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玛洛桑 次仁央宗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论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音乐创作及其特点
米玛洛桑 次仁央宗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在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很多新歌、新的音乐形式。虽然这些作品在数量上、结构上、风格上、体裁上比后期出现的作品显少、显小、显得单一,但这一时期的音乐则是西藏当代音乐的源头,为西藏当代音乐的产生播下了种子。文章对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音乐发展脉络及主要作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基本特点。
西藏;和平解放时期;音乐作品;创作特点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做出了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独立支队和云南、新疆部队奉命从1950年开始相继向西藏进军,完成统一祖国大业。1950 年8月1日,从西南进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动员由河南流落到陕西,后又流落到成都的灾童豫剧学校绝大多数演职人员参军,组成军政治部文工团梆子队,随筑路大军逐站演出、进藏[1]。同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当时,进藏部队担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这一双重使命,随军的音乐工作者写下了反映这一特殊历史的歌曲,如:《歌唱二郎山》、《英雄战胜大渡河》、《藏胞歌唱解放军》等。195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西藏工作委员会文工队秦腔分队,随18军独立支队从兰州和西安分两批出发进藏[2]。1951年5月23日,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当这一消息传到雪域高原,万民欢唱,群情激动,由著名爱国诗人擦珠·阿旺洛桑活佛填词、改编创作了《西藏人民齐欢唱》这首反映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歌曲(曲调属于藏族民歌,见歌曲1)。歌曲表达了西藏上层拥护《协议》的深切愿望,此歌成为西藏人民欢庆和平解放光荣历史的记录。
1951年10月26日,18军主力抵达拉萨,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仪式队伍以红旗为先导,接着是军乐队、彩旗队、腰鼓队、军号队,然后是部队,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震撼拉萨古城。[3]
歌曲1《西藏人民齐欢唱》
根据《十七条协议》“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方法解决之”精神内容,当时,进藏解放军和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统一战线政策,以及用实际行动去说服、做影响工作。对此,他们恪守协议,不但没提改革,连阶级教育也没有进行,涉及改革的电影包括《白毛女》等都禁止放映,而主要是集中力量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的宣传及贯彻工作。同时在搞筑路、建桥、修机场、办学校、培养民族干部、免费治病、放农贷、救灾和社会救济等西藏上层同意、人民拥护的影响群众工作。进藏部队所属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们,密切配合战斗行动和西藏工委的工作,以歌曲、舞蹈、诗歌、快板、顺口溜、张贴画、漫画等通俗艺术形式影响藏族群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4]
(一)组建文工团(队)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相继组建了西藏工委文工团,西藏军区文工团,日喀则文工队和江孜、昌都、丁青办事处、塔工分工委等文工队及西藏豫剧团、秦剧团等文艺表演团体。这些地方文工团(队)的演员,创作人员大多数为随军的部队文艺骨干,一部分为从当地吸收的民间艺人和酷爱本民族传统艺术的僧俗官员,以及藏族青少年学员。当时,文工团(队)的规模很小,一般由几十人组成,很多文工团(队)尚处于业余性质。1952年2月18日,西藏军区成立,18军文工团也随之更名为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1953年1月,拉萨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简称青联会)成立。拉萨和各地的很多进步青年和进步上层爱国青年踊跃加入该组织,如今已成为西藏当代音乐界元老的才旦卓玛、边多、雪康·索朗达杰等,均为拉萨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的成员。不久,在“青联会”组织中还组成了一支业余演出队,其成员为在校的学生、青年联谊会的部分成员,以及拉萨能歌善舞的各族青年及部分民间艺人。当时,才旦卓玛老师尚年幼,她从日喀则文工队赶来参加联谊会,并在联谊会的庆典会上演唱了一首具有山歌风味的歌曲。其歌词是:
