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三修《两淮盐法志》

2014-03-12 12:12:22魏怡勤
档案与建设 2014年4期
关键词:盐法定安吉庆

魏怡勤

(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0)

光绪《两淮盐法志》

自元代始,扬州就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渔盐之利,跻身于江淮地区的行政中心,两淮盐场即在其管辖之下。扬州地近两淮,又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使其成为两淮盐业的转运中心。清朝为了方便食盐的营运与销售管理,总部设在扬州的两淮盐区,包含长江与大运河之间的地区,这样在贩售数量及利润方面,很轻易地就超过其它地区,两淮盐业成为清政府三大财政支柱之一。史学界通常认为,就字面上的意义而言,“两淮”是指淮河南北之地区;地理上的“两淮”,则包括除了长江以南的四个府外的整个江苏及河南的东南部,还包括整个湖南与湖北。可见,“两淮”曾是当时清代最大的盐产区,下辖30个盐场,所产之盐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

盛世修志:清廷五修《两淮盐法志》

历史上,扬州的鼎盛与繁华都与扬州拥有丰富的食盐资源密不可分。早在明代,成书于嘉靖庚戌年间,由史起蛰、张矩同撰的《两淮盐法志》,就记载了明以前两淮地区的盐政、盐务等情况。两位作者分别是江都人和仪征人。而清政府为了记载下朝廷行盐的历史,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五个朝代分别组织人员纂修《两淮盐法志》。鉴于扬州的盐务繁盛,自然成为朝廷官修专业志书——盐法志的最佳之地。据《清宫扬州御档》记载,清代五次由皇帝亲自过问,朝廷纂修《两淮盐法志》,扬州就曾主修了后三次(前两次修志详情未见档案史料记载)。五次纂修的年代分别为:初修于康熙三十二年,再修于雍正六年,复修于乾隆十三年,嘉庆十一年第四次重修,光绪十八年第五次纂修。

如今,全国正在兴起二轮修志热潮,我们有幸借助《清宫扬州御档》有关记载,打开历史尘封,回眸清代扬州三修《两淮盐法志》的这段历程,不仅有益于我们加深了解整个盐业发展史乃至清代扬州社会,同时对于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稽古振今,推进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深入开展,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乾隆年间:吉庆纂修《两淮盐法志》

乾隆十一年(1746)五月,两淮盐政吉庆就重修盐法志书事上奏乾隆帝。奏折开头,他简述了盐法志的重要作用,回顾了上次雍正二年至六年修盐法志概况,提出了本朝重修盐法志的缘由。在对乾隆帝极尽溢美之词歌功颂德一番后,吉庆认为“纂修之后,距今又十有八年,……且两淮盐课甲于天下,引目增易已有今昔之不同场灶事宜,亦有兴革之各异,头绪殷繁,事类纷杂,若不重加修辑,恐致日久散漫无稽,渐难搜集,似应亟为编纂,以昭遵守而垂永久。”在奏折的后部分,吉庆还依据两淮盐运使朱续晫“以工费不过三千余两为数,无几商愿照前乐输”的现实情况,强调当朝修盐法志的必要性。最后,奏折还将志书修成之后的撰写序言的人选问题一并作了提议。对吉庆的上奏,乾隆帝硃批“知道了”。同时,从后几朝成志情况看,乾隆还完全“恩准”了吉庆的几项提议,其中,序文仍由江苏巡抚撰写。其实,自上次雍正六年纂修盐法志到乾隆十一年吉庆上奏重修盐法志,仅时隔18年,而且乾隆任上只有11年,相比其它盐法志,其入志的内容受到局限,或许志书的实际价值不是很高,不排除编纂者出于迎合乾隆帝需要而上奏重修。

乾隆十四年九月十七日,吉庆再次呈上《奏为盐法志修成恭呈圣览事》一折,他禀告乾隆帝:“(盐法志书)已纂辑成书,刊刻告竣,据运司刷印详送前来,除咨送部院备查外,理合敬谨装潢成部,分作二函恭呈圣览。”另经查考,此志修成后共为40卷。

