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萍,翟国静
(1.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医疗保健中心,河北 沧州 061001;2.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交通工程系,河北 沧州 061001)
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在2002年全国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上指出: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系风、校风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素质明显降低。学生素质的降低以及社会上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使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风呈严重下滑趋势[1,2],因此,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文中结合部分院校2012级学生的学风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了高职院校当前在校生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学风不仅仅是学习问题,而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整体精神面貌问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所存在的学风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当前,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上课的严肃性的重视程度显著不足,总体而言,课堂纪律较差。无故旷课,上课迟到、打盹睡觉、玩手机,甚至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聊天[3,4]。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0%的学生有迟到的现象,超过80%的学生有上课玩手机的行为,见表1。
表1 课堂纪律调查表
课堂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建和谐、平等课堂环境的良好措施。但是,由于课堂纪律差,部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根本不知道教师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因此,往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根本不会回答,或者不知从何答起。即使是在听课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也很少(见表2)。在调查中,关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有75%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有17.4%学生选择了“不会”,分别有3.8%的学生选择了“会,但不敢”或“怕说错了丢面子”。在这些选项中“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与“会,但不敢”、“怕说错了丢面子”是有关联的,正因为是“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所以才“怕说错了丢面子”或“即使会也不敢说”,显示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对于困难有逃避的倾向。也正因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使课堂互动气氛低迷。
表2 课堂师生互动情况调查表
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情况调查结果(表3)显示,“上自习”选项比例为0,除20.8%的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外,大部分学生在上网、在宿舍玩或进行其他与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对于上自习而言,必须学校进行统一规定,如果没有统一规定,则经常主动上自习的学生仅占13.2%,而从不主动上自习的则占18.9%,见表4。对于课下作业,真正能独立完成的不足40%,多数学生有抄袭作业的行为,见表4。通过调查资料分析,总体而言,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表3 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情况调查表 %
表4 课下上自习和独立完成作业情况调查表
考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风不正,就不会有良好的学风。在“你考试作弊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择“从不”的占26.4%,选择“偶尔”的占64.2%,选择“经常”、“总是”的合计占9.4%。调查数据显示,考试中从不作弊的学生不足30%,有超过70%的学生都曾在考试中作弊,甚至有近10%的学生经常或总是作弊。由此可见,考风考纪比较差。
2.1.1 学生缺乏理想追求
古人云:“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中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目标很明确,因此,无论多紧张,多辛苦,都能承受。一旦从中学阶段紧张的气氛中解脱出来,部分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少必要的约束和调控能力,“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了丧失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表5显示,仅有不足30%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有近70%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或获得文凭,甚至还有5.6%学生不知道自己上学的目的,很茫然。总体而言,大多数学生尽管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但功利性很强。“志不强者智不达”,这是出现学风问题的根本原因。
表5 上大学的目的调查表 %
2.1.2 中学阶段教学模式的后遗症
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畸形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某些学生(主要是所谓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不仅没有到达开发心智,提高素质的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被动地听教师在课堂上讲,就是“做题”,就是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概念。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其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的和消极的状态,很多学生基本上不具备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能力。
2.2.1 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是,由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变的不到位,以及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教学中理论性、叙述性的内容还是偏多。面对高校扩招后的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差,这些理论性、叙述性的内容,便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简单,或者是传统的板书加满堂灌,或者是PPt加简单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2 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换,高校连年扩招,不仅使学生的素质差异加大,而且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整体水平也在下降。虽然各个院校在日常管理中包括考试纪律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但是,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各门课程的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因此,面对大量不及格学生存在的现实,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着想,从学生和家庭的基本利益着想,不得不使某些教师,甚至学校在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时打了折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迁就了学生,从而助长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风气。
2.3.1 社会负面影响
大学是开放的,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后,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以及不良风气都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了高校。例如:经济水平的大幅度的提高,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物欲增强,物欲的驱使下,行贿受贿、钱权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层出不穷,种种不劳而获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在社会上滋生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机会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等不良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反映到大学生学风上就是穿名牌服装,用名牌手机;竞选学生干部要送礼,获得奖助学金要请客,沉迷于电脑游戏、电影和贴吧等,恋爱的现象增多,特别是一些情侣在课堂上、自习课上旁若无人的拥抱亲热,严重干扰了教室中的氛围,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此外,圈子文化、江湖义气,也导致了班级的组织纪律不强。