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
羌塘草原上驶来汽车,
汉地砖茶垒得比山还高,
人民生活得改善。
反映了西藏和平解放后,进藏部队艰苦修路,将内地的物产逐步运到雪域高原来,使西藏人民得到实惠的具体例子。歌曲展现了广大牧民拥护《协议》,拥护共产党领导、赞美新生活的心情。由于才旦卓玛的歌声极其清脆,演唱格外出众,从此她就有了小名气。
(二)组建演出团赴内地交流
1954年3月,根据西藏工委指示,在原工委文工团的基础上组成了一支演出团,赴内地演出。该团当时起名为“西藏歌舞团”,由进步上层爱国青年雪康·索朗达杰任团长,著名藏学家洛桑多吉任艺术指导,很多演员是从拉萨青年联谊会的业余宣传队和社会上擅长表演民族民间歌舞、传统藏戏艺术的青少年和民间艺人中挑选出来的。演出团组建以后,立即进行排练。经过全团人员的共同努力,很快创作和排练出一台具有藏族民间歌舞特色、表现藏族人民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歌颂和平解放西藏等主题的歌舞晚会节目,如《羊卓嘎姆林》、《蔚蓝色的天空》、《西藏,我们的家乡》和《格巴桑布》等。8月,该演出团随西藏参观团从拉萨出发东行,经昌都、甘孜抵成都,沿途慰问了筑路部队和民工,又从成都出发经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杭州、沈阳、延边至西安、兰州、西宁、天津等地参观访问演出。国庆节前,全团赶到了首都北京,在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首长汇报演出。这台载歌载舞、颇具民族特色、反映藏族人民新的精神风貌的歌舞晚会,深受祖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5]之后,根据国家民委的安排,这批藏族青少年文艺工作者大部分留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学习文化知识,接受专业训练。
(三)1950-1954年期间创作的代表作
基于音乐作品在创作时间、表现内容、艺术风格上的不同特点,笔者认为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音乐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即1950-1954年期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表现出藏族人民拥护《十七条协议》、藏汉民族团结、人民解放军不分昼夜筑路的情景;1955-1959年期间为第二阶段,其间的作品均表现出西藏人民在《十七条协议》的光芒照耀下得到实惠的情景,反映出西藏人民当家作主后的精神面貌。现就1950-1954年期间的部分代表作作如下解析。
1.反映筑路情景的歌曲
根据进藏部队担负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这一双重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筑路部队从1950年4月开始兴建川藏公路,经4年多的艰苦修建,终于在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正式通车。此间产生了很多体现解放军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体现军民筑路运输情景、歌颂藏族人民新生活的歌曲,而且其中的很多歌曲已成为经典。
歌曲《歌唱二郎山》:该曲创作于1951年,洛水词,时乐蒙曲,歌曲作者为重庆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音乐工作者。歌曲曲调属于六句式乐段结构,宫调式,四二拍。歌词描绘二郎山的高大、险峻与人民解放军不分昼夜筑路的情景:“二呀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那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二呀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这首歌曲曾在进藏部队和西藏人民中普遍传唱,对18军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鼓舞了进藏部队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斗志。歌曲曾获全军首届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
歌曲《打通雀儿山》:该曲创作于1952年,词作者为高平,曲为陕北民歌。歌曲作者为重庆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音乐工作者。它是《歌唱二郎山》的姊妹篇,曾获西南军区1953年文艺检阅大会创作一等奖。
但是,这一时期由于很多音乐工作者还没有真正接触到藏族民间音乐,或者说很多音乐创作人员还在进军西藏的途中,所以在其作品中比较缺乏藏族音乐元素,造成民族风格不浓、不强等现象。
2.反映运输情景的歌曲
歌曲《英雄战胜大渡河》:该曲创作于1951年,魏风词,罗宗贤、时乐蒙曲。歌曲作者为重庆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音乐工作者。歌曲曲调借鉴川江号子并以合唱形式表现,歌词运用“嘿哟,嘿,嘿走走”等陈词,整首歌曲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进军征途中,解放军为将支援物资尽快运往拉萨,顶风寒、战恶浪,排除重重艰险,战胜天险大渡河的英雄形象,是时代的纪录。歌曲创作出来后,内地各文艺团体争相排练演出,是一首经久不衰的名作,曾获全军第一届文艺会演一等奖。
