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侠 马涛 李荣利 刘莹莹
脑出血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之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颅内血管畸形等,用力和情绪激动等为诱发因素[1]。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和失语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和病死率高等特点[2]。本研究以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脑出血患者和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DD含量测定在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材料 选取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3年8月收治的8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均在入院24 h内确诊为脑出血,并排除休克和既往慢性肝功能损害和血液系统疾病者。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27~76岁,平均(48.84±5.42)岁;发病时间:超急性31例,急性35例,亚急性16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33例,脑叶出血21例,脑桥出血13例,小脑出血11例,脑室出血4例;出血量:大量出血(>30m L)28例,中量出血(20~30m L)36例,少量出血(<10m L)18例;根据国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标准[3]:轻型组30例,中型组29例,重型组23例。另选同期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人
80例作为对照组,排除既往脑部受伤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平均19~81岁,平均(48.73±5.3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用3.2%枸橼酸钠(109mm ol/L)真空抗凝管,按1∶9的比例采集全血2m L,3000 r/m in离心10m in分离。收集血浆进行DD检测,仪器使用法国stago,进行快速定量法检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DD)定量检测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院时DD水平为(0.713±0.023)μg/m 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215±0.031)μg/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观察组DD逐渐下降,伤后第4天为(0.525±0.019)μg/m L,伤后第8天为(0.420±0.013)μg/m L,较入院时下降明显(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与伤后第8天相比,aP<0.05
组别例数(n)入院时 DD(μg/m L)伤后第4 d伤后第8 d观察组82 0.713±0.023 a--对照组80 0.215±0.031 0.525±0.019 b 0.420±0.013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作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脑部并发症,发病率逐年上升[4]。我国每年因脑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疾病死亡的20%,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5]。脑出血的临床症状同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血肿大小和患者的一般情况等关系密切,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小便失禁、言语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6]。
早期监测脑出血患者的纤溶功能变化对早起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7]。脑出血导致血管壁以及脑组织损伤后,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同时血管内皮下胶原等暴露,激活因子XⅡ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从而生成大量凝血酶,使血液高凝[8]。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特异性终产物,是唯一直解反映凝血及纤溶生成的理想指标,脑出血患者血浆中DD含量增高说明继发性纤溶亢进,反映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研究表明,DD含量的变化可有效反映脑出血损伤程度,含量增高表示血凝固性增高及纤溶亢进,且DD含量越高病情越严重[9]。DD含量的变化除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外,还与发病时间有关,脑出血早期患者血浆中DD含量即显著高于对照组,出血量越大,DD升高越明显,常于发病第3天后含量下降,第7天下降明显[10]。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入院时D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观察组DD伤后第8天较第4天明显下降,说明脑出血患者早期即伴有纤溶功能指标的显著变化。
综上所述,D-二聚体含量测定是反映脑出血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敏感指标,早期监测临床意义重大。
[1] 唐明照.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4):9-10.
[2] 廖巍,林少华,黄汉添,等.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2(29):3010-3011.
[3] Tian HL,Chen H,Wu BS,et al.D-dimer as a predictor of 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analysis of 194 cases[J].Neurosurgical review,2010,33(3):359-366.
[4] 于伟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的变化及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162-164.
[5] 刘志凡.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脑出血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3):1633-1634.
[6] 李红杰,程永杰,许吉一,等.脑出血急性期凝血机制变化规律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5):593-595.
[7] 蒋小群,刘鸣,游潮.脑出血病因与部位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4):431-432.
[8] 洪流,陈华英,肖伟泉,等.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变化的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5):489-491.
[9] 刘亚军,王迪,赵国珍.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7):858-860.
[10] 李兴贵.脑出血.408例脑出血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