展限半年:佶山修成嘉庆盐法志

《清宫扬州御档》第12册,收录有关嘉庆年间纂修《两淮盐法志》的奏折计三件另附件一篇。嘉庆十年(1805)十一月二十八日,两淮盐政佶山上奏嘉庆帝,请求将完成盐志的时间推迟半年。奏折中,佶山陈述了两年来盐法志纂修情况,提出未完成的主要原因:“……两淮盐务引多岸广,款目纷繁,自乾隆十三年前盐政吉庆奏请纂修之后,迄今五十余年,所有一切案卷,历年久远,查办较难,兼以事关六省,往返咨查,未免有需时日……”同时他禀告嘉庆帝,在上年他就预计到限内不能完成,并向户部请求展限,部复未准。佶山还强调理由,是为了精益求精、保证志书质量,对皇帝负责。奏折说“兹虽据纂校成书,尚恐有遗漏舛错之处,必须逐细复校后方可敬录黄本,恭呈御览。奴才不敢因已逾定限稍事草率,惟有仰恳圣恩于奏准定限二年之外再准展限年半,俾该委员等悉心校阅,酌量增改,务期咸臻妥善……”折件的末尾,佶山再次对逾限而自咎,恳求宽宥。对此奏折,嘉庆帝硃批“依议该部知道”。这就是说,嘉庆准奏,同意展限半年。

嘉庆十一年四月十四日,新任两淮盐政额勒布上呈《奏报纂修两淮盐法志告成事》一折,折中复述了前段修志简况后,呈上三项内容。一是展限半年内,盐法志全部完成并交佶山核定;二是兵分两路,在将志稿交运司曾燠赶缮黄册,委差赍京恭呈御览的同时,另缮副本照例呈送户部;三是就志书撰序人选,恭候钦定。嘉庆帝在收到奏折和志书后,硃批“书留览着,铁保撰序”。

同年七月,两江总督铁保上疏奏折《奏为遵旨谨撰两淮盐法志序文敬呈钦定事》,折件开头开宗明义:“为遵旨谨撰两淮盐法志序,恭呈钦定……”在接下来的400多字里,除了聊聊数语叙述煮盐历史悠久外,其余文字通篇对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加赞颂。作为附件的《两淮盐法志序》,铁保同样回顾了江淮之盐的历史、盐法的作用、嘉庆盐法志纂修以及遵旨撰序等情况,用了颇多的笔墨对乾隆十三年纂修的盐法志加以赞美。序中道:“十三年以后至今,书成受而读之。其中,有行庆施惠之恩纶,有省方观民之盛典,有兴利除弊之良规,有程功察吏之实政,有重本抑末之微权,有崇俭戒奢之深意。若夫宸翰昭卿云缦也,秘书颁倬章焕也,增商籍之额而人文蔚也,广义仓之储而民气足也。”序文在赞美志书的同时也歌颂了清高宗弘历(乾隆)。接着,该序文转向赞美当朝嘉庆帝。铁保列举嘉庆十年秋七月淮南盐场遭受风潮灾害后,嘉庆帝采取措施“恤商惠民”的例子,褒扬了“商人沐浴涵濡急公趋事”乐于捐输的友善行为。铁保的序文,通篇凡700余言,层次分明、立意高远、引经据典、文辞优美。

纵贯五朝:光绪盐法志成鸿篇巨制

光绪十八年(1892)三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漕运总督松椿、江苏巡抚刚毅在续修《两淮盐法志》两年后,附片奏明光绪帝,再度禀明修志缘由。“自嘉庆十一年重修(盐法志)之后,迄今已历八十余年,其间改纲为票,又经寇乱,变故百生,今昔情形迥然各别,自宜征文考献载诸简编,用存典章而示未来。……”此外,回顾了王定安专司总纂两年以来修志情况,提出由于用于修志的档案资料十分匮乏,收集材料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至今已成书百余卷,待全书完成,敬谨缮本恭呈御览。

一年以后,光绪十九年二月,刘坤一在志书修成后,上奏光绪帝,并将志稿缮就黄册派员赍往京城。至此,从光绪十五年末始纂修的《两淮盐法志》,历时三年圆满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该志开局时,筹捐经费设局修志者为两江总督曾国荃,曾国荃是曾国藩胞弟。该志完成后,即成为清代五部《两淮盐法志》中,部头最大、内容最全的一部。王定安主纂《两淮盐法志》统以10门,分99个子目,凡160卷。其门类是:王制门10卷,沿革门2卷,图说门13卷,场灶门12卷,转运门33卷,督销门22卷,徽榷门30卷,邻税门6卷,职官门10卷,优恤门6卷,捐输门5卷,杂记门11卷。

为奖励王定安等修志者,刘坤一还特地上《奏为江苏补用道总纂王定安等重修两淮盐志请分别奖叙事》的奏折,提出“将江苏补用道王定安交部从优议叙,其余出力各员谨缮清单,一并肯恩,附照所请奖叙,以昭激劝。……”另从志书卷首职名表中可知,光绪《两淮盐法志》主修人员包括六个职位人员,其中督修:曾国荃、沈秉成、刘坤一等3人;协修:瑞璋、江人镜2人;总纂:王定安;分纂:朱孔彰等3人;总校兼收掌:陈方坦等2人;采访:吴炳祥等12人。想必他们当列入志书受奖的“出力各员”之列。

