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军
(成都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冷战初期,印中关系出现了短暂的“蜜月期”。印度“前进政策”的实施使得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并酿成了1962年的边界战争。之后,两国都在寻求双边关系正常化的途径。经过谅解与磋商,两国于1976年恢复大使级关系。1988年拉·甘地访华使得两国关系逐步升温。
冷战结束后,印度对华战略认知不断演进,这不仅源于国内思想变革的需求,更是顺应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需要,为了能给本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更是双边互动的结果。两国既有密切的合作、又有龃龉、甚或矛盾,尤其是战略不信任一直存在,使得两国关系增添了几分迷茫与不确定性。
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印度失去了依靠,感觉到自己也是冷战的“失败者”。同时,印度国内面临着经济改革的巨大压力。而此时,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自然会引起印度的极大关注。印度外交决策层的逐步开放以及印度从战略层面重视中国,使得印度在对华战略认知问题上虽存在着不同的观念,但认知却在逐步深入。
随着两国关系升温,印中急切需要发展新型的双边关系。但是,边界问题是横亘在两国关系之间的障碍。经过国内广泛的磋商,印度国内社会于20世纪90年代在冻结边界问题一事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印度决策层开始摆脱萦绕在脑海中的中国是印度长期威胁的阴影,注重发展积极的对华关系。
1991年2月,中印两国外长在北京会晤,决定重开在孟买和上海的领事馆。这对两国关系正常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印度商务部长斯瓦密(Subramaniam Swamy)访问北京,双方同意重启边界贸易。1991年12月,在中国总理李鹏对印度进行友好访问期间,双方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1993年,为了促进中印关系持续正常化,拉奥(Narsimha Rao)总理访问中国。此次访问的目的就是希望达成保持边界实际控制线的和平和安定的协议。[1]75此次拉奥总理的访问对中印两国双边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协议提出中印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两国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前,“双方严格尊重和遵守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协定所提及的实际控制线不损及各自对边界问题的立场。”[2]308
此后,印度秉持从战略高度审视中印关系。1996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印度进行了友好访问。在江泽民主席访问期间,印度认识到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坚持与中国一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确立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建立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3]
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进行了5次核试爆。印度欲图在军事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以实现其大国抱负。核试爆将促使印度重新考虑其对华战略认知,使得中印关系出现明显倒退。但是,印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来弥补印中关系的裂痕。同年7月,在马尼拉召开的东盟峰会上,作为总理特使的贾斯旺特·辛格与中国外长唐家璇进行会晤。同年,印度的第一批学术代表团访问了北京。
1999年6月,印度外长贾斯旺特·辛格访问中国。印度学者对于辛格外长的访问,评价道,“此次访问对于改善中印关系迈出了极大的一步,使得跌宕起伏的双边关系逐渐得到修复并取得进展”。[1]872000年,印度总统纳拉亚南(K.P.Narayanan)访问中国,并于中国领导人会谈。两国达成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此后,印度注重包括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与中国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3月29日,印度外长贾斯旺特·辛格对中国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辛格外长的此次访问达成了创建两国间直接的空中走廊,第一次商讨反恐问题,并决定推动两国间的经济合作。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了正式的友好访问。在访问期间,瓦杰帕伊总理与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达成了合作共识。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在这个宣言中,中印两国明确了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双方在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等诸多领域交换了意见。瓦杰帕伊总理在西藏问题上做出了明确地表示,他指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瓦杰帕伊的这次访问以及达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增进两国间的相互信任并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双方同意建立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2005年,印度总理在与到访的中国总理会谈后,双方提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印度总理辛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印度和中国能够一道能够‘重新塑造世界秩序’,中印之间的新关系具有全球性和战略性意义”[4]。2005年1月25日,中印两国领导人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了首轮中印战略对话。2006年2月,中印两国达成共识,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在辛格总理访华期间,中印两国达成了《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印度驻美大使尼鲁帕玛﹒拉奥在哈德逊研究所就印度的外交政策发表演讲时说,“作为另一个近邻,中国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重要优先事项。我们正努力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
