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1

2014-03-11 16:32:03卢雪梅金小宝朱家勇
药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

卢雪梅,金小宝,朱家勇

1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 (广州 510006);2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006)

重点实验室是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1],也是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2-3],对于科技资源配置优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4]。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研究室基础上建设的,于2009年12月获批立项。重点实验室以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结构与功能研究为重点,以“疾病”(主要基于高血脂、肿瘤、心血管和慢性感染等疾病)为导向,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4年多的建设与发展,该实验室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优势和特色,建成了高水准的实验基地和科研平台,获批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在内的各层次优秀人才,在国内同类实验室中居于领先地位。笔者结合自己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多年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从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建设科研队伍等方面,对如何创新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1 建立开放资源共享平台,提供高效的科研环境

随着我国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给高校带来教育资源不足的新问题,在靠增加自身资源难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资源共享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5]。在重点实验室的早期建设规划中,综合考虑校内外科研平台现状,在功能分区、大型仪器设备配置等方面统筹规划,并注意仪器设备档次及重复购置等问题,尽量保证建成后能较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及与校内其他实验室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从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建立综合配套措施。运行科学合理的平台共享运行机制,促进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专管共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仅可降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科教投入成本,而且从硬件上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6- 8]。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实行分级管理:专职人员管理、研究生参与管理,公用仪器等不同层次。对于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安排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长期做这方面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使仪器经常处于良好、可用状态,并以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为广大师生服务,保证大家能高水平高效率地开展实验工作[9]。对于一般仪器采取教师加研究生助管的管理模式,即对研究生进行操作培训,选取考核合格的学生与教师共同管理仪器设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10],还可以减轻教师时间的不足,保证共享仪器设备的使用时间,提高效率。对于常规公用仪器设备培训教师和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以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并且每台仪器建立标准操作规程(SOP)和安全档案,使用前进行预约,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使用后及时登记。建立常备物资库,常规试剂集中采购、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大批量的优惠,节省科研资金,又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11],是营造高效科研环境的必要条件,也从制度上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据《广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在建设和运行中制定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安全与环境保护条例》、《重点实验室危险品使用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人员进出管理制度》、《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条例》、《重点实验室兼职学术团队管理制度》、《客座科研人员申请进入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实习生)守则》、《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条例》、《重点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实验室成果激励办法》等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力求管理促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把握方向,对实验室的学科发展方向、科研管理、人才储备、重大课题和开放基金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方案和建议,带领中青年研究人员进入学科前沿。重点实验室主任负责全面工作,统一调度实验室人力、物力等优势,组织协调大型项目的申请和重大成果申报。在科研管理方面,以课题组为基本项目单位,各课题组围绕着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的三大研究方向:①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药用动物、植物和人源药用生物活性物质样品库;②建立基于重大疾病的药物筛选模型(分子、细胞、动物水平)和药物筛选平台;③候选生物活性药物的结构分析、药效与安全评价,形成有序、竞争、协作的关系。凡受实验室资助的项目及利用实验室平台进行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必须署实验室名称,以增加实验室的知名度。

3 建设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保障实验室高效运行

高水平科研队伍是实验室高效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12-13],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首先,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上千万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特别是从国外进口的贵重仪器设备能否正常运转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对操作者的专业水平有很高要求,操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和相关的科研素质才能够判断仪器是否运行正常,输出的数据是否正确。其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依托于高水平学者在科研方法和创新思路等方面的引导。再次,高效率的科研环境离不开优秀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这几年重点实验室通过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科研能力和业务能力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聘请高年资教授成立专家顾问组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并采取一种“灵活、开放、竞争、流动”的管理模式,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各自职责,并开展积极有效的综合绩效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术队伍和支撑队伍的协调发展,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高水平。在重点实验室日常管理活动中还时时体现创新精神,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和学生作专题报告,引导他们善于学习和运用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富有创新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实验室还非常重视对外流与合作,采用多种形式,跟踪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先后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术大师来校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为实验室教师和学生聆听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大师科研治学的体会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对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广东省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学校、学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科研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验室将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综合、开放、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管理模式,加强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实验室制度和科研队伍建设,营造高效率的科学实验工作环境,提高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效益,进一步促进高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

[1] 李永秀,胡凝,赵小艳.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10(4):81- 82.

[2] 刘建伟,刘方军.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0,27(8):185-187.

[3] 王青峰,王敏,袁文才,等.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226-227.

[4] 杜兴浩.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新突破[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21(1):16-18.

[5] 汪汉荣,赵邦枝,向世英.浅议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12(8):156.

[6] 李彦旭,吴福根,于兆勤.加强实验室管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353-355.

[7] 蒋耘晨,张继霞,彭绍春.建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提高投资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91-293.

[8] 傅劲,兰中文,徐文.提高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使用效益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71-273.

[9] 蒋景华.营造一个高效率的科学实验工作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 4.

[10] 尹招琴,朱维斌,李文军.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60-162.

[11] 程天行,兰云军,周建飞,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西部皮革,2012,34(22):29-31.

[12] 杨贞春,赵明,徐艳霞,等.重点实验室建设:内涵发展中的创新策略[J].药学教育,2011,27(3):24-27.

[13] 张义庭,李鑫.高校实验室软实力及其提升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53-156.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水利(2020年12期)2021-01-18 05:59:02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2期)2019-03-07 05:17:26
重点推荐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1期)2019-02-24 06:55:52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0期)2019-02-24 06:55:35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19期)2019-01-16 05:36:09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今日重庆(2017年2期)2017-03-04 01:59:12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3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