雁过留声:对修盐法志的几点感悟

从嘉庆七年到光绪十八年,嘉庆、乾隆、光绪三朝先后在扬州纂修《两淮盐法志》,共经历了近百年。回顾修志历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圈点、回味之处:

其一,修志作为一项事业,得力于朝廷的高度重视。从相关奏折分析,乾隆、嘉庆、光绪三朝帝君对修志予以了必要的重视支持,他们都亲自过问,及时下旨,规定时限。可以看出,比起清代其它的地方民间盐志纂修而言,两淮盐志的纂修环境与条件优越了许多。五次纂修《两淮盐法志》,自始至终都是处在“政府行为”之下,是名副其实的“官志”。对修志付出劳动的有功人员,各朝帝君不惜重金,直至加官进爵,予以奖励。

其二,地方官员积极主动,成为五修盐法志的内在动力。自古以来江淮一带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崇文尚德、编史修志或已成为地方官员的一大文化传统得以传承。据史料记载,明代的史起蛰、张矩同撰《两淮盐法志》时,地方官员就发挥了不可或缺作用,其时“董其事者巡按御史杨选与运使陈暹也”。到了清代,无论是乾隆年间的吉庆,嘉庆时期的佶山、额勒布、铁保,还是光绪后期的刘坤一、松椿、刚毅,他们作为朝廷命官,分别担任着两江总督、两淮盐政、江苏巡抚等要职,从他们上呈给帝君的奏折里,字里行间读得出地方官员对纂修《两淮盐法志》所持的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为完成修志目标所持的艰辛。而且,这三朝纂修盐法志,每次都是地方官员主动向帝君“请示”,用今天的话说,完全是自我加压。另在盐志纂修期间,遇官员任满到期,纂修任务未完成的,继任者自觉续完,毫无推诿塞责之意。如嘉庆七年七月,由两淮盐政佶山奏请纂修的《两淮盐法志》,到嘉庆十一年七月,便在两淮盐政额勒布任上圆满完成。地方官员们的自觉行为,保证了修志工作的连续性。

其三,众多修志者的勤奋努力,为志书编纂打下了基础。众手成志,毋须多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奏为江苏补用道总纂王定安等重修两淮盐志请分别奖叙事》的奏折中,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向光绪帝举荐王定安等修志人员,认为王定安“率各员昕夕从公,寒暑无间,虽时隔八十余年,势易时殊,较难搜辑,中更兵燹,案牍荡然,竟能广为搜罗,获臻完备……”理所当然,王定安及所率各员,因修志有功,受到了光绪帝的褒奖。从清史资料中得知,王定安被今人称为清末史志文献著作家。

其四、奖惩分明,目标责任制为完成修志任务提供保障。从多个奏折中可以看到,每届修志的开头,朝廷就规定好了修成的时间,即“定限”。绝大多数是在限内完成。雍正《两淮盐法志》用了4年,乾隆朝用了2年多,嘉庆朝用了3年多,光绪朝历时3年。其中嘉庆朝的盐志纂修,在“正限”2年到期时并未完成,为此,两淮盐政佶山于嘉庆十年专门上奏请求“展限”半年,得到了批准。半年期内,嘉庆十一年四月,两淮盐政额勒布奏报志书修成。平心而论,一部涵盖6省、跨越50多年的行业志书,纂修时间不到3年,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其速度也不算慢。特别是光绪年间修盐法志时,距上次修志过了80多年,且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5朝,主撰人员仅为23人,3年内完成120卷鸿篇巨制,实属难能可贵。

我们从为修志者请奖奏折“循照旧例,择尤请奖”等字句里,还能解读出这样的信息:清代朝廷褒奖按时按质完成修志任务者的举措,已形成了制度和规定。这些激励措施,有力促进了清代各项修志活动的开展,也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猜你喜欢
盐法定安吉庆
斯盐最灵,此籍可餐
——盐业古籍整理新成果《河东盐法备览合集简注》出版
晚秋
宝藏(2021年5期)2021-12-01 10:15:58
沈定安
浅谈重大火灾隐患自动判定应用程序研发及成效
富庶吉庆的鲤鱼
少儿美术(2019年2期)2019-12-14 08:02:14
Miniature quad-channel spin-exchange relaxation-free magnetometer for magnetoencephalography∗
国道G360文昌至定安段、定安至临高段公路工程情况
石油沥青(2019年6期)2019-02-13 04:24:34
甜荞麦麸皮蛋白质提取工艺研究
海南定安女子
牡丹(2014年7期)2014-07-29 16:01:34
势要占窝:明中叶盐法变迁中的市场、权力与资本
古代文明(2012年1期)2012-10-22 0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