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电视传媒与城市文化传播——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传播现象为例

2014-03-13 09:42聂绛雯
宁夏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文化

聂绛雯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河南 新乡 453003)

市场交换和工业革命产生了城市,产生了城市革命,也产生了城市带领完成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现代化演变。电视是这个过程的产物,诞生于城市,服务于城市。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来看,不管电视这种传播机构是服从于政治还是服从于市场,它的传播范围都是以城市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在这个过程中,它传递了来自城市中心的规章和法令,也传播了不同于乡村的城市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城市和电视是一体的,现代城市文化的形成依赖于电视媒体,电视媒体也依赖于城市环境生存。

一、城市与城市文化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交通、绿化及公共设施用地的聚落。城市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对于这个定义,很多城市学者认为是不完整的,因为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只是从地理、人群和空间意义上去理解,显然是太简单化了。例如,有学者就认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2]。这个思路就是从文化方面展开的。

那么何谓城市文化呢?这首先需要明确了解什么是文化。简单来讲,文化即是人化,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环境,使其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一直延续传承下去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的内涵非常广泛,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以此类推,城市文化是指一种以城市居民为核心,以工业化、市场化和世俗化为发展规则,并以一套相应的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为其社会体系的文化形态。“较之传统的乡村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具有更多的理性精神、更充分的人性和更高的效率,更能适应并拓展外部环境。”[3]具体来讲,城市化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是集中性,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化,人类的财富、信息、权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为中心汇集了起来。这个集中过程使城市文化更具社会化,它的涵盖面越来越大、凝聚力越来越强。第二,是层次性,城市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复杂的统一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权力性、体系性的制度、宗教和意识形态,第二层是民间的社会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等,第三层则是其他的物质性的文化层。第三是地域性,城市之间在文化上是彼此差异化的,因此具有地域特色。第四是辐射性,城市在整个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具有向外、向农村辐射的特点,文化特征会向农村渗透。第五是时代性,城市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大众传媒密不可分。大众传媒是伴随着城市化而产生的现代信息传播机构,城市作为一个可以独立运转的社会系统,需要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功能来维系系统的正常运行。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些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三个大的系统功能。例如,大众传媒可以将民众的政治需求传递给政府,政府则可以通过处理这些信息来完成其自身的政治功能;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供求信息,这大多也是由大众传媒来提供的;文化功能则包括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对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主要是由大众传媒来提供的。本文着重关注的是电视传媒这种大众传播方式。

二、电视传媒的城市文化传播

如果说电视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电视媒介,这在学术界或者普通民众的观念中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显著特点是,它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家庭这个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几乎所有家庭的家居摆设都是围绕着电视来进行布置的。从这种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推开来想,电视的社会性功能是极为丰富的。这种传播媒介第一次将静态的报纸文字和图片转换成动态的、有声的、画面鲜艳逼真的电视荧屏。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电视的产生将人类的外部环境大大拓展开来,尽管这种环境大多被称为是虚拟的、可创造的,但人类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更大范围的世界,更多的民族和更复杂的各色人群。同时,电视也为人们提供服务,包括政治选举中对选举人的认识,经济生活中对商品价格和证券信息的了解,还有给人们在繁忙生活中难得的娱乐和放松。即使到了网络化的时代,在技术上更为便捷的移动设备也无法有效取代电视传媒的这些功能。

实质上讲,电视是为城市服务的,因为城市是各种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是经济资源,这成为电视这种现代商业性传播机构生存的必然选择。电视相伴城市产生发展,电视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反映而且也参与其中。与西方成熟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相比,我国还处在城镇化建设之中。如果从我国当下的现状来审视在这个过程,无疑电视传媒发挥了更为独特的和重要的作用。