2.3.2 家庭的影响
家庭溺爱阻碍了学生自立能力发展。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无原则地娇惯和溺爱,逐渐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的性格,特别是随着经济条件的相对改善,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使的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与压力,因此,使学生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
教育部以教技〔2011〕1号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是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其次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在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中要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全员参与,教、学、管三管齐下。
从学风的构成要素而言学习目标和动机是构成学风的基本要素,从产生不良学风的原因来看,学生缺乏理想追求是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学风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人生观是很重要的思想观念。人生观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的问题,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就有了一份责任感,就能使其认识到其不仅肩负着自己未来的责任,同样也肩负着未来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学习不再是自己的事情,也关系到社会,更关系到家庭。其良好的未来更是家长的期望,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没有的目标,不可能没有追求。这样他们就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就是为谁而学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李仲麟教授总结强调“兴趣与学习相吻合,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是感兴趣,才学习,是值得深思的。”“学习除了基于兴趣,也基于责任。有了学习的责任感,形成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5]
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好坏、对错的总体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受制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综合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公民的价值准则。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去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就可以去除学风方面的不良行为。
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这里应是因“敬”而生“畏”。在家庭中,敬父母,敬亲人;在社会上,敬长辈,敬同事,敬朋友;在学校,敬师长,敬同学。正因为敬重他们,因此而惧怕他们,怕他们不高兴,怕他们生气。
道德教育领域里的敬畏意识多源于宗教,而现在所说的敬畏意识则来源于传统文化、道德规范、日常规则、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因为,一旦突破了这些底线,就会受到惩罚。当然,敬畏意识还取决于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辨别真善美、假恶丑。对于没有是非观、无法无天、谁也不怕的人来说,也就谈不上敬畏意识或敬畏感。由此可见,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敬畏感源于自己的思想意识。
“敬畏”可以励志。因为尊敬,就有了一份责任,因而会积极进取,摒弃懈怠,激发拼搏,催生作为。“敬畏”可以自律。对于各种规则、规矩、组织纪律、规章制度心存敬畏,就会使行为受到约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胡作非为。“敬畏”反映到学习和工作中就是敬业。
敬畏意识的培养归根到底是秩序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各自的秩序、各自的规律,任何违背这些规律或秩序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无规矩不成方圆,学习也是一样,学校制定的规则、纪律、规章制度并不少,必须加强学生对于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的学习。
从学风的构成要素来看,学习态度是构成学风的关键要素,而学习态度则取决于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搞清楚为谁而学。明确了自己的学习责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有了目标、有了责任,就有了奔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教学改革。教师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出与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不断加强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以及“做中学,学中做”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鲁迅在《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中写到:“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在当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渗透到高等学校的情况下,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地位被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形势下,能够使学生树立抵制不良风气的观念,认识到这不是社会的本质和主流,而只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面现象。使他们认识到知识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是个人良好发展的基础。
从学风的构成要素而言,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是专业学习的开始,也是独立思维的开始。然而,习惯了多年应试教育的大学新生未必能意识到这些,他们依然习惯性地采用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做题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和僵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要求。为此,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适应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教育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学习的目标,弱化学习的功利性思想。
校规校纪是社会价值观念和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学校赖以正常运转的基本制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一经确定就应保持相对稳定,并应坚定执行。特别是在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呈现下滑趋势的情况下严格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尤为重要。例如,加强请假审批权制度的管理,加强课堂考勤制度的落实管理,特别是加强考场纪律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等。这些制度执行力度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压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课堂纪律和考试风气的改善。
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风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风方面的确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对学生加强教育和管理的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
[1] 戴品怡.职业院校学风建设的分析和探索:以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6-77.
[2] 李丽萍,孙仕萍,龚咏梅,等.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河学刊,2014(1):89-91.
[3] 王亚.高校的学风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235-236.
[4] 金少斌.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校风学风建设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4(3):250-251.
[5] 姚淑姬,万慧兰,张杰.强抓学风建设 共探人才培养[BE/OL].(2014-03-18)[2014-04-06].http://news.xinhuanet.co m/edu/2014-03/18/c 126282103.ht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