3.歌颂藏汉民族团结的歌曲
歌曲《藏胞歌唱解放军》:该曲创作于1950年,洛水词,高如星、孟贵彬曲。作者随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一起,深入藏族地区生活,成功地运用藏族民歌音乐语言,确切地表达了藏族人民的心声,热情地歌颂了藏汉民族之间、军民之间诚挚的情谊,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它是首次使用藏族音乐语言创作的歌曲之一,对此后藏族新歌曲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歌曲《我们的解放军》:该曲创作于1952年,王蓉翰词、涂青华曲,首唱者王蓉翰等。对这首歌曲的编创过程,王蓉翰回忆说:“我和涂青华都是1951年第一批进军西藏的解放军文艺战士,当时行军刚刚结束,我们驻扎在波密,我是波密军分区文工队的独唱演员,我很想唱一些反映火热生活、又具藏族风格的歌曲,我找到了文工团作曲、编辑涂青华同志,他以前在作曲专业学习过;他听后,很乐意,让我先写歌词。”“我冒着胆子,凭着我从小酷爱文学和音乐的那点感觉,写出了现在唱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后来在城区的演出和实践中,我感到这个歌词有些空档,才加进了第二段歌词。当我很惭愧地把歌词交给涂青华的时候,心里很不安,想着我写得不好,他不愿意谱吧?意外的是,他看了以后就鼓励我说,挺好、有激情!并且热情地连夜把曲谱好了。”这首歌曲采用女声小合唱形式,属于二声部合唱歌曲。歌曲继承和发展了藏族民歌的音调,运用了民族调式和声的手法,加上热烈而又欢快的情绪,疏密均匀的节奏,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反映了西藏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切爱戴之情和军民鱼水不能分的亲密关系。歌曲结构为加前奏和尾奏的六句式一段体,第五乐句是全曲的高潮,通过音区的提高和节奏的扩大来表现。这首歌曲一直是西藏歌舞团的保留曲目之一,自民主改革后广泛流传于区内外,深受群众喜爱。
歌曲《叫我们怎么不歌唱》:该曲创作于1953年,杨星火词,罗念一曲。歌词标题是情不自禁、可歌可叹的反问句。只有对西藏有着深情厚意的心灵,才能体会这个反问句的含义和份量!遥想当年,在共和国诞生之初,川藏筑路部队中,一群英雄儿女,以建设祖国边疆的青春热情,以对西藏大好河山的新奇感奋,以对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的无限热爱和深情,凝聚、升华,终于迸发出了这句幸福的感叹:“叫我们怎么不歌唱!”
作曲家罗念一回忆当时的创作情景时说:“当时我住在昌都白格村一个叫德青的阿妈家里。德青阿妈有一个儿子叫贡秋次仁,比我大两岁,那时我就天天和贡秋次仁哥哥在一起:上山打柴、放牛羊,下地放水、锄草,晚上一起跳锅庄……后来阿妈给我起了个藏族名字,叫贡嘎巴登。我们弟兄俩感情越来越好,除了日常那些事情外,有时还打了柴火到昌都城里去卖,卖的钱就买了砖茶,回来交给阿妈。有一天,我正趴在小桌上写歌,思想很集中,写的非常认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小桌上摆上了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当时我一下子站了起来,心想:这是谁放的呢?向楼边一看,那不正是阿妈从独木楼梯上走下去的身影吗!哦,我知道了,这是阿妈给我倒的酥油茶,她怕惊扰了正在写歌的我,所以就悄悄地倒了茶,又悄悄地走了……那时我不由得非常感动,藏族人民真好!确实把解放军、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儿子一样,解放军真的就是藏族人民的子弟兵啊!激动之下,我一口气就把这首歌谱写完了。旋律富有酥油糌粑味,是我学习西藏民歌后,融会贯通的成果。”《叫我们怎么不歌唱》参加了当年西南军区第一届文艺检阅,获得了一等奖。得奖后很快传遍了雪域高原、大江南北,而且至今久唱不衰。此歌作为时代的记录,反映了50年代初期藏汉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祖国新西藏的真实面貌。
歌曲《阿妈,你不要远送》:该曲创作于1954年,高平词,罗念一曲。它是一首反映当年筑路人民子弟兵和藏族阿妈间深厚情谊的歌曲,是火热斗争中一幅耐人寻味的音画,是那艰苦岁月里军民共同筑路生活的写照。此歌当时在筑路军民中广泛传唱,是西藏50年代优秀歌曲作品之一。
(四)1955-1959年期间创作的代表作
这一时期,因为音乐创作人员有幸能接触到藏族民间音乐,尤其能接触到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的民间音乐,因此其作品中出现了很多藏族音乐元素,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广泛被藏族群众接受并喜爱。下面就对这一时期的部分代表作作如下解析:
1.赞美新生活的歌曲