1.电视对城市独特文化的传播。中国当代的的城市化在规模上和速度上都比西方相同阶段的速度要快,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城市化意味着更快的经济发展和更为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电视传媒对城市文化的传播首先集中在城市的优势地位和优势功能上。例如,在一些新闻类节目中,对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改革成就、基础社会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文艺教育机制建设等给予高度关注。在文化娱乐节目中则展示了城市人生存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影视剧中,目前越来越开始关注城市青年与家庭的现状,例如,青年人在竞争激烈的城市环境中如何奋斗,家庭在城市复杂生活环境中如何和谐相处,等等。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复杂的过程,电视传媒的复杂程度也与此相应。比如,电视的频道越来越多,新闻资讯、经济、综艺、影视等开始固定地成为电视结构的主要设置。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省级电视台和省会级电视台还开办了专门的都市频道。这个频道主要关注的是城市民生生活,比如市政建设是否完善,市民生活是否和谐,一些平时被认为是琐碎的家长里短开始走上荧屏。电视传媒在传播视角上由上向下地转化表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国家政策和市民生活的互动关系,即不仅注重外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注重内在的生活品质提升。电视传媒正是由于这个视角的转换从而打开了庞大的受众市场和消费市场,而城市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反映和被完善。例如,作为首都和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北京就非常注意城市文化的建设。北京电视台就设置了“城市”栏目,以专题的形式关注城市生活。2011年,北京市政府还发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在这个活动中,电视传媒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视对城市文化的批判。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城市文化不仅展现了进步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中国的城市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政府主导,一个是发展速度很快。在这两个前提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政府主导如果在决策上出现失误会引起社会程度不同的反对或反抗,而政府的解决措施会有两种,即或者继续用行政手段来补救这些不当措施,或强力推进这些有争议的措施,这又会引起程度不同的社会反应。另外就是在发展速度上过快,规模过大。中国的现代化速度和城市化的速度是彼此相关的,全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随之就是城市矛盾大量涌现。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城市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应城市化问题而产生的,因为城市问题是如此突出,而政府的立法执法水平、监督监管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却无法跟上现实的需求。那么电视媒体就充当了城市化过程当中的监管者和推动者,并且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某个阶段的栏目为例,2006年9月份连续四天的内容分别是,“上海海运恶性竞争出现负运费,一天倒贴一辆宝马”,“四川绵阳投资1.5亿建体育馆被迫闲置”,“犯罪团伙操纵残疾流浪儿童乞讨偷盗抢劫”,“网络游戏代练招聘未成年人,每天工作12小时”。这四则新闻案例分别显示了城市规则缺失导致的恶性竞争,城市规划失误导致资源浪费,城市监管不力导致儿童犯罪,等等。这都是当前城市文化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当前,城市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断涌入的不同阶层属性的人群对新的城市文化形成的压力,“城市社会就是由异质性群体所组成,不同群体的价值观构成了城市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不可能存在一套包含所有群体价值观的单纯的体系”[4]。这种反映在具体人身上的文化现象是最难于把握和解决的文化冲突与矛盾,因为这是一定时期的必然,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媒体的大规模介入会加速短期内事态的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还需要城市各个系统的配合,缓慢地完成城市文化层面的调节和完善。例如,近年来“城管”问题就极为突出,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也给予了多次关注,2012年4月11日播出了节目“城管打人传闻的真相”,2013年6月13日、6月23日连续播出了“延安城管打人事件调查”、“城管卧底的真相”两期节目。这三期节目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第一是小贩假报警,第二是城管暴力执法,第三是城管卧底体验生活。电视节目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城市文化的特点。当城市发展速度超出城市的自身功能水平,承担悲剧的就是城市中不得不彼此对立的人群。这是当前中国城市文化最突出的问题。制度、精神和物质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彼此协调,传统与现代无法实现协商式的解决路径,国家和社会无法建立起沟通的顺畅通道,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时有发生,这说明我们现代的城市文化还处在激烈的对抗期和变革期,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当前电视传媒的结构性障碍还不足以对城市文化的这些问题有更多实质性贡献,但在现时代的做法已经非常可贵。

