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中原作家群”发展壮大的丰厚沃土

2014-03-14 11:26徐春浩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名作欣赏 2014年26期
关键词:作家群中原河南

⊙徐春浩[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传统文化是“中原作家群”发展壮大的丰厚沃土

⊙徐春浩[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原作家的文学创作与中原文化母体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中原作家群”习惯把精神寄居于灵魂的返乡,在对记忆的珍重抚摸中勘探作为华夏文明渊薮的故乡面貌,在心灵感应中理性回望家乡的历史嬗变,在体味、观察、回忆、思考中营造丰赡多彩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中原传统文化教育给了“中原作家群”丈量世界的罗盘,是中原作家的心灵故乡和写作的巨大财富。

传统文化 “中原作家群” 丰厚沃土

河南,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下游,因其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居中,故又有中国、中原、中州、中土、神州之称。植根于中原文化沃土中的“中原作家群”,从个人记忆出发反思和梳理中原文化脉络,推出了一批兼具思想力量和情感热度的优秀作品。

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历史文化中心,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举世闻名的中国“八大古都”中有四个——洛阳、开封、安阳、郑州位于河南。作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中原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等博大精深;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肇始发端。长期以来,“中原作家群”积极凝视民族发源地的过去和现在,在追寻梦想的奋斗中认识和表现时代的历史足迹,文学创作硕果累累、生机盎然。

一、中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①中原文化是在中原大地积淀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具有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点。全国政协副主席、河南省原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中原文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深’,就是深远、深刻;‘厚’,就是历史积淀深厚;‘重’,就是内涵厚重、地位重要;‘实’,就是中原文化自古形成,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成果。”②“中原作家群”在勘探那些丰富而深刻的巨大语义库和文化库的中原故土中,用文字定格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和礼敬。

中原是华夏民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九大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大都生于河南,或以河南为主要活动区域。“中华民族是以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华夏儿女从中原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多数客家人寻根的起点在闽南、终点在河南,大多数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中原。”③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原地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医学家,对推动中国社会历史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如,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政治家子产、李斯、张良、晁错、诸葛亮、司马懿、姚崇、赵普;科学家张衡、僧一行;军事家吴起、谢安、谢玄、岳飞;文学家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纵横家张仪、苏秦;医学家张仲景……他们对中华文明贡献巨大,是今天各个姓氏的骄傲和寻根祭祖的对象。“中原作家群”创作的电视剧《杜甫》《精忠岳飞》、电影《花木兰》、豫南快书《南街村》、传记文学《韩愈》等都在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中,承载着人生与文化之“道”,表达了对这些作为“民族脊梁”的中原人的深情礼赞。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原作家群”的兴起与壮大是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其成就、实力之大在地域性创作群体中十分突出。自中国新文学发端到新中国成立,中原作家徐玉诺、曹靖华、冯沅君、李季、师陀、姚雪垠、苏金伞、尚钺、丰村、赵清阁、于赓虞、柯岗、樊粹庭等便接续起一度近乎断裂的文脉,到魏巍、李、刘知侠、南丁、张一弓、乔典运、段荃法、张有德、徐慎等才进一步重新崛起。走进新时代,河南作家在坚守中不断前进、创新,经由老中青几代作家的共同努力,各个门类的创作都有了崭新而重大的突破。

当下,“中原作家群”以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努力探寻历史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自觉”的轨迹,为表达丰富深微的中国经验做出了曲径通幽的探索,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如,邵丽的长篇小说《我的生存质量》以人物内心的“觉悟”“反省”的随笔式叙述,展示了作者精神心灵的宽度和思想的韧度;李佩甫的中篇小说《寂寞许由》以独特的视角呈现时代变迁中的都市与乡村、中国与世界;乔叶的长篇小说《认罪书》“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视野中深入剖析人的精神状况,表现出直面现实、刻画灵魂的雄心和能力”④。

二、文学豫军执着于传统文化的诗意勘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抛弃传统等于割断精神命脉”;“要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如何发掘中原根脉文化的历史精神,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一道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相同的语言、血脉和期望使华人之间更易交往、交流,从而使传统文化这一宝贵遗产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勘探传统根文化的价值观基因是“中原作家群”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诉求。

“文化根脉”的挖掘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应当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华进行深入研究和富有创造力的激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价值观基因,使其作为中华文明的软实力,在当下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中重焕青春。”⑤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主流文化,中原文化是海内外华人的心灵寄托。“中原作家群”执着于中原文化基因的诗意勘探,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把宝贵精神财富展示出来,体现了作家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个国家、民族都希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传统文化之根与国家强盛的基因,以“文化根脉”为桥梁,把文化优势转变为社会发展优势。“中原作家群”对中原文化根脉厚重历史的挖掘和对其所体现的民族个性、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的塑造凝结着时代心声。如,河南影视集团和济源市委、市政府等联合拍摄制作的30集神话电视剧《愚公移山》,再现了愚公移山的壮举,反映了古代中原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河南影视集团出品的豫剧电影《焦裕禄》,反映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的感人事迹;电影《红旗渠》反映了勤劳勇敢的河南安阳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些在中原地区诞生的饱含着坚韧、耐苦、敬业、理想、智慧光芒的新时代精神已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和促进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

中原文化孕育出的人文精神萦系着民族的魂魄,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源泉。近年来,“中原作家群”创作出了大量“表达中原”和“中原表达”的优秀文艺精品。如,周大新《湖光山色》,透过历史的镜片打量着丹湖岸边楚王庄的时代更替,记录着正在逝去的乡土物质生活档案,表达着时代巨变中的绵长乡愁;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以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间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墨白《梦游症患者》以主、客观双重视角,由普遍的个人荒谬行为,找寻人性沦落的原因,表达出这种荒谬对民族魂灵造成的切肤创痛。

河南素有中华文化“活博物馆”之称,秉承厚重的文化基因,“中原作家群”以中原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悟与表达着传统文化哺育下的国民性格,在扮靓民族共有家园的基础上打开了深广的思想空间,在反映中原文化独特生存环境的同时,努力探寻传统文化引领作用的现代表达,让根脉文化在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上焕发时代精神,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让民族文化在新时期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8日,第30页。

②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人: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王少安):《论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河南日报》2012年4月18日,第10版。

③ 刘明定:《中原根文化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33页。

④ 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人民日报》2014年4月22日,第15版。

⑤ 祁志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基因》,《解放日报》2014年3月11日,第5版。

作 者:徐春浩,硕士,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如何发挥“中原作家群”在中原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GH-789

猜你喜欢
作家群中原河南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地域作家群研究的新样本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大地的声音
——东北作家群的文化体认与民族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