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1

2014-03-11 16:32:03王蕾朱玲杜斌
药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药学教学内容药物

王蕾,朱玲,杜斌

郑州大学药学院(郑州 450001)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是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1]。它作为药学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与药物分析理论课相辅相成,在培养具有专业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药学人才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依据药物分析学科的特点和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基础训练、综合设计、探索研究”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全程化”创新实验平台,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验、毕业设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布局,发挥各自的优点,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将实验过程分为基础、提高、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创新能力。使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2- 4]。

1 建立“基础训练、综合设计、探索研究”三位一体的实验内容体系

以往药物分析实验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教学内容单一、不连贯,学生难以得到系统的能力训练。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两种倾向:重理论学习,轻实验操作,学生在心理上把实验课当成放松课;以简单、机械完成实验任务为目的,按部就班的“照方抓药”做实验,学生缺乏自主性,对实验课积极性不高,难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鉴于此,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知识结构中相互重复、不合理的部分,建立“基础训练、综合设计、探索研究”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前后一致、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1 优化基础训练内容,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

基础训练内容作为第一层次,保留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上与理论课衔接,涵盖了本学科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教学效果成熟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药物的一般杂质检查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药物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和规范化操作技术,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2]。

1.2 增加综合设计内容,扩充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

第二层次的综合设计型实验的特点是融合学科的多个知识点,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得到技能、思维上的训练与培养[2- 4]。此类实验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经费和课时安排,将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联系起来,提高单位学时的知识含量,有利于学生实验知识技能达到系统化训练的要求。实验内容选择上根据药物分析工作的实际情况,减少化学分析实验,增加仪器分析实验的比例。结合药学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实用性,使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到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空中楼阁,在今后的科研、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通过设计复方新诺明片中磺胺甲噁唑及甲氧苄啶的测定,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待测药品,查阅文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结合实验室条件确定本组的分析方法,制定出实验设计方案及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含试药的配制与标定)。交流时,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发言,并对自己和别人的方法提出见解。实验操作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待测药品的含量测定操作,写出检验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给出综合评价和实验成绩。这样学生不仅对分析方法的应用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锻炼了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并且使学生掌握了常用药物分析方法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培养了学生对药品检验的工作能力[5-7]。

1.3 开设探索研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获取

开设药物分析探索研究性实验则以学生为主体,自行选定实验题目,查阅文献,拟定可行性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得到实验结果。教学目的不再强调是否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8-9]。实验具体内容包括设计与实施两个过程,采用“课外设计、课堂讨论、计划实施”的方式开展。实验伊始,教师便将设计性实验的对象与要求、实施计划时间节点等内容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文献调研与实验方案撰写,课堂内则安排方案讨论和实验实施。初次涉及该种教学模式的学生往往无法很快进入“科研者”的角色去理解实验意图,因此教师精心设计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讲义,例如“原料药含量测定首选方法是什么?你的实验对象应该采用何种首选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滴定分析进行含量测定如何弄清楚化学计量关系?”等,让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引导,一步步丰富自己的思维空间,抓住实验对象的结构与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质量标准制定中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不同方法学验证要求,则以附录的形式在实验指导中加以阐释,帮助学生理解方法制定与验证所需考察的内容。以上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打开思路,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10-11]。

2 实施“全程化”创新实验平台,促使学生复合型能力的获取

通过构建创新实验平台,运用全程化管理,覆盖药物分析实验学习的各个阶段,实现学生复合型能力的提高。

第一,创新实验平台“全程化”。全程化即从基础训练实验阶段科技兴趣的培养,综合设计实验阶段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到探索研究阶段创新能力的锻炼及检验。创新意识的激发贯穿于教学始终。第二,创新实验平台的“层次化”。层次化即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活动。通过开设综合设计实验项目,4个标准化药物分析实验室除正常教学外,尽量对学生开放。如进行复方抗真菌软膏剂鉴别研究的学生根据各国药典中单一针对原料药盐酸小檗碱和硝酸咪康唑的薄层色谱鉴别展开体系进行了梳理,选择最优的3种色谱条件,然后根据其中盐酸小檗碱和硝酸咪康唑的分离情况,进一步优化了展开剂成分,涉及到化学药物原料药、制剂、复方及中药单体、提取物等,具有较强的覆盖面,也给学生有更多选择;组织学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等。第三,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本着“自愿参加、自由组队、自主开发”的原则,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打破高年级学生才能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惯例,鼓励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促使创新实验活动从“精英化”过渡到“普及化”。

3 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形成“师-生”双主体结构

传统的以“注入式”为主的机械、乏味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说明实验目的、介绍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无法突出不同类型教学内容的特点。因此以改革“注入式”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一方面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依据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讲授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科技手段开展“视频演示教学”、“启发评论教学”等,做到教中有例、例中有探、探中有评、评中有学。另一方面形成“师生”双主体结构。教师由“讲授者”转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层次的实验学习,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上与现代药学理论及实践对接,了解最新科研动向和新药的开发状况,学会从专业视角广泛接触和摄取新知识、新信息,实现社会知识与专业知识复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复合。教师亦可通过师生互动了解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自身素质、激发教研热情,调整教学方法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要,最终达到“师生”共赢的局面。

4 建立科学合理化考核制度

考试考核是一种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但可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可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依据[12]。传统的实验课评价以实验报告为主,课堂实验过程观察为辅[3]。而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则无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为导向,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种评价方式也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报告的完善上,而不是实验过程的问题解决与结果评价上。因此,笔者对实验考核采取平时成绩(40分)与期末考试成绩(60分)相结合的做法。其中,平时成绩包括预习报告(10分),实验操作规范(20分),实验报告(10分),期末考试成绩由最后一次实验考核决定,包括实验和笔试两部分,将整个学年药物分析实验课题编号,由学生随即抽取实验课题,在无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完成实验,教师对于学生的整个实验流程及实验操作过程进行打分,这样有利于学生规范实验报告书写,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给出准确可靠的结论,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2]。

5 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突出特色、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以培养复合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创新”和“基础”为支撑点,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报告书写和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贯穿实施“全程化”创新实验平台,以“加强基础知识储存,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为原则,采取从基础到创新递进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与理论教学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体系,努力做到让“学生学会,学生会学”。通过药物分析实验环节学习后,学生获取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化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培养复合型药学专业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1] 石玉杰,富戈,刘萍,等.研究型大学六年制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7):164-169.

[2] 李玲,刘健,周践,等.从历版中国药典分析方法的统计与研究看我国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J].药物分析杂志,1998,18(5):349-352.

[3] 白小红,丁红.药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药学教育,1999,15(2):28-29.

[4] 丁红,张淑秋,白小红,等.地方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1,17(3):6- 8.

[5] 何丽容,韦敏,林竹贞.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井冈山医专报,2009,16(2):20-25.

[6] 张群林,李俊,金涌,等.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医药,2008,12(1):92-93.

[7] 松田隆子,石岛正之,石原阳子,等.教师和学生对医学教育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学习的评价[C].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29-31.

[8]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C].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9] 温武,黄立胜,郭旭鸣,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0-102.

[10] 范国荣,洪战英,吴玉田,等.药物分析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55-157.

[11] 杭太俊.药物分析学教学特色的彰显[J].药学教育,2005,21(3):30-31.

[12] 张蔚,孙业桓,李俊,等.医学院校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安徽医药,2009,13(1):114-115.

猜你喜欢
药学教学内容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0:50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
药学进展(2014年3期)2014-03-20 16:00:47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