压迫症状。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如本例在行体检后才发现左后纵隔区占位明显并及时就诊。因此,影像学检查在神经鞘瘤的诊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神经鞘瘤在CT上一般表现为低密度团块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光滑,包膜完整,大部分患者增强CT可见瘤体供血血管。本例术前行胸部增强CT提示,左后侧胸腔内实性占位病变,密度不均(图1、2)。MRI是另一种可用于神经鞘瘤诊断的辅助检查,常可见瘤体内不均匀混合信号,相比CT,MRI除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行多方位成像外,不仅能准确显示肿瘤发生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还能显示肿瘤组织病理信号特点,从而提示肿瘤内黏液变、胶原纤维、出血、囊变等病理变化[8]。
2.3 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应与下列几种纵隔肿瘤相鉴别。①畸胎瘤:由多层胚胎组织构成,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8%~15%,多为良性。瘤体多位于前纵隔,偶见于后纵隔(3%~8%)。直径>10 cm称为巨大纵隔畸胎瘤。多因瘤体压迫或侵袭生长产生如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CT多表现为前上纵隔的厚壁肿块影,内见软组织、液体、钙化骨骼或牙齿等组织成分。手术为首选治疗。②脂肪肉瘤:临床较为罕见,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好发于下肢、腹膜后软组织深部,发生在纵隔不多见。X线及CT是诊断纵隔脂肪肉瘤的主要方法,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③肺母细胞瘤:本质上为一种腺肉瘤,即上皮良性间质成分为肉瘤且异质性分化。肿瘤组织呈囊性、实性或两者兼有,一般与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楚。形态学分为多囊型(Ⅰ型)、多囊伴实性结节型(Ⅱ型)及实体型(Ⅲ型)3型。临床上以Ⅱ型常见,临床表现往往无特异性,一般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及咳嗽等症状,伴或不伴气胸、胸腔积液,好发于儿童。
2.4 治疗及预后 神经鞘瘤是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相当常见的类型,文献报道神经源性肿瘤中94.2%是良性[9]。另有相关文献指出,恶性神经鞘瘤行根治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5%,结合术后放化疗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76.5%[10]。因此,手术彻底切除仍是神经鞘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 Jang JY,Kim JS,Choe JW,et al.A case of giant,benign schwannoma associated with total lung collapse by bloody effusion[J].Tuberc Respir Dis(Seoul),2013,75(2):71-74.
[2]彭发全,黄传生,詹名花.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4):445-447.
[3] Woodruff JM,Godwin TA,Erlandson RA,et al.Cellular schwannoma:a variety of schwannoma sometimes mistaken for a malignant tumor[J].Am J Surg Pathol,1981,5(8):733-744.
[4] Jung YY,Hong ME,Han J,et al.Bronchial schwannomas: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7 cases[J].Korean J Pathol,2013,47(4):326-331.
[5] Woodruff JM,Selig AM,Crowley K,et al.Schwannoma(neurilemoma)with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A rare,distinctive peripheral nerve tumor[J].Am J Surg Pathol,1994,18(9):882-895.
[6]郭立新,杨光华.良、恶性外周神经鞘膜肿瘤新类型和少见亚型的病理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5):415-419.
[7]黄冠又,郝淑煜,张俊廷.神经鞘瘤病[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5):538-540.
[8]许开元,朱浪涛,胡国栋,等.良性周围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4):445-447.
[9]张宇,李运,隋锡朝,等.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1):10-12.
[10]冯阳阳,李海亮,郝银春,等.31例恶性神经鞘瘤的疗效与预后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2):1290-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