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青
2005年,大学刚刚毕业的张一鸣选择创业,成为Web2.0时代最早一批创业者中的一员。
过去八年,张一鸣先后参与创办酷讯、饭否、九九房,虽然屡战屡败,但他说全然不以为意,始终按着自己的套路出牌。直到这一次,“今日头条”让张一鸣彻底成功了。
不是谁的敌人
今日头条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作为一款新闻资讯应用,今日头条至今已经连续八个月占据App Store新闻类榜首,累计用户超过6000万。即便没有用过“今日头条”的应用,也不难看到社交平台上高频出现的分享——每天50万条。
之所以说它是个奇迹,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门户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新闻App,感觉却总像鸡肋。而今日头条却似乎所向披靡,秒杀其他新闻资讯应用,获得了用户的肯定。
今日头条区别于传统的新闻资讯类应用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精准推荐,二是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今日头条有一个巨大的编辑团队来制作筛选内容,基于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通过算法提供给用户自己最感兴趣的消息,再通过用户的社交网络来促进内容的提升,以此循环,构建用户的良性咨询生态圈。
张一鸣从构思今日头条那天起就想明白了坚决不请编辑团队,“一张再好的报纸也只有一个封面,一个再牛的主编也只能做出一种风格。”
今日头条只需要用户以社交平台账户登陆,后台就能利用社交网络中的数据快速分析出其兴趣所在,然后推送符合兴趣的新闻内容。也就是说,每个人看到的今日头条都会是符合自己兴趣的不一样的新闻。“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用户至上的最好体现,也是互联网企业成功的法门。”张一鸣脸上的神情颇有些自豪。
事实证明,“门外汉”张一鸣当初的判断没有错。不少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一直在新媒体应用上玩命儿的砸人、砸钱却一直反响平平,让这些竞争对手汗颜的是,半路杀出的今日头条轻易地就抢走了读者,而且显得不费吹灰之力。
“会不会怕树敌太多?”“我们不是谁的敌人啊,所有做内容的都是我们的朋友。”张一鸣笑道。虽然表面上今日头条是在疯狂的抢夺读者,但是,私底下张一鸣和媒体大佬见面却都是在谈合作。
“我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和其他媒体的主编们见面寻求合作。”张一鸣的语气透着谦和,“其实我们是无法离开其他媒体生存的,因为我们不做内容创造,只做内容分发。”张一鸣介绍着他们和“敌人”的合作方式:今日头条引入各大媒体机构的内容,然后允许其在页面中一定的位置放置广告。
“这应该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对于传统媒体的寒冬期,张一鸣有自己的理解:“应该这么说,未来活下来的不是某种介质,而是内容。”
因此,有媒体人对他说,“你比我们自己都想得通透。”“想不通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张一鸣笑言,“我是个保守的家伙。”
“保守”的冒险者
这个一直说自己“保守”的张一鸣,创业史却是极富冒险主义精神的。
2005年,从南开大学微电子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张一鸣,面前有很多诱人的offer,“但是都太没有挑战性,不来劲”。那一年,Web2.0时代到来,很多互联网人离开公司开始创业,张一鸣看在眼里,拿定主意,“这才是来劲的事儿”。
毕业后,他放弃了所有offer和师兄一起创业,开发了一款面向企业的协同办公系统。但由于没有认清市场需求,不久,张一鸣的第一次创业便以失败告终。
张一鸣却因此加入了2005年互联网创业的大军,那一批人以酷讯的陈华为代表,普遍爱冒险却屡遭失败,被行业戏称为屡败屡战的“Loser”。
2008年,张一鸣进入微软,可是他发现大公司里思考行业的人太少,身边同事都在讨论年终去哪里旅游这样的话题,张一鸣感到巨大的不适感。
得知福建龙岩同乡王兴要创办饭否,张一鸣来了兴致。2008年底,张一鸣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饭否,“一切感觉都是对的”,但饭否最终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关闭。
每每提到饭否,张一鸣总是不愿多谈,他总以一句“时间不对”而带过。而这一次,他却说,饭否的经历让他学会了谨慎。现在,今日头条团队虽然没有内容编辑,却有一个完备的内容审核团队。
饭否关闭后,有人主动投资,请张一鸣创立房产搜索应用“九九房”,对数据分析和内容分发已经得心应手的张一鸣很快便把业务带上轨道。就在公司蒸蒸日上之时,他却又感到过于浓厚的商业运作自己无法胜任,再次选择离开。
对于他们这一批创业者“屡战屡败”的说法,张一鸣颇不以为然。他有着自己选择创业的两个原则:第一,不看现在有多热,看未来能走多远;第二,不看公司规模,看合作的团队。
“我不是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都做过的创业者,从开始创业我就明确要一直做内容分发,因为我认为它的空间是最大的。”技术控气息一下子笼罩了这个年轻的创业者,他不厌其烦地解释着自己为何要把“内容分发”一路做到底:“存储的增长空间也就三五倍,传输不过十倍二十倍,但分发却是从一到巨大的翻倍。”
“这就是我的保守,无论做什么,我都会想得非常清楚,至少有八成把握,我才会动手。”张一鸣说着,他足足花了三年时间,研究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一百多款新闻类客户端。直到2012年3月,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一干人马才正式开动。
即便是万事俱备,张一鸣还是在今日头条上线前推出了同一后台的产品内涵段子作为测试,以确认万无一失。
2012年8月份,张一鸣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宝贝”。“都说互联网是试错的行业,但我从来不试错。”张一鸣笃定地说,“如果说之前的经历都是铺垫也不为过。”
活得来劲儿
和张一鸣聊得越多,越容易发现他是个闷声办大事儿的人。
字节跳动成立第一年,张一鸣完全“雪藏”了自己。“今日头条还没站稳脚,我们都不希望树大招风,没人知道我们才是最安全的。”
2013年,字节跳动获得一亿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张一鸣选择秘而不发,投资者是全球著名投资人。
即便是现在,不到万不得已,张一鸣也不去参加应酬,他说自己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和三两个“技术控”约在一个角落天马行空,“我从来没想过做明星CEO。”张一鸣说。
他心里很清楚,做明星CEO的好处,无外乎三点:最重要是寻求合作,其次是有助于招聘,最后是可能带来一些外行人的融资。“但我们现在做自己的事情很好,那三点好处对我们都没有吸引力了。”
确实,这三点,闷声办大事的张一鸣都做到了。
谈合作现在基本上是别人主动找上他们,很多媒体还请他们帮忙开发新媒体应用;招聘本就是张一鸣最为乐此不疲的事儿,张一鸣团队的人大部分都是他天马行空谈进来的;融资的事儿就更不在话下,据说2013年互联网行业的那拨风投,字节跳动是融资最多的。
张一鸣形容自己是一个喜欢思考多过判断的人,“我可能倾向于事情少一些,但是把事情做得好一些。”
“我有企图心,我不怕承认,而且也不觉得有企图心是件坏事儿。”张一鸣试图以此来解释自己做的一些决定,但语气里还是夹杂了一些试探。
“当然,成大事的人都是有野心的。你的野心是什么?”
“是活得来劲儿,”张一鸣第七次强调“来劲儿”,“那反正不是所谓的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