后冷战时期,受到国内、国际以及印中双边互动的影响,印度对华战略认知发生重大转变,其积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增进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印度有必要改善并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冷战结合后,印度开始集中精力谋求经济发展,其领导人也越发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对国家的重要性。而此时,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可以为印度经济改革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也由于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两国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丰实的基础,且两国也存在巨大的互补性优势。两国间巨大经贸潜力和合作前景,为两国之间的政治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内主张对华合作的思想占主流。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内思想界、战略界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最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思想主张。第一派主张对华继续实施“尼赫鲁政策”。这一派主张在对华政策中既要追求合作,又要对中国采取防范措施。第二派主张对华进行军事遏制。这一派主要是以军方为代表的强硬派。他们认为在对华政策上只有追求军事的压倒优势才能保证在双边关系中的主动权,认为经济和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是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三派主张对华采取积极的合作。这一派认为当今世界是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各国应把经贸合作作为首要的合作议程。他们认为中印两国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两国之间的合作不仅对双边或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产生世界范围内的震撼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印度主张对华采取合作的思想占了上风。印度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邻国,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印两国,“在很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印中两国都有相同或相近的理想。”[6]185
1.两国之间的高层互访、多层次交流为两国之间增信释疑创造了条件。冷战结束后,中国总理李鹏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访问印度。印度总统文卡塔拉曼和印度总理拉奥分别于1992年和1993年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印度国防部长沙拉德·帕瓦尔于1992年7月对中国进行了为期6天的访问。“这是印度国防部长首次来中国访问,标志着中印两国和两军的友谊有了进一步发展。”[7]1994年,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对印度进行访问,目的是“进一步加深中印两国、两军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8]。此后,中印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互动逐步增强,不仅有两国的防长互访,两国间的参谋长互访、各军种之间也展开了互访,举行联合军演。这些为增进两国军事互信、安全互信,提升政治互信与合作创造了条件,对中印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进入新世纪,两国高层的互访明显增多,为印度转变对华战略认知提供了现行的事实参考。
2.经贸与科技互动为两国加强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印两国的经贸关系的加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2011年,两国贸易额达739亿美元。2012年,受印度国内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两国贸易总额下降至665亿美元。但是,印度官方指出“双方仍对于双边贸易早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充满信心”[9]。从国际关系新自由主义的角度来讲,经贸合作的增强会增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这对保障国家之间的合作相当重要。为了扩大经贸与科技合作,两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两国不仅派出经贸代表团互访,也鼓励彼此间建立联络办事机构。中印两国在经贸洽谈、科研项目合作、相互投资、边界贸易等领域展开了多层次、多方位地合作。随着经贸与科技合作的加强,印度对华战略认知也在逐步深入,从而使得印度对华政策也在不断深化。
3.在国际领域中,中印两国都主张世界的多极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之间矛盾和纠纷的准则。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整体的国家实力也在逐步增强,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也在增强。印度不仅希望增进与中国在传统领域中的合作,也希望争取中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支持。在全球问题上,印度主张世界的多极化,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反对任意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这些都与中国的基本主张不谋而合。与此同时,印度在遭遇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事的失败后,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争取中国的支持。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印度注重加强和中国在水资源、石油资源、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中的支持与合作。有鉴于此,印度学者指出,“基于对21世纪共同的经济和安全挑战的理解,印度应该确定与中国战略合作的领域。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以和解的精神,与中国继续实行建立相互信任措施平台的政策”。[10]274
1.新兴强国的普遍崛起,对传统的国际机制形成了巨大冲击,印度有望乘势实现自己的战略宏图。冷战结束后,各国都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但新兴强国迅速发展的经济更引人瞩目。到目前为止,“金砖”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总量也在不断提升。这自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根据美国情报委员会2008年发表的《2025年全球趋势》中估计,“到2040—2050年,非西方国家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四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西方七国之和”。[11]针对于2012年3月在印度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一名专家指出,“他们在谋求与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影响力的努力成败在此一举”。[12]新兴强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迅速复兴,将对现有的国际机制形成巨大的挑战,也将动摇以美国为首主导的西方秩序。这与印度的世界多极化主张吻合。印度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谋求扩大与中国的合作。
2.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美国仍然处于超强地位,但是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国际权势有向东转的趋势。印度欲借中国迅速发展的“东风”实现自己的大国抱负。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在亚太的崛起,美国开始把外交重点转向东亚。这为印度深化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提供了条件。印度认识到发展积极的对华政策不仅能促进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借助中国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大国抱负,而不只是扮演美国的一个“小伙伴”角色。与此同时,印度增进与中国的关系不仅能使印度提升国际声望,也能借助中国的力量减轻印度在南亚的地缘政治压力。
