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晓文
“苏常熟,天下足”,在素有“江南明珠”雅称的江苏常州,自古民生富庶,人杰地灵。
时过境迁,现世的常州人依然延续着既往的风采。置身巍巍学府常州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宋仁国教授先后于2011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2012年入选常州市“龙城英才”。在人才济济的地方,获得如此多的殊荣实属不易。
从一名出身贫寒的农村娃到成长为一名防腐材料研究领域“特点鲜明”的杰出学科带头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宋教授用他特有的执着和朴实铺就了一条别样的“教研成长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漫漫成长路充分印证了这句话——
宋仁国,1965年出生在辽宁铁岭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因为出身贫寒,他身上一直有着一股子隐忍与坚韧不拔的品质,伴着他一路向前,承重却永远不失乐观。
198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东北工学院金属物理专业,从此开启了漫长的求学征程。因为奋进努力,他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一条执着攀爬象牙塔的拼搏之路:先后毕业于辽宁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和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众人以为他会停下来歇一歇的时候,他又开启了人生的又一征程:一头扎入祖国的大西北,在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两年后又辗转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系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两站博士后研究成为宋仁国一生中异于常人的特殊经历,为他之后游刃于理论和应用研究之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宋仁国结束求学征程开始全心投入工作,此时的他已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探索的脚步,相反以开放的胸怀,继续丰满和充实自己。从新世纪开启到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员;之后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在德国GKSS研究中心材料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又到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最终在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任教授、所长……十年的时间里,他用自己向上求索的执着信念完成了人生一次又一次跨越,每一跨步就是一个大台阶。
“参天大树不是一年就可长成的,任何事业也不是一朝而就的。”对宋仁国来说,事业亦如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回顾自己的求学和工作历程,他将自己如今的成长归功于长期不懈的努力,不管前路有多难,执着于内心所想,机遇总会在前方等你!
正因为这一信念,让他时刻保持追求卓越,勇敢创新的追赶姿态;正因为这一信念才让他在长期跋涉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扎根基层和实践应用的重要性,这才有了他后来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快乐探寻之旅”。
这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科研事业。或许很少有人会去留意,在当今众多的科研领域里,有“腐蚀与防护”这样一个研究领域,它与人们的生活看似遥远,实则很近。小到老百姓常用的各种厨卫用具,大到汽车、航天领域的腐蚀及防护应用等。
宋仁国及其团队关注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设备的腐蚀与防护上。我国数万亿元的设备资产,每年因磨损和腐蚀等原因使设备停产、报废造成的损失高达千亿元,而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宋仁国教授素来是一个讲求脚踏实地的人,这一性格始终贯穿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自从接触相关行业以来,他一直扎根基层,始终奋战在教学、科研工作的最基层和第一线。正因如此,他的科研一直是立足社会和国家急需,走出一条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之程。
多年来,他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日本科技厅和欧盟等项目3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属腐蚀与防护、环境敏感断裂、纳米表面工程、计算材料科学等。在Acta Materialia,《金属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0多篇被SCI收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相关领域的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积极评价。包括提出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进行材料工艺优化;首次发现了高强铝合金既具有高强度又具有良好抗应力腐蚀性能的新时效工艺;提出了三元合金晶界偏析与沿晶断裂模型,并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高强铝合金的应力腐蚀机理等系列创新成果。
自2010年9月作为“领军人才”引进到常州大学材料学院工作以来,宋仁国创办了“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期间牺牲休息时间,努力工作,因此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截止目前已经建成了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室及团队。围绕腐蚀科学前沿,针对石油、化工、煤炭、海洋开发、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重要腐蚀与防护问题,他带领团队成员集中精力重点开展了两方面工作,包括环境敏感断裂研究和表面技术在装备腐蚀防护中的应用等。
材料在服役过程中经常受到机械应力与环境介质的交互作用而发生应力腐蚀、氢致断裂,从而对重大装备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材料的环境断裂行为和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而开展表面技术在装备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研究前景非常广阔,机械装备中的零部件以及工具、模具等,在性能上以力学性能为主,在许多场合都要求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装饰性,表面技术在这方面起着腐蚀防护、耐磨、强化、修复、装饰等重要作用。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理论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枯燥的工作,但对宋仁国教授来说,科学研究的魅力就在于长期探寻之后所获取的价值感,为着这份满足社会所需的价值感,他埋首于防腐科研工作中并从中找到了其乐趣所在。而这也成为他长期扎根基层的动力源泉。
技术唯有搬下高阁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能实现其价值。长期置身科研第一线,宋仁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近年来,他一直努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希望能切实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做点实事,贡献微薄之力。
纳米表面工程是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表面工程领域中的一个新兴学科方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宋仁国就开始了表面工程方面的研究,硕果颇丰。
2004年他回国后,在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重大专项“有色金属表面纳米涂层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的支持下,他成功地将纳米微弧氧化技术和纳米热喷涂技术应用于气体流量计的主要部件——铝合金部件的表面处理上,相关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产品成功替代了国外进口部件,并节约了相当可观的材料与制造成本。
到常州大学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任所长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带领团队投身至技术转化的工作中。基于过去开发的纳米涂层技术,他们于2013年成功地申报了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创业鄞州·精英引领计划”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基于纳米涂层的机电产品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产业化”中,他和团队基于纳米涂层的绿色制造及再制造技术不仅能使机电产品的新品寿命延长数倍,而且还可使废旧品“起死回生”。
例如,针对泵、阀、造纸、拉丝机械等行业开发了系列的纳米碳化物涂层,使这些产品的耐磨耐蚀性能提高了10-20倍不等,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且提高了产品安全性,实现了节能减排。仅在阀门行业,3年内增加的经济效益就超过2亿元多元,彻底改变了阀门行业“十阀九漏”的技术落后局面。
科研成果转化是一条难比上青天的路,很多学者避而不及,但宋仁国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艰难之路,凭借多年艰辛收获了他认为最有意义的价值所在。成果背后,是无尽的付出和努力,为保证与应用对接,他经常参加省、市、县组织的科技对接活动,积极深入到工厂企业中,了解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帮助一些企业解决了很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此外,为吸取新的学术思想与先进技术,他多次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
科研之外,他还积极投身至“园丁育人”的本职工作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学生,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身后,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逐渐成长。科学有延续才有希望,带着科技应用惠及老百姓的梦想,宋仁国和他的团队将继续演绎“常州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