歌曲《我的山歌长翅膀》:该曲创作于1957年,徐官珠词,周明德曲。它是一首藏族音乐风格浓郁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歌曲。歌中唱道:“我的山歌长翅膀,飞舞在高原上,飞舞在辽阔的蓝天;不是我的歌喉赛过金号角,是因为党把春天带到了高原上,是因为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歌曲采用藏族山歌风格,并运用了藏族很多典型的“枕固”技巧,是一首借用藏族音乐语言写成的较为成功的歌曲,它对此后藏族风格歌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曲《拉萨之春》:该曲创作于1957年,苏策词,罗念一曲。歌曲表现了西藏和平解放后出现的生机勃勃的大好形势,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春意昂然的拉萨古城的生动形象。歌曲旋律以“堆谐”音乐为素材,进行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此歌在50年代后期流行全国。
2.反映西藏人民翻身得解放心情的歌曲
歌曲《毛主席的光辉》:该曲创作于1959年,王蓉翰编词、涂青华编曲。词曲作者是1951年第一批进藏的战士,在完成进军西藏、建设西藏的神圣事业中,他们亲身体验到共产党、毛主席对祖国边疆西藏所制定的决策,对于这块贫穷落后的土地和广大农奴的解放给予了多么宽广和深刻的关怀,这首歌曲是作者用满腔的热血和热爱精心雕琢而成的。曲调采用西藏民歌旋律,属于起承转合式乐段结构,羽调式;歌词真诚朴实,发自内心,道出了西藏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心情:“雪山放出了灿烂光芒,西藏人民赞美幸福的新生活,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歌曲起初由词作者王蓉翰演唱,1964年新中国成立15年之际,由才旦卓玛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独唱,从此这首歌曲广传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遍西藏,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久唱不衰。才旦卓玛的名声也随之传遍全国。
歌舞《丰收之夜》:该作品创作于1959年,曲荫生编导,周明德作曲,强登领舞。它是专门为西藏歌舞团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而创作的,是西藏歌舞团成立后的第一个作品,作品反映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后的精神面貌。经国庆十周年之际在京演出,歌舞《丰收之夜》一炮走红,并被拍成电影,当时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国庆宴会,歌唱家才旦卓玛和舞蹈家强登应邀出席。《丰收之夜》的音乐采用后藏“堆谐”和山南“果谐”的基本音调发展而成,既保留了堆谐的基本特色,在创作手法上又有了创新。
(五)史无前例的文艺大交流
1956年4月25日至5月1日,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党中央和国务院派以陈毅副总理为首的中央代表团并率文艺工作队到拉萨祝贺。这是西藏各族各界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中央代表团文艺工作队带着祖国各民族的优秀文艺节目,与西藏工委文工团、西藏军区文工团及西藏各地文工队和藏戏队一道欢聚拉萨,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展示了各兄弟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和睦相处与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1956年5月2日《西藏日报》报道了此情此景:“这样多文艺工作者相聚一堂,是西藏历史上从前未有过的事。”其时,西藏地方政府“嘎尔巴”队破例公演了《刀舞》等传统节目(这些节目平日只许在宫廷内表演,禁止在民间大众场合表演),以示对中央代表团的崇高敬意,同时还大胆吸收民间囊玛、堆谐等歌舞并为中央代表团举办了专场演出。6月,自治区筹委会文教处建立,它的建立对西藏当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组织保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时,通过筹委会文教处首先向内地艺术院校选送了一批藏族学员。[6]9月10日,在西安培训组建的西藏秦剧团经青藏公路返藏,在新落成的拉萨大礼堂公演秦腔,轰动古城。[7]10月,由自治区筹委会文教处主持,在拉萨举行了首届专业文艺会演,工委、日喀则、江孜、昌都、塔工等地文工队和觉木隆藏戏队参加,通过会演,检阅了西藏文艺队伍,交流了经验。
1957年初,国家文化部在北京举行了“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会演”。当时,刚成立不久的自治区筹委会文教处派去近百人组成的“西藏文艺代表团”参加,受到首都人民的欢迎,得到中央首长的赞扬。[8]此间,觉木隆藏戏队演出了传统藏戏《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的片断,藏戏艺人第一次抵达首都北京,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9]3月,觉木隆藏戏队演员次仁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他表演的《西藏热巴舞》获联欢节银质奖。[10]同年,拉萨市青妇联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员十多人,利用二胡、笛子、扬琴等乐器,在简陋的条件下,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自编、自导、自演各种文艺节目(该队于1958年改名为青妇联业余歌舞队)。每当藏历新年、春节或世俗传统节日,各地文工团(队)向地方、部队和僧俗群众献艺,为边防哨卡演出,大力宣传《十七条协议》鼓舞下涌现出的新人新事、兄弟般的民族团结、鱼水般的军民关系和藏族人民热爱祖国的动人事例。
