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五结合”化解产能过剩

2014-03-11 01:37:22◎苏
中国发展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企业

◎苏 波

加强“五结合”化解产能过剩

◎苏 波

产能过剩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是一种自然现象,可由市场自行调节,也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产能严重过剩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目前一些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2010年底一些行业产能利用率为钢铁72%,水泥73.7%,电解铝71.9%,平板玻璃73.1%,船舶75%。2013年有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还在下降,比如船舶行业利用率跌到65%;有些行业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比如说电解铝行业。这些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正常的工业发展水平。造成这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原因,除市场因素外还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诸多深层次原因。

首先,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过多,部分地方政府以追求经济和财税收入的高速增长为目标,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给,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扶持等资源配置方式招商引资,扭曲了市场信号,影响了企业正常的投资决策。

其次,由于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不合理,社会成本、环境成本未能全部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第三,对违规审批项目的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而且审批本身也存在着一些过度干预企业经营的问题。在竞争性行业,依靠行政性审批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

第四,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

第五,推动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滞后。对已有措施执行不到位,事中、事后的监管缺位,导致一些达不到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的企业,以不公平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加剧了产能过剩。当然,也有国际一体化的经济使中国在承接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过程中,前10年获得了20%以上的超高速发展,积累了过多产能。在500种工业产品当中,中国目前有220种产品产量在世界居第一位,其中一些重要的资源性行业占全球40%以上,在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如不及时调整,不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资源低效配置,行业亏损面扩大,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引发企业职工的失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等社会问题。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加强“五结合”

化解产能过剩是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也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需要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加强协作,共同努力。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标准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在控制产能总量,调整优化存量,规范市场秩序,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工作。

一是将化解产能过剩和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今后几年不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新增的产能项目,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运用发展的理念,构建淘汰与发展相结合的良性机制,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实施等量或者减量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减量置换,强化环保、节能、安全生产产业总目标,加强运用差别电价和惩罚式电价、水价等经济手段,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严格执法和市场竞争,淘汰一些落后产能。

二是将化解产能过剩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简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完善财税政策,丰富支持方式和融资渠道,调整解决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当中的问题,促进企业做优做强。

三是将化解产能过剩和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相结合。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工业研发利用,改善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消费环境;加强知识及产品规模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促进有效市场需求形成的优惠政策;加强分类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积极引导基地合理的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向生产要素优势集中的地区转移。

四是将化解产能过剩和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约束有形的手,放开无形的手,注重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更多地采用法律、法规和经济等市场化手段,运用环保、节能、质量、技术、安全标准等市场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行政性干预,落实企业投资的自主权,强化事中和事后的监管。

五是将化解产能过剩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内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蒙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非、中拉、中俄经济合作等各类经济合作平台,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产业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在海外靠近市场、靠近资源的地区投资建厂,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向外有序转移;积极推动优势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的竞争和合作。

产能过剩既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也形成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同时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深化投资合作的新空间。我们欢迎跨国公司参与我国产能过剩的治理,进一步放宽市场的投资准入,鼓励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深化合作,开展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升级;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协同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制定开放发展长远战略,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完善多边、双边投资合作促进机制,营造开放发展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本文是作者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所作的演讲,本刊根据录音整理。

·问答·

提问:我们都讲到产能过剩的结构性调整,我的问题是,当然有些新兴行业会来替代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效率比较低下的部门,除了刚才讲到的结构性重组之外,是否要讲到绿色的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构建,是否能够有助于这样的转型呢?

凯飒(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这还是一个关乎重组的问题。这样的一些社会资源必须要来进行有效配置,对一些失业工人或者技能不匹配的工人进行再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刚才讲到的可持续或者环境友好型的行业,比如说风能、太阳能,如果能够把结构做的比较合适的话,比如像德国的情况,那就会创造出更加具有可持续的工作,同时给社会带来一些价值。

