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羽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广西 桂林 541001)
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养缺失探因
□黄羽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广西 桂林 541001)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格完善的科学人才。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这不仅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及高职高专学校对培养目标认识片面化有关,而且与当前师资管理方式及队伍的参差不齐、当前社会环境的一些负面因素及高职高专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
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养;探因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大量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强的就业核心力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培养和造就了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功不可没。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其根本工作是“育人”而非“制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要传授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也要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健康个性,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不能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单纯传授谋生的专业技术手段,要走向谋强的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更要达到谋道境界——帮助学生掌握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任何一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
勿庸讳言,我国高职高专深受“工具化”教育观念影响,尚处于“制器”时代,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结果是产生出大量有知识但缺文化、有技术但人文素质差的学生,表现为身心发展失调,价值取向扭曲,工作欠努力,发展缺后劲。为此,探寻高职高专文化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沿袭前苏联将文科和工科、文科和理科分家的做法。这种做法忽略了按照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充分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高中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一些人文素质的必修课程形同虚设,弱化人文教育。二是大学教育过份强调专业分工。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学科专业教育路径,高职高专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依据不同的专业设立独立的教学计划,开设很多课程,以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这种做法有利于集中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以批量生产的方式快速向社会输送工具性人才。但是,由于过分地强调专业分工,关注工具价值、技术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愈演愈烈,忽略甚至放弃“无用”的人文教育,实用心理、职业技能本身几乎成了最高的价值诉求。如果教育只是客观传授知识学问,训练培养精技术人员,而失去了生命的关怀,意义的寻求以及人生视野的开拓,全人丰盛的享有,那么教育能提供的也许只能训练出一些“没有受到教育的专家”(un - educated expert),他们充其量只是一堆“快乐的,技术纯良的机器人”( cheerful,skillful Robot)。[1]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即高职高专不能只培养“职业人”还要培养“社会人”,不仅使无业者有业而且使有业者乐业。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乐业敬业不尽人意。来自麦可思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情况折射出高职毕业生职业吻合度较低,离职率较高、工作换岗率较高。[2]无独有偶,美国的盖洛普公司公布了2011-2012年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全球员工敬业的比例仅为13%,而中国远低于世界水平,只有6%的中国员工是敬业的。68%的员工大部分时间仅限于“从业”状态,26%的员工属于“怠工”状态。上述问题的产生,造成如此局面,与学校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在这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体现得突出。一直以来,就业率成为衡量高职高专学校的硬性指标,甚至决定学校的存亡。因此,我国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专业技能培养,满足于提高就业率、让“无业者有业”的教育目的。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关注他们未来继续发展的潜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致使学生人文素质偏低、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人际关系紧张,抗压能力不足,换岗率高等等。事实证明, 如果自己从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那么它就不仅仅只是一个饭碗,它将激发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而从业者也将从中体会到乐趣和价值所在,乐业方成现实。
一是将学校的教师划成两块:一块是政工干部、思想工作队伍,是专门负责管理学生思想的;另一块是专业教育师资,专门负责学生的业务知识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人为地把专业课教师排在“传道”之外,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构成限制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时间短、文化底蕴不足,加之学校迅猛发展,造成教师构成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足,师生比例过小,专职于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是教师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必要的认识。相对而言,高职高专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学习基础较弱、农村家庭出生等因素,他们容易自卑,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在学历超消费的就业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自我提升的内因不足。他们很需要教师的关爱与指引。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完全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教学态度粗暴。没有做到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先不判断,不过度关注,不严肃规劝,不抱怨,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愉快而无条件地接受他们。有些教师简单满足于忠实无误地执行教学指令或照搬教学计划,以置身教室、施行“讲课”为自己唯一的使命,没有把帮助学生从中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拓展并实现个性化成长当成自己的使命。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学习目的的功利性较强,身处复杂的多元文化场域的时代等,造成高职高专学生在对文化认知和理性态度上都存在严重缺陷。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由于经济成份的多样化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思想也呈现多元化特征。这些变化已经影响到人们的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对涉世未深、信仰待塑、思想开放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影响尤为严重,增加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及自我教育的难度。