由于边界问题一直存在,印度对华战略认知存在相当的警惕性。印度对华战略认知的不信任制约着中印双边关系更进一步深入发展。
领土与边界问题是制约印度对华战略认知与对华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学者指出,“邻国的边界问题是关系到相邻国家的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民族感情、历史情结、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因素的大问题”[13]219。中印双边的边界从来没有划定过,但是,印度认为自己继承并享有英殖民者在中印边界中的特权。在冷战时期,当中印关系处于友好时期,印度尚能保持克制。但是,一旦双边关系恶化,印度就必须在武力与和平中做出抉择。1961年,印度在边界问题上实施“前进政策”,从而使得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协商与谈判中断。冷战结束前后,印度国内在边界问题上仍然争论不休。
随着1988年拉·甘地的访华才使印度政府突破边界因素,发展对华关系。此后,印度开始从战略高度审视对华关系。印度认识到处理好边界问题对双边关系发展大有裨益。印度外交秘书兰詹·马塔伊(Ranjan Mathai)表示,“在我们与中国的对话中,我们需要稳妥处理边界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与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共同利益方面开展合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并且它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14]。截止2012年5月底,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已经举行了十五次会晤。虽然双方在边界问题上做出了较大努力,但是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边界问题仍然是横亘在中印关系中的障碍。印度《论坛报》指出,“同印巴边界的‘反复无常’不同,中印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看不见的……面对一个横贯喜马拉雅山脉并且‘好战的’中国,印度在拉达克地区的东部沿线加快防御工事,形成了与中国备受争议的实控线”[15]。中国学者指出“毋庸讳言,中印边界争端是两国关系中的最大障碍,两国曾经为此发生过相当不愉快之事。”[16]
作为近邻,随着两国的同时崛起,印中对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竞争局面难以扭转。在军事方面,印度笃信军事实力的强大是国家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不仅进行了核试验,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大国,而且积极发展常规军力。印度积极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军事合作,谋求地区实力范围。印度增进与发达国家关系谋求对高科技军事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印度不仅在印中边界增强军力,而且走向海洋,与南海主要国家加强军事合作,谋求对华军事优势。
在经济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印度希望扩大海外市场,拓宽能源供应渠道。这些自然与中国存在极大的竞争。在外交上,印度谋求大国外交,实现其大国抱负。学者指出,“大国外交被印度政府视作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17]从国际关系的经验来看,印度在追寻大国抱负的道路上,需要与中国加强合作,但也伴随着竞争。学者指出,“在印度国防部与外交部以及政治政党中的一些精英视中国为即使不是直接也是潜在的威胁”。[18]22印度一些人士认为,“鉴于中国和印度在亚洲和全世界的野心都在不断增长,不断提升的自豪感、声望和实力可能会将它们分开而不是团结起来,就像它们争吵不休的边界争端一样”。[19]
鉴于以上系统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后冷战时期的印度对华战略认知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后到知性认识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印中两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是合作是主流。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印度越发把中国视为其外交的重点,开始全方位地审视对华政策。
但是两国之间固有的领土和边界问题,战略竞争问题制约着印度对华战略认知的深化。未来的印度对华战略及其政策应该放下历史的包袱,本着协商互谅、友好合作的精神,抛弃简单的“零和博弈”思想,缜密而稳妥地处理双方的矛盾和分歧,促进双边关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Pokhama B.India-China Relations: Dimensions and Perspectives [M].New Delhi: New Century Publications.2009.
[2] 张敏秋.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 徐平,李景卫 .江泽民主席同夏尔马总统会见[N].人民日报,1996-11-29(1).
[4] Cherian J. Moving closer[N]. Frontline, 2005-05-06.
[5] 佚名.中国是印度外交重要优先事项[N].参考消息,2012-03-25(8).
[6] David M D, Ghoble T R, (eds.) .India,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Dynamics of Development [M] .New Delhi: Deep & Deep Publications Pvt. LTD. 2000.
[7] 周慈朴 .印度国防部长首次访华[N] .人民日报,1992-07-26(2).
[8] 刘正学 .迟浩田抵达印度访问[N].人民日报,1994-09-08(2).
[9] 张若谷.印度力促中印贸易平衡.瞭望南亚.[EB/OL]. (2013-01-17)[2013-01-17].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3-01/17/content_664678.htm?div=-1.
[10] Sen K.India,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 .In kanti Bajpai, Amitabh Mattoo (eds.), op. cit.,2005.
[11] 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Global Trends 2025: A Transformed World[EB/OL].(2009-05-04)[2009-05-04]http://www. Dni. gov /nic /PDF_2025 /2025_Global_Trends_Final_Report. PDF .
[12] 冯灵逸.金砖国家银行或改变西方游戏规则[N].参考消息,2012-03-26(4).
[13] 陈宗海.冷战后中印外交关系研究(1991-2007)[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4] 郭文静.印外交秘书称妥善处理中印边界问题有利双方合作[EB/OL].(2011-11-22)[2013-04-04].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11/2195520.html.
[15] 郭文静.印媒称印度需比中国做得更多以获得“边界安全”[EB/OL].(2011-10-31)[2013-04-04].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10/2128083_2.html .
[16] 马加力.中俄印三角关系的新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5(7):61.
[17] 胡仕胜.印度外交调整与中印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8):46.
[18] Zhang H.How China Perceives India’s Rise and Vice Versa [M].Singapore: East Asia Institute, 2011.
[19] 李琦.印度是中国的敌人还是朋友[N].参考消息,2012-03-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