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 朴
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那一台节目,莫言被问到最多。无论谁来问,他都不去反问,也不表现出某种不悦。那天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多少机锋妙语,而是莫言心底那份不设防的朴实和厚道。正如他所说,“我自小在农村长大,获诺贝尔奖之前跟之后,觉得自己没有多大变化。”
(李中一摘自《八小时以外》)
坚 持
杰克·伦敦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贫困家庭,他从小就梦想成为作家。可是,作家之路并非他想象的那般顺利,寄出去的稿子不断被退了回来,他不禁有几分动摇。一天,他来到一个采石场散心,看见一个工人正敲打着一块石头。工人一锤接一锤地敲打着石面,口中还不时数着:“27、28、29……”他心想,这位工人实在太傻了,继续砸下去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与其这样,不如放弃。然而当工人敲下第32锤时,石块“砰”地一声裂开了。那一刻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原来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砸石块的工人一样,只有靠每一锤的坚持,才能不断靠近成功。
(继续前进摘自《发明与创新》)
严 谨
北京某研究院的宿舍楼漏雨,一位老科学家拟了一份申请维修报告,传给所有顶层的住户签名。报告传递到笔者手中时,不禁被后面的签名所吸引:所有的签名都是一笔一画、整齐划一,像列队的士兵一样!仔细一看,原来是报告起草人用铅笔和尺子事先画好了签名的方格,并在每个方格的中心点了个小点……再看看已经签名的人,不少都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的功勋科学家。
(慧心摘自2013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公 德
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进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
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的落地式烟缸,里面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一个烟蒂,柔和的银砂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沉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这个见解,我十分同意。
(叮咚摘自《新一代》)
宽 容
1948年1月30日,印度“圣雄”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大山摘自新华网)
尊 重
美国印第安保护区有个原始部落,在集会时有一个规定,就是得赤身裸体地一起活动。有一年这个原始部落不幸发生瘟疫,族人几乎都被感染。他们到邻近的城镇里邀请当地有名的医生前来治病。但这位医生一想到他们的传统,便感到为难,但看着求助者,医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断地被激起,最终他还是答应了。为了尊重这位名医,族人们最终决定破例穿上衣服。所以那天,在教堂聚集的所有族人都特别穿上了衣服,等待医生的到来。悠扬的钟声响起,医生缓缓地走了进来,然而眼前的情景,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愣住了,这也包括医生本人。因为,老医生背着沉重的医疗器材走进来时,身上居然一丝不挂!
(山高人为峰摘自《感谢折磨你的人》)
知 己
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是啊,只有她懂得他,半个多世纪的相依相伴,她成了他骨头里的钙,是他的呼吸,是他的氧气。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
(诺诺摘自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