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例谈

2014-03-12 15:49吴贵玺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1期

吴贵玺

语文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例谈

吴贵玺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全国各地的名校提供了许多成功的范例。根据我校新课堂改革方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我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五环节”语文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自主预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反馈检测、总结评价。下面以《使至塞上》教学为例作一介绍。

一、自主预习,整合问题。在课前一周,由备课组成员集体研究,确定课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然后由教师个人根据文本、学情设计个性化导学案;课前2-3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自主预习,由组长组织检查。《使至塞上》预习的内容包括文体、作者、背景、重点字词、诗歌节奏、诗歌朗读、整体感知、补充资料、疑难征集几个方面。上课伊始,各小组长汇报本组预习情况,师生点评,并将各组梳理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师生整合后成为合作交流环节的主要讨论问题。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本课整合的问题是:

1、诗歌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选取了哪些景物(或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表现的是作者悲凉的情感吗?

二、合作交流,逐层探究。根据自主检测的情况和师生梳理整合的问题,先是组内讨论,合作交流;再是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以期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最后学生选择恰当的展示形式,向全班汇报合作成果。

1、朗读诗歌,读出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尤其如此;只有朗读,才能理解文意;只有朗读,体会情感。首先组内讨论,自主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再是推荐代表,全班赛读;并适时评价,及时鼓励。

2、理解句子,疏通文意。学生根据注释、查字典自主阅读诗歌;教师按组分配任务,小组合作,重点研读;组员上台讲解,学生质疑,共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理清行文思路(解决问题1):作者离京城,出汉塞,到沙漠,至边关。王维奉使出塞,千里奔波,慰问边疆将士。

3、合作探究,把握意象。教师根据学生自主预习梳理的问题和课堂生成情况,筛选、重组学生理解诗歌遇到的重点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本课教学环节流畅,没有生成性问题,仍然以问题2为探究的问题:本诗选择了那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的主要有单车、征蓬、归雁、大漠、长河等。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一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大漠”“长河”的意象先搁置一边,等下一个环节解决。问题细化是导学案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教师细化,也可以组长细化。本节课笔者将问题2细化为:蓬草在古诗中有何寓意?作者听到雁声、看到归雁有何感想?诗中的“征蓬”“归雁”各比喻什么?通过穿插背景介绍,让学生深刻品味意象的内涵,感受王维被排挤出京的孤单、寂寞、愤激、郁闷的心情,把握意象选择和比喻的精妙之处,突破教学重点。

4、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难点可以预设,也可以生成。本课的教学难点预设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名句的鉴赏。此句是本诗的精魂,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对于它的鉴赏,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深层理解。本环节围绕问题3展开。教师要联系唐军大败吐番的写作背景,抓住“大”“孤”“长”“圆”四个关键词,品味诗歌意境,展开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塞外奇丽壮观的风光,探究作者在孤寂中的温情,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三、拓展延伸,扩大容量。拓展延伸是文本内容的延展,应紧扣文本设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上的拓展点应该是与课堂文本的融合点、交叉点、相似点、相异点。如同类阅读,异类阅读;续写,仿写等。本课设计的比较阅读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根据两首诗的特点,主要设计体裁(律诗与绝句)、写作的角度(到塞外与在塞外)、意象、情感、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比较。采用学习的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朗读理解;教师分配任务,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四、检测效果,及时反馈。反馈检测每节课都有,由教师或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检测学习成果,反馈教学效果。本课设计的检测问题是:

1、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王维出塞》。

2、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五、归纳总结,自我评价。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归纳本堂所学的知识,获得的能力;根据《小组评价细则》自评、互评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推选评出优秀组员、优秀组长和优秀小组。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0998

吴贵玺,教师,现居甘肃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