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茹
咖啡厅,你约了多年未见的哥们。
他从美国归来,坐在你对面,近视眼镜的一角多了一块凸起的透明条块。你知道那是Google Glass,但你不知道它是不是正在拍照,甚至录像。
你在犹豫,要不要先约法三章,今天的叙旧必须off the record——记者对受访者说的术语,表示这次是私下聊天,不会公开报道。
用不了多久,很多人恐怕就会遇到同样的场景。
但如果朋友戴的不是智能眼镜,而是智能纽扣呢?其实,没有人会阻止你用大脑记住做过的事,也没有人会觉得跟一个记忆力超群的人在一起会有什么不爽,但如果你借助电子设备来扩展自己的记忆,恐怕身边人就会感到不舒服。因为数字记忆实在是太精确了,侵犯了人类默认的社交伦理——我们的对话不被录像。
没错,我们可以戴上Google Glass记录自己看到的一切,但我们只有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记录自己与别人的谈话。
我们究竟是选择封杀这些越来越小的可穿戴电子设备,还是选择早点接受一个事实:每个人每天的历史影像终究会被记录。事实上,政府已经在很多公共场所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监控系统,我们给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装上摄像头也不会有人反对。
人们倾向于在摄像机面前只表现自己好的一面,反正不会随心所欲。实际上,我们从一个特殊职业上可以观察到人类对摄像头的态度变化,那就是电视主持人。从前,他们是严肃的、正襟危坐的,现在他们是有亲和力的、肆无忌惮的,或者说只有后者才会受到欢迎。这何尝不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数字存储取代了录像带,软件剪辑取代了手工剪辑,各种限制更少了,自由就更多了。
人类需要时间来找到面对Google Glass这样的颠覆性产品的合理方式,当每个人都配备类似设备时,各自的顾虑恐怕就会减少。柯达的傻瓜式相机并没有被无处不在的禁止拍照标志打垮,相反,人们很快接受了这种设备,禁止拍照的标志现在几乎已经在公共场所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内有监控”。
在公共场合处处被监控的生活很快就会到来,每个人都将有一份视频日记,但这不一定是坏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