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我们后代再无乡愁可寻

2014-03-12 09:19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古宅安氏大院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氏大院,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周边有上千年的安氏古墓园、300多岁的古树相伴,是附近安氏宗亲的圣地。该村现存的6处留存着诸多区域文化烙印的古建筑、古墓葬,2011年即被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在记者的观察里:“庙后安村村口、一字排开的3座高大门楼更显壮观。这3座门楼最吸引人的,是保存完整的砖雕:镂空的麒麟、飞舞的凤凰腾云驾雾,惟妙惟肖,各种吉祥花饰、福寿字刻,工艺精美。”正因为如此,此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勘察时,工作人员专门避开了古皂角树、古宅和古墓园,当时标线都在村里画好又改了,现在大运河绕着村子过。2012年8月2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曾以《命运交叉的老宅》为题,用8000多字的篇幅,对安氏古宅进行过图文并茂的详细报道,进一步佐证了安氏大院极为重要的文物价值。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勘察人员眼里,在众多公众眼里堪称为瑰宝的安氏古宅,却抵不过一纸张贴在村内的因“合村并城”、将“限期拆除”的征迁公告,拆迁人员更振振有词:“老建筑刚好在村中央,要是附近都拆了,留几处老宅子也不好看不是?”为此,河南新郑市龙王乡庙后安村的安氏后人们寝食难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近30年来全国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面对咄咄逼人的城市化浪潮,散落各地的文物古迹危若累卵。别说安氏大院这样“是文物但不是文保单位”该不该保护成为问题,即便像镇江“千年粮仓”、青岛双山水塔、郑州三棉苏式风格建筑群,这些名正言顺的文保单位,还不是照样在“误伤”、“偷拆”、“维修性拆除”中,化为一地瓦砾。文物古迹正频频成为一些地方追求商业利益的牺牲品,无不是明证和说明。

“这些文物中,上有新旧石器时代古遗址、汉唐宋古墓葬,下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民国的古建筑,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河南绿色中原志愿者组织古民居项目负责人彭保红说,“如果它们在合村并城过程中被一拆了之,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的。”

目前,一些志愿者正在呼吁“原址保护或者易地重建”,而郑州市文物局也“介入协调”。

媒体评点:越是急剧变化的社会,越应该把根留住;越是大迁徙的时代,人们的乡愁也越发浓烈。乡愁是什么,每个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但无论是船票还是老井,精神上的怀旧总需要有物质上的寄托。故乡没有了老树、老坟、老房子,没有了记忆的躯壳、割裂了历史的文脉,没有了灵魂与底蕴的村庄,还何处去寻找乡愁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的一句“记得住乡愁”让无数人唏嘘感慨,一个地方的独特乡愁就是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或是一泓碧水……难道能让我们记得住的乡愁就只能是乡痛?在这个意义上,保卫安氏大院理应成为一种公民共识。(王垚烽《新京报》;直隶巴人,凤凰网)

◎话题拓展:文化的沉淀;乡愁与乡痛;把根留住;敬畏历史;心浮气躁与急功近利;“毁古迹建新城”折射文化沙漠化;“百年老宅”被拆,让文明蒙羞……

(资料来源:《大河报》《新京报》《西安晚报》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宅安氏大院
古宅
“幸福大院”可以有
异乡人
大块头安氏中兽
恒牙初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颅底形态特征的分析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古宅捉鬼记
《通灵之六世古宅》:今天你解暑了吗?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非减数矫治对唇部软组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