提问:我是来自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李叶青,关于化解产能的问题,我看了苏部长提的五条意见,我们执行的都非常好,但是第一条我们觉得还是有问题,可以用等量或者减量置换的方式进行产能淘汰,这样又给下面新增产能有一个缺口。什么叫做等量或者减量?把过去竞争中已经逼停的落后生产线集中起来变成新的产能在增加,这不是减少是在增加。这个问题我想跟部里反映一下,政策上的缺口不能以规模来论,而应该以过去几年,两三年的产量论,如果淘汰这个产量可以,而不是以什么样的规模来淘汰,这已经存在了多年反复淘汰的问题。

苏波:您刚才说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有一些行业确实已经出现了绝对性过剩,就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完成,有些产能可能到我们最终完成工业化也难以消化,比如我们的发电设备,发电设备目前形成的产能大概年生产能力到1.6—1.8千万千瓦的装机,我们国家未来怎么发展也消化不了这些产能。第二,有些产能是成长性或者周期性的,可以随着经济发展在消化,比如说光伏发电产品,比如目前汽车的产能也有相应的过剩,但是市场还在发展,需求还在增长,但是水泥的等量置换是过渡性的措施,不是永久性的措施,因为中国的水泥生产量已经占全球的60%,所以总量上有过剩,但是像水泥这样的行业最终还要靠市场去调整,我想在整个化解产能过剩当中,政府的定位要尽量减少用行政性的手段去压减过剩产能,而不断地完善市场竞争的环境,使优胜劣汰的机制能够起作用,让市场根据企业的运行情况自动地调节过剩产能。当然,我们对产能调整总体的方案是转移一批、淘汰一批、升级一批、调整一批,我想水泥行业主要靠市场调节。

提问:我是伦敦政经学院的,我想请各位专家评论一下是否有这样的一种紧迫感,讲到城市的基础设施,我们现在看起来城镇化率会在15年从50%左右上升到70%,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来建很多的城镇基础设施,但是城市的能效、城镇的拥堵、污染,还有它的宜居性问题,我们可以预想,这些城市应该有更多的公共交通,更少的私家车,而更多的信息化的依托,刚才讲到15年到70%左右的城镇化率,它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的城镇化进程,这样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能够来维持很长的时间,比如说伦敦,我自己家乡的路,实际上很早很早就建了,像伦敦地铁也很早就建了,现在还在用。像这样的决策,因为考虑到城市要有宜居性、减排等各种各样的要求,在今天的讨论里我们还没有感觉到有好的基础设施,它的融资、它的设计要做好的紧迫性。

鲍达民(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全球总裁):我同意要有这样的紧迫性。在伦敦生活可以感觉到罗马人的道路现在还可以用。第一点你刚才讲到的概念,我们听到人家说中国的增长率会下降,那主要是基础设施,主要是钢铁、水泥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有产能过剩,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会忘记有调整的坡度,但是如果看水资源能源的效率,还有拥堵这样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我们要找到一个解决的模式,因为我们发展是如此之快,所以实际上这是一个应对问题很好时机,而且标准的制定,在我们设计这样一些基础设施的时候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马力强(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我这个问题还是接着刚才产能过剩问苏波部长的。我们产能过剩刚才讲了绝对过剩,比如说水泥,我们可能过去或者主要靠政府行政手段,现在说主要靠市场的手段也是对的,但是可能不能一下子就走到这样,因为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东西,比如说土地、项目、环境等等,和地方政府关系很大,如果水泥问题没有政府的作用,要靠地方完全靠竞争,可能会有一些小企业,他有资源、成本低,一直能够战胜现有的企业,所以我觉得有些东西是不是还是要考虑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不能完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苏波:我赞成马部长的意见,化解产能过剩最终要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是在目前整个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可能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包括一些行政手段去化解这些产能过剩。当然,对产能过剩我们化解的渠道有几个方 面,不是一味的去关闸,因为已经形成的产能也是财富,不能简单的都关掉,所以首先我非常赞成刚才几位专家所讲的,就是要转型升级一批,向高端产业发展,然后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使它有效的产能能够成长成继续为国家付出的财富。另外就是转移一批,重组一批,最后才是淘汰一批,淘汰那些确实不符合环保、不符合安全,能耗比较高的一些行业,技术也比较落后的,这是几个方面要同时推进。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4期)2022-06-05 07:53: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企业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2: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1年4期)2021-07-20 08:10:14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