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飞,吴启南,洪骏,郑晓红,巢建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南京 210023)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并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1]。中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中药产业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之一[2]。中医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新兴性,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战略优势,是我国医药产业中独有的特色和优势领域,是典型的民族工业之一[3]。鉴于总体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等因素,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别要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4]。未来30年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将迅速发展,对解决就业、延伸产业链将产生深远影响[5]。近15年来,国家通过系列政策扶持中药产业发展,如1998年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2002年发布《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实施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2005年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实施创新药物重大专项,2010年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中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等角度来看,中药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医药事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发展对我国新医改、人民健康、产业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中药学类专业所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则正是目前中药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我国于1959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最早组建中药学科、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95所院校开设本科中药学专业[6],目前全国有中药学国家教育部一级重点学科5个。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全国中药学学科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20所。结合2012学科评估的结果和广泛调研,与其他一流学科相比,本学科总体的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偏少;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科技创新团队、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科技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较少;国家级三大奖获奖如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等亦较少,从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来看,本学科全国优博论文仅数篇。因此本学科总体存在拔尖人才少、国家教学团队和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少、国家三大奖获奖数量少、大奖少、培养的全国优博论文少及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现状。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提示核心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同样必须以自身为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科学发展。
1.2.1 人民健康迫切需要中药学学科的发展
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海外发展[7]。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8]。现在的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作用[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10]。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来看,20世纪末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1世纪30年代将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呈现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趋势[11]。《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12]。传统创新药物研发模式一直是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率的研发模式,不利于创新发展[13]。2010年全球10大研发国际领先医药企业共计投入研发资金602.4亿美元[14],而新药产出与研发投入不成正比,传统新药研究模式受到挑战。我国有13.7亿人口[15],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有226064人取得执业药师资格[16],几乎是6000多人才有1名执业药师。而早在1996年,美国药师与人口的比例为1∶1500,法国为1∶975,日本为1∶50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执业药师的普及情况还相差甚远,我国执业中药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17]。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促进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18]。中药具有西药无法替代的综合优势,在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老年病、调节亚健康状态、预防保健等方面深受群众欢迎。国家的迫切期望、庞大的人口基数、未富先老的现状、传统创新药物研发模式的困境、药师与人口比例的巨大缺口,急需中药学学科以及在中药学学科统领下的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发展。
1.2.2 中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耗药水平增长的巨大潜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用于保健、预防和治疗药品的消费将长期保持高增长的趋势,全球市场评析报告(BCG analysis)预测205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非处方药(OTC)市场,为具有OTC药品特点的中药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19]。肖瑜等基于2001-2010中药产业数据研究,认为未来5年,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20]。据统计,2011年中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约4000亿元,约占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中药工业、农业、商业、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的大中药健康产业已达万亿元规模[18]。2006年以来,我国中药产业工业生产规模一直保持20%左右的增长,6年复合增速达23.5%。特别是新医改3年来,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超过了同期制药全产业水平。2012年前3季度中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73.5亿元,同比增长17.95%。中药产业利润6年复合增速仍达23.1%,中药产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超过同期制药业总体水平。从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经济产业等方面来看,大中药健康产业未来市场规模将十分巨大。大中药产业具有优化工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就业岗位、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等效益,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18]。
国际全球中药市场份额一年约800亿美元,我国占10%。海外中药市场,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0.3%,日韩占70%以上,日本中成药出口也占据全球市场(除中国)的70%,海外中药市场规模大约为300亿美元,而中国生产的中药所占比例不超过5%[22]。目前国内中药产业的发展主要面临资源、环境和技术三大因素制约。随着药材需求不断增长,原来采集野生药材的生产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濒危药材、动物药材的短缺,更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因素,影响着中药产品的质量;药材种植技术、安全性分析及评价技术、多成分质量控制及生产技术亟待突破。同时,在中药研发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中药与中医研究脱节;品种临床定位不清,优势不明;复方中药研发模式滞后,关键技术有待提高;中药安全性相关研究及标准滞后;中药生产工艺优化及质控水平有待提高等。过去从不问津中药的跨国制药企业,开始大举进军中成药市场。这一方面说明跨国制药企业对中药开始重视,药物研发的思路向复方转变;另一方面也表示我国中药企业将会迎来强劲的竞争对手,为此必须想好对策[23]。
解决发展中所有问题最根本、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依然是人才因素,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药学学科和中药学类专业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应该进一步加强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为人民健康、社会进步发展贡献力量。