3.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美国的开国先驱托马斯·杰斐逊有强烈的反城市化和反工业化思想,他认为,“城市重商主义导致奢侈和贪婪,毒害了道德观念,这更加恶劣”[5]。为此,历史学家把工业化之前的美国称为“杰斐逊乡村共和国”,“其理想的中心是乡村价值观念,认为城市是腐败的源泉”[5]。杰斐逊没有能够阻挡工业化的潮流,城市作为现代工业的产物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成为必然之物并且成为一种主流文化范式。我国的城市化具有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它不像英美国家已经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我国依然在体制上和文化上将城市与农村彼此割裂开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实行了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这造成了长久的不平衡发展,各种资源向城市聚集,农村则在城市边缘艰难前行。近些年逐步推进的城市化政策,尽管在经济上使一部分农村有所改观,但总体上看,农村人的生存环境、文化环境和未来发展都难说乐观。此外,鉴于农村生存环境的变化,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民在身份认同等文化结构层面的隐忧展现在现代城市人面前,他们难于融入城市,又成为社会的边缘人。总之,对于现在的农村而言,虽然在经济结构上日益被城市同化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但在文化层面已经面临解体,那种原本属于农村的充满自然气息的、保留众多传统文化的、缓慢而有秩序的、注重亲情的农村文化正逐步消失。

农村并不是电视媒体的关注对象,因为农村不具备消费市场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只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电视才去关注农村、了解农村和发掘农村中即将逝去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央电视台策划的“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等节目就是政府主导的传播行为。那么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有什么关联呢?电视传媒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从最简单的思路来看,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系统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因农村而形成,彼此之间是相互印证和相互关联的。电视传媒对城市文化的表达不可能脱离农村,其对农村的态度代表着城市对农村的观点,代表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某种特征,包括优点和缺点。从目前我国电视传媒对城市和农村关联形象的传播形式和内容来看,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农村放在城市的对立面上,表达了对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类型的表达多出现在一些影视剧和舞台文艺作品中,例如,在一些反映家庭题材的影视剧中就有很多农村人或木讷或狡黠、或强势或自卑的表达,在舞台作品中,特别是在某些小品中,充满了对农民形象的讽刺,甚至拿残疾人开玩笑。这在目前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受到批评。总之,在这些作品中农村是落后的,农民是传统的,是与城市是格格不入的,城市文化因而显得更强势,或者更显其霸权的一面。第二种是和农村文化有所交流,彼此互动,并有意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现在的电视传播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开始表达对农村的关注,并有意地让城市人和农村人接触,彼此理解。一个突出的电视节目是湖南卫视2006年推出的角色互换真人秀节目“变形记”。其中一期名为“网变”,讲述了一个有网瘾的城市孩子和青海农村的孩子互换角色体验生活的内容。节目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在孩子们的眼里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城市和农村生活的巨大反差,但是从人的内心来说他们又不是绝对割裂的,城市人发现了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的责任,农村人也能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近些年,通过电视媒体等大众媒介的参与,许多面向农村的公益活动不断开展起来,似乎就是一种文化彼此交融后的可喜变化。第三种是城市文化在农村文化中找到某种归宿。正如杰斐逊的理想主义,乡村的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有不正确的城市化才会泯灭农村文化的真谛,复杂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特征,但并不代表社会发展的所有方向,正如现代性会带来无处行走的困惑。所有当代哲学皆来自远古简单的农耕社会,那么,现在的农村也会因其简单质朴,靠近自然而生成永久的生命力。在某些具有文化意味的电视作品中,农村成了城市文化的根系所在,城市人总是带着某种落寞去农村寻找生活的意义。例如,电视剧版的《手机》在主题上就一直牵连着农村的生活,农村的“奶奶”似乎就是主人公内心中的道德底线和向往的生活归宿。现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更多地意味着终极性的含义,这也是农村文化在当代的转变。

三、城市文化电视传播的使命

电视作为现代社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具有传承、维系和发展城市文化的使命。对于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电视传媒的作用尤其重要。首先,它必须能够完整而正确地传递和解释当前的城市化政策,对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并向政府部门反馈,提升城市化的综合素质;其次,及时传递关于城市的各种必需的信息,消除城市生活的各种不确定性,维护城市生活的基本秩序,传递城市精神的正能量;最后,能够理性客观地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务工人员。将城市和农村看作社会发展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多角度的传播将农村文化既独立又包容于城市文化,尊重它、保护它。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2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659.

[2]单雯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37.

[3]徐晖.论城市化进程中社会文化机制的更新途径[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2).

[4]张宝义.城市人的社会特性——源自城市社会学的理解和认识[J].广西社会科学,2008(9):163.

[5]徐和平.城市化演变与未来趋势——中美城市化比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109.

猜你喜欢
城市化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谁远谁近?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