虚拟的、无孔不入的网络对于高校德育实效性提高和高职高专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辩,多种思潮涌动,侵蚀社会主流意识和道德标准,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造成巨大冲击。二是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对于依赖性强、学习基础比较差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容易造成信息超负荷,加剧心里迷茫程度。甚至,因为过度使用网络而呈现网络孤独症及网络人格障碍,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市场经济对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促进全面发展有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集中反映在人们对利益关系看法的改变之上,由此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功利思想严重、实用主义太强。他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明显,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比较模糊。在这方面,高职高专学生尤甚。在学历“查三代”的用人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时,不断受到高学历人才的挤压,被剥夺被排斥感强烈。对此,造成部分高职高专学生重专业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个人轻集体、重回报轻奉献、重兼职轻学习。
与普通院校的本科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在个性特征、学习基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
个性特征方面。首先,受时代大环境和父母教育观念方式等影响,他们追求自我、思维独立、渴望平等,但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使得他们个性独立,不能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其次,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及生活水平提高,高职高专学生思维开放,关注物质,功利意识强,缺乏奉献精神,应挫能力较弱。如,接收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变得非常强的同时也使他们变得目的性非常强,集体意识淡薄,在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功利色彩浓,一旦无法达到预期,容易产生挫折感,往往以偏激行为抗拒。
学习能力方面。总体上看,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较弱,学习自觉性不够。从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安排在本科提前批、本科、三本录取之后。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非常低,如广西近几年来的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为200分,部分院校和专业还降分录取。可见,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大部分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2013年,笔者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每学期仅阅读1~5本。正如郑清平指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厌学情绪突出,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多指向短期的、具体的对象,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表现出表层化、庸俗化的特征,厌倦学习的过程。[3]自习学习意识薄弱、较差的自我约束能力及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在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社会认知方面。如上所述,社会不少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批次或者第五批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甚至不少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技术含量逊色于同等高等工程技术院校,不如他们“精、专、深”,这种歧视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据调查显示,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最高为56.94%。[4]社会歧视影响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社会认知,不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急于证实自身价值,重器轻道,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的学生感受到了明显的外界给予的歧视与低估后,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学习无用、奋发无力。学习与生活中缺乏更高的追求和更长远的打算,更加没有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有的学生在抱怨社会中消沉颓废,甚至有采取报复社会的过激行为,严重影响到自身的成长、成才。
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养缺失降低了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可喜的是,新一轮高考模式改革即将出台,它将给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新的契机。2013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随着高考模式改革的启动,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着一场根本性改革。[5]不仅是我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问题,而且也给近1300所高职高专院校提出教育改革的任务。根据鲁副部长的解释,技术技能型有三类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必须改变之前职业教育只讲技能培养有知识技能无文化的缺陷,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
[1]林治平. 中南大学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台湾:宇宙光出版社,2000:71.
[2]高职教育应走出[制器]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2-12-12.
[3]郑清平. 高职大学生厌学心理探源及对策[J].职业技术,2007,(2):53-54.
[4]米靖,周志刚.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教学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54.
[5]周剑清.固守与创新:高考改革的必然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1):109-112.
【责任编辑 谢明俊】
Causes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Cultural Literacy
HUANG Yu-xing
(Dept. of Society Science, Guilin Normal College, Guilin, Guangxi 541001)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ophisticated personality. Nowaday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literacy is generally low. This is related with the current one-sided educational system, the uneven level of the teaching faculty, the current negative social element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literacy; cause
G711
A
1004-4671(2014)04-0144-04
2014-06-13
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高专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桂党高工宣[2013]34号)。
黄羽新(1972~),女,壮族,广西百色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