中药学类专业主要指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24]。中药学类专业要求培养从事中药种植、流通、检验、鉴定、制药及用药指导等方面的高级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国内各相关高校均在积极研究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如中国药科大学提出培养既熟悉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传统中药,创新能力强,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中药学高级专门人才[25]。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进行了多次研讨,形成了全国中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讨论稿),认为中药学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能从事中药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中药专门人才。
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承担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中药学学科、中药学类专业承担着中药产业创新发展、造福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应顺应社会对人才由单纯的应用实用型向创新创业型的转变,构建超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创业型人才和适应时代需求的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服务好国家战略和中医药产业链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高等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中药学学科建设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的核心指标之一,体现中药学类专业的办学实力,应该广泛调查研究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构建更加合理、符合长远发展目标的中药学学科建设方案,争取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实体产业、科研机构等单位机构的支持,重点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赢得当前中药学学科建设新一轮发展的优势,为中药学类专业建设提供强大的基础。
大中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等领域人才,仅仅依靠中药学一个学科已经很难支撑当前社会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中药农业为例,绝大多数农业院校中未设中药学专业,而医学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又侧重于中药的药用化学和药理作用,以至于长期以来,药用植物的育种和标准化的种植技术研究落后于中药业发展的需求。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实现中药的标准化生产,缺乏有竞争性的中药产品,直接导致中药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举步维艰[26]。中药工业、商业和知识产业等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应该研究并重点发展多院校、多单位的跨学科交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充分挖掘交叉学科给中药学学科发展和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红利”。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最基础、最关键的一个教育环节。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应该是本科阶段的教师和教学活动[27]。大学的办学者应当有意识地强化本科教育与学科建设的联系,充分认识和摆正本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中的位置,否则教育的优质资源不断地向科研和研究生培养领域集中,本科教育资源不断弱化,直到本科教育无法为社会和大学研究生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研究型大学后继乏人[28]。中药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中药学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应该充分重视中药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为中药产业链条和中药学研究生教育打牢本科人才基础。
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发展学术,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任务主要是指研究生培养,同时也为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条件与资源[29]。鉴于中药学学科培养的优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较少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制定更优的政策等措施,为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争取通过系列规划为中药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中药产业发展充实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力量。
医药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高付出、高回报的行业,中药学学科、中药学类专业同样不例外,随着生命科学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较以往更快更迅猛,应该加强中药学类专业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来提高中药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为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做好准备。
[1] 吴仪.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J].求是杂志,2007,11:3- 6.
[2] 王广平,孙东川.中药产业发展与中药技术科学的建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22-25.
[3] 任壮.王国强.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具备良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3-7-1 (1).
[4] 孙滔,李湘宁,蔡婷贻.争议中医药立法[J].财经,2012,(14):112-114.
[5] 谌立新.厉以宁: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有5个发展动力[J].功能材料信息,2010,7(1):26-27.
[6] 彭司勋.2012中国药学年鉴[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289.
[4] 王广平,孙东川.中药产业发展与中药技术科学的建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9:22-25.
[7] 徐松.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N].人民日报,2013- 8-20 (1).
[8] 杜艳艳.中医药代表未来医学的方向[J].中国科技信息,2004,24:190.
[9]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2009- 04- 06)[2014- 03-26].http://www.sda.gov.cn/WS01/CL0611/41193.html,.
[10]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 03-26].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11] 柳清瑞,金刚.人口红利转变、老龄化与提高退休年龄[J].人口与发展,2011,17(4):39- 46.
[12] 白剑峰.病人为何越治越多[N].人民日报,2013-1-18(5).
[13] 刘昌孝.创新生物医药研发的再思考[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4):469- 475.
[14] 蒋晓萌.国外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模式及分析比较[J].药物研究导刊,2012,23:36-38.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 04-28)[2014- 03-26].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1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2012年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合格情况[EB/OL].(2013- 06- 05)[2014- 03-26].http://www.cqlp.org/info/link.aspx?id=1378&page=1.
[17] 陈云华,王玥,杜守颖.改革药师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中药学人才[J].药学教育,2011,27(4):1-3.
[18] 张伯礼.主编新年寄语[J].中医杂志,2013,54(1):1-2.
[19] 严永清.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6.10.
[20] 肖瑜,刘永军.“十二五”期间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J].经济师,2013,4:64- 66.
[21] 陆铭.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2):214-216.
[22] 日本何以在全球中成药市场独大[N].中国中医药报,2013-10-11(7).
[23] 张伯礼.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10(5):8-9.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EB/OL].(2012)[2014- 03-2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210/143152.html
[25] 孔令义,梁敬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6- 8.
[26] 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10-11.
[27] 孙庆杰,熊 柳.科研促进教学机制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62,64.
[28]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68.
[29] 龙宗智.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