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时报·刘炜
国是论衡
党内巡视十年考
□民主与法制时报·刘炜
巡视制度自2003年开始运作至今,已历十载。这期间,包括陈良宇、侯伍杰、徐国健等腐败高官案发,最初的线索来源,都与巡视不无关系。从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开始,中央巡视组在十年之间不断蜕变。而今,中央巡视组已不再如初创之初行使职务,而是采用“一次一授权”的方式,承担任务,巡视各地。
去年5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出席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并讲话称,要扎实做好巡视工作,形成震慑,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在王岐山的讲话里,中央巡视组被委以重任:(巡视组要)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苍蝇”,对违纪违法问题早发现、早报告。这一番有关巡视的讲话,除了引发民众盛赞以外,也令学界发现,自2003年开始运作的党内巡视制度,在它运行的第10年到来时,其任务已经集中于反腐层面。
巡视制度自2003年开始运作至今,已历十载。这期间,包括陈良宇、侯伍杰、徐国健等腐败高官案发,最初的线索来源,都与巡视不无关系。当然,类似案件并不多。不过,10年间的巡视制度,更像是一把悬在半空的尚方宝剑,剑不出鞘,却威力十足。激浊扬清于巡视制度而言,自不在话下,而对党内定期进行“政治体检”,或更是此前巡视制度存在的目的。只是,运行10年后,巡视制度迎来大变,包括“一次一授权”“下沉一级”等集中于反腐功能的制度改革,已然在发生。
实际上,在中央巡视制度建立前,巡视已在进行。直到2003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后,才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将巡视制度确定为“党内监督的10项制度之一”。也是这一年6月开始,中央决定,开展针对省部级领导的巡视工作。巡视制度由此急速发展。根据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仅仅是一年以后,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省、市(区)完成了巡视。
缘何需要巡视?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解释,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特别是对位高权重的“一把手”,很难形成有效制约。也因此,自2003年建立中央巡视制度起,巡视的主要任务非常明晰:对省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高层决策和廉政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安徽中安在线的一则报道,也提及了这一阶段巡视制度的主要任务。报道称,在巡视制度出现之前,上级党委对下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察,指向明确,就是考察谁能进班子,谁能出班子。“(这种考察)时间较短,多则个把月,少则三两天,接触面窄,难以深入,采取的方式,也主要是向被考察对象周围的人了解,了解被考察对象能否选拔任用。”报道称。在整篇报道里,反腐的任务甚少提及,甚至于巡视而言,反腐似乎只是考察官员的一个副产品。不过,依据原中央巡视组组长任克礼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尽管当时的巡视,没有清晰明确地指向腐败问题,但“个别干部的腐败”问题,在巡视时确实屡被揪出。任克礼称,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包括:在发展经济上,单纯追求产值,对环境保护不够,个别地方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水分;在党风廉政建设上,行贿受贿现象屡禁不止;在干部任用上,有的地方违背组织程序,用人失策。任克礼看到了初创巡视制度的可改进之处:应对巡视组提出的问题整改状况跟踪监督;应针对干部中的送礼、行贿等不正之风进行专项监督;应对省(市、区)主要领导的廉政情况进行跟踪督察。
伴随巡视的全国推开,巡视制度的声誉也逐步如日中天。到2007年时,巡视制度更是首次被写入了党章。不过,随着巡视的影响逐步增大,极小部分地方干部对巡视的认识也开始有了偏差。“我们一进驻,就听到当地有人指责,巡视组是在‘发杂音’,说什么巡视组最好不要过问地方党委决策,不过问干部情况,不过问具体问题,听听群众意见就行了。”一位巡视干部称。
原中纪委、中央组织部第二巡视组组长祁培文也曾向外界透露,有一次他在某省巡视,有人给他写信,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地方没你做的事,玩一玩回去吧!你要是不回去,没有好下场!”除了极小部分官员心生抵抗、报复心理以外,更为广泛存在的问题是,地方上,部分官员对巡视明面上不敢怠慢,背后却有意识地隐瞒、掩盖不足之处,害怕被挑出太多毛病,影响个人仕途。“部分地方干部,其实担心巡视组对当地施政指手画脚。”四川省宜宾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向辉礼曾表示,一些地方开始有了消极情绪,因为担心巡视组对基层缺乏深入了解,最终作出有失偏颇的反映。部分巡视干部也发愁:巡视的任务,原本是快速了解当地的政情、民意,可随着巡视的全国性开展,要了解到当地真实的情况,居然成了最难的事情。
此外,巡视组在全国各级纪检部门组建起来后,社会、学界越来越多地提及一个巡视制度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谁来监督巡视组?实践中,难免会有巡视组与被巡视对象,产生利益瓜葛,结成“同盟”,继而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巡视组中的极个别人员,利用在选人用人中的发言权,受人请托,收受贿赂。根据媒体的报道,也确实发生过湖北省委第六巡视组在国家级贫困县秭归县巡视20余天,总共花掉80万元的丑闻。任克礼也曾被新华社记者问及监督巡视组的问题。当时,任克礼回答说,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巡视工作不能神秘化,巡视组也要接受上级、巡视地和媒体的监督。
