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2014-03-10 07:51:18袁燕荣
考试周刊 2014年103期
关键词:撒网故乡课文

袁燕荣

语文课堂教学控制得法,做到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有疏有密,疏密得当;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新颖多变,起伏和谐……犹如激流洪水间以细流小溪,乃至静水浅池;犹如一节乐曲中有“快板”,也有“散板”或“缓板”;犹如崇山峻岭的高低起伏、气象万千。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就要恰到好处地控制课堂教学节奏,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放与收,在这里主要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授课方法而言的。所谓放,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有关的知识内容;所谓收,指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归纳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完整化。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教师主导方面表现为引导得法,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亦即放与收高度和谐统一;在学生主体作用上,则表现为目标明确、思维活跃,新旧知识与经验融会贯通,从而学有所得。

放就是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内驱力,增强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分析理解与掌握知识的途径上,深深地走出自己的心理轨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语文课由于本身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点——写作与阅读过程中主观因素强烈——放就显得更必要一些。

但是,强调放,绝不是抹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则显得更突出一些,任务更艰巨一些。

一、教师如何做到放得自如

(一)放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说,放正与撒网相同。撒网的目的是捕鱼,离开了捕鱼这个目的,撒网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一篇未经讲读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曾到达的境界,这个境界同学生经验与知识的原有水平是有一定距离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让学生走完这段距离,到达这个境界。这中间走的过程自然是由学生发掘潜能,迈动自己的脚步,走出自己的脚印。但是,朝哪个方向走,走到什么地方去,应由教师指引点拨。也就是说,在学生分析与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和思维导向。否则,学生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与要达到的境界背道而驰。

(二)放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个“数”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吃透教材,二是吃透学生。所谓吃透教材就是充分且深刻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把握课文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各个段落层次的突破点。教师只有对教材掌握到这个“数”上,引导才能准确得体,问题的设计才可能恰如其分地揭示课文的知识内容。否则,引导就可能走向歧途,问题设计就可能不着边际。如有的教师讲《故乡》中的环境描写时,认为故乡的景象在“我”的感觉中是大大地变化了,其情形是由美丽变得萧条了,并且让学生把课文中刻画少年闰土时的那段环境描写(瓜田月下)与开头那段环境描写进行比较,让学生具体地感受故乡景象的变化。这个理解其实是错误的。首先,在“我”的感受中,二十年前的故乡未必是真美的,所谓那种模糊的“美丽”的记忆不过是儿时的一种天真幼稚的感受而已。其实,从辛亥革命往前推二十年,中国农村的景象绝不会是美丽的,腐败没落的清政府早使它统治下的土地变得萧条荒凉了,而且作者在《故乡》中的环境描写恰恰是表现农村景象本质上的不变,从而艺术性地形象性地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说明这场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生气,故乡的景象反而年复一年地凋敝下去。正是这样的背景使闰土日复一日地走向贫穷和衰落。而那段瓜田月下的风景描写则纯粹为了衬托少年闰土活泼、神奇的形象。开头那一段环境描写是一个成年知识分子对当时现实环境整体的、冷静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虽然两者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提供背景的,但前者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形成人物不幸命运的基因,后者的意义却是在一种暂时的联系上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由此可见,准确无误地把握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设计与步骤便无从谈起。

所谓吃透学生,就是充分细致地把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的原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水平与特点。其实,用“跳起来摘桃子”比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情形是十分确切的。这里揭示出两个问题:一是规定的目标须是鲜美可口的桃子,如果挂在树上的是一些青皮未褪、生涩不可口的果实,他们就不可能跳起来。这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规定的知识太肤浅、幼稚了,质量低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他们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桃子的位置需在学生跳起来能够得着的范围内,不然他们也不跳。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规定的知识与学生理解能力的距离问题。如果知识远远超出他们的理解水平,他们就不会启动思维,不会主动探索和求取。总之,质量过低,学生就会感到无聊而疲惫;质量过高,他们又会感到困惑;只有目标的设计恰如其分,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放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每一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都应该是一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链。放要放得科学、放得系统,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道路上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直到到达理想境界为止。

以上所述说明了放的过程中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目标的制定和顺序的安排是以“心中有数”为依据的,离开了“数”,目标和顺序就是盲目的、随意的、混乱而不科学的。然而,教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的把握情况必须只能通过教学过程中具体目标的制定和具体顺序的安排来表现,没有目标和顺序,“数”就无从体现。因此,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放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然而,有放必有收,正如捕鱼,撒网必须收网,才能捕得到鱼。放是前提,收是目的。放即寓着收,放得准确,是为了收得充分;放得系统,是为了收得有效。但是,放毕竟代替不了收。

二、教师如何做到合地理收

(一)收要做到鱼满而网合、水到而渠成

这一点主要说收的时间要及时。鱼群未至而收网,是为时过早,网中无鱼;水到而渠不成,是为时过晚,水就会四下漫延。实际上,在教师把预定的知识指标放下去后,其观察和检查应贯穿学生对有关问题思考分析的全过程中,时时留神他们的反馈情况,把握他们认识和理解的进程。到了学生将知识领会得差不多的时候,便及时进行综合、归纳。综合与归纳对于那些反应敏捷、理解速度快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及时地肯定、安慰和进一步充实;对于那些反应较为迟钝、理解速度慢的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及时地拨迷、修正和补足。因此,收得及时十分重要。

(二)收要做到准确无误、简洁利落

准确无误是就知识而言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归纳综合恰如其分地揭示知识要点,要高屋建瓴、高度集中地揭示课文有关内容。

简洁利落是说知识要具体明确、严谨清晰。在放的过程中,要让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在学生认识中理性化,变成一种说得出、用得上的东西。收的过程有忌:一忌拖泥带水;二忌支离破碎;三忌模糊不清。归纳半天,不入正题,学生茫然不知所云;模棱两可,略无原则,左也可以,右也可能,学生就困惑,同样不知所云。犯这三忌,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实际上是一门艺术,它是由知识与方法综合而成的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要精深,教学方法要合理,才能放得从容、收得潇洒,从而调控好教学节奏,艺术地控制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精神振奋的良好状态。这样,通过课堂调控艺术的优化,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撒网故乡课文
故乡的牵挂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走在故乡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深为基础 漫天撒网 石鲁同志创作一瞥
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 08:46:56
人生需要勤撒网
撒网的父亲
草堂(2019年4期)2019-11-13 18:04:12
月之故乡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乡》同步练习
人生需要勤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