一直关注巡视制度发展的学界,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对制度发展有所助益的改革方案。任建明就指出,巡视工作的未来,在于公开化、透明化,为此,他还提出,以后所有的巡视工作报告,应当尽量公开。在任建明看来,巡视报告一旦公开,各种监督机制就可以被有效引入,问题就难以捂住,不可能被简单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极小部分巡视渎职的问题,也能被巡视公开解决。任建明举例,巡视干部如果滥用权力,或者工作流于形式,巡视报告的质量必然是低劣的,在公开之后会很快被验证,巡视干部“做老好人”的动机,也会受到抑制,甚至会被追究责任。不过,一直以来,也有着完全相反的声音存在。部分专家就认为,公开巡视报告,不符合巡视职能,特别是涉及被巡视地区领导班子及一把手的问题,在情况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时候,更不适合公之于众,哪怕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对此,任建明表示,公开不代表巡视组插手具体事务,而只是要给上级党委和职能机关,带来必须重视问题的压力。他说,随着党务政务的公开化,必然推动巡视工作的公开化。
对于巡视公开的方案,实务界极少表态。在2004年时,任克礼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应当加大对巡视工作的宣传,该公开的要公开,避免神秘化,要让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有所了解,并引导他们参与进来。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干以胜也曾表示,巡视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自上而下的巡视监督,还要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形成健全的监督体系。但根据媒体的报道,巡视工作惯行的规则是:不张扬、不违纪、不违法、不引起社会轰动、不影响地方工作。这意味着,巡视公开之事,仍旧停留于学术层面讨论,实践中施行,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倘若说,此前10年的巡视改革,更多是文火煲汤,此次王岐山针对巡视制度所作的讲话透露出来的内容,则更像是在对症下药。新华社在5月21日时,还特意刊发评论称,新一轮巡视反腐,由王岐山挂帅,老虎、苍蝇要一起拍,这显示出,在反腐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中共从严治党、严惩腐败的决心和力度。对于巡视工作,王岐山提出四个“着力点”,包括贪污贿赂、奢靡之风、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等,处处与反腐直接相连。
如何集中于四个“着力点”?王岐山特别指出,巡视工作要关口前移,“下沉一级”,要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抽查,提高巡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来自新华社的报道认为,关口前移以及对领导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抽查,是今年的新动作,尤其是密切联系群众这一环节,巡视组有可能将与一些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的退休干部、企业领导以及普通民众个别谈话。 “这说明巡视组在发现问题时,主动发现线索,找出隐藏问题,不仅要查出‘苍蝇’,更要找出背后的‘老虎’,哪怕这样的‘老虎’是某省委常委,也不能有掩饰回避。”李成言说。
除了工作内容集中于反腐以外,巡视制度的其他改革内容,也可谓是在间接回应此前学界、实务界对巡视制度公开,以及巡视组应接受监督的吁求。以巡视组组长“一次一授权”为例,在改革前,中央巡视组组长,一般从已离开一线岗位、但尚未年满70岁的省部级(正职)官员中选任,巡视组组长被任命后,一般工作到年满70岁,正式办理退休,才会进行调整。而巡视组组长改为“一次一授权”后,意味着中央每次确定巡视的任务后,再来选定巡视组组长,巡视结束,巡视组组长的任务,也随之结束。
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解释,如果巡视组组长任期较长,每年都到同一个地方开展巡视,一些有问题的干部,可能会想方设法对其进行“公关”,改为“一次一授权”后,巡视组长与被巡视地的利益纠葛,可减至最小。另一位反腐学者表示,以后,巡视组组长将不再是职务,而成为一项任务,其任命的程序,随之取消。“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引入了竞争机制,任务完成得好的,可以多次担任巡视组组长。”
链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规范巡视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门巡视机构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巡视监督。
第三条:巡视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维护党的纪律,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
第四条:巡视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发扬民主、依靠群众的原则。
——摘自《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