1958年7月,以原有的工委文工团和昌都、日喀则、江孜、塔工、丁青等文工队以及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培养的首批藏族文艺工作者为基础,加上从各地挑选出来的优秀民间歌舞艺人,在西安小雁塔集中,7月20日正式组建成立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过后,该团留在陕西咸阳西藏公学,准备国庆十周年文艺会演节目。西藏歌舞团的成立,为西藏当代歌舞艺术的向前发展从组织上、人才上奠定了基础,对全区各地市文艺队伍的建设和促进专业、业余歌舞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艰难岁月里,随军的音乐工作者身居第一线,了解动人的英雄事迹,体察军民的真挚感情,虚心地从藏族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针对进藏部队肩负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这一双重使命特点,针对“十七条协议”的顺利签订和1956年自治区筹委会的正式成立等重要历史大事,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文艺这种易于接受的形式,把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统战政策以及祖国的形势、内地的进步、民族团结等,渐渐传到了西藏的各个阶层,启发、引导和团结教育了各阶层人士。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声乐作品多、器乐作品少
声乐、器乐各属于音乐表现上的不同体裁、不同形式,声乐是通过人声演唱来表现的,而器乐是通过乐器演奏来表现的。从1951-1959年期间创作的音乐作品来看,表现出声乐作品多、器乐作品少这一特点。如声乐作品有《藏胞歌唱解放军》、《西藏人民齐欢唱》、《打通雀儿山》、《筑路歌》、《我们的解放军》、《叫我们怎么不歌唱》、《西藏,我们的家乡》、《边疆战士筑路忙》、《阿妈,你不要远送》、《我们的解放军》、《我的山歌长翅膀》、《拉萨之春》、《毛主席的光辉》等等。而新创作的器乐作品较少,仅有的也多半属于歌舞曲形式,如歌舞《丰收之夜》、军乐队演奏的《藏族民歌改编曲》等。
(二)汉族作者创作的作品多,藏族作者创作的作品少
因为当时在音乐创作者队伍中还没有藏族音乐工作者,或者说藏族音乐创作队伍还没有完全形成,虽然在拉萨民间“囊玛基度”组织中,部分民间艺人常进行“堆谐”、“囊玛”歌舞的创作与改编工作,但他们不识简谱、五线谱,没有掌握现代作曲手段。因此,在西藏和平解放时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均出自于汉族音乐工作者之手,如作曲家涂青华、罗念一、吴光旭、周明德等就是这一群体的代表。据了解,他们进藏之前是属内地各专业文艺团体的成员,有的是从内地各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出来的,他们曾直接或间接地学习过西洋作曲技术理论,他们把西洋作曲技术理论第一次带到雪域高原,为西藏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藏族民歌改编的作品多,用藏族音乐体裁创作的作品少
分析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出现的音乐作品,其中的很多作品是属于民歌改编类型,而且均属于独唱、重唱、合唱、小合唱类体裁,很少出现用藏族音乐体裁创作的大型作品,也很少出现富有艺术性的作品。形成这一特点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因为音乐工作者进藏时间短、不懂藏语,因此与藏族同胞间的交流、沟通方面面临很多困难,自然也就不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西藏传统艺术。另一方面,从当时的西藏形势来看,虽说是和平解放时期,但实际上形势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始终面临着西藏地方反动势力的武装暴动危险。为此,进军西藏部队音乐工作者用“独唱、齐唱、合唱”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歌曲形式,努力在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统战政策,以及筑路、建桥、建学校、治病等说服西藏上层和群众的影响工作,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团结、鼓舞和振奋革命群众,努力去实现《协议》的积极作用。
(四)藏东地区音乐风格的作品多,“卫藏”地区音乐风格的作品少
进军西藏的主力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是经川藏公路进入拉萨的。他们中的音乐工作者自从步入进军西藏征途的那一天起,就特别注意对藏族民歌的收集、学习和研究工作,进军途中收集、学习了很多藏族民歌。如著名作曲家罗念一在进军途中向修路民工学习康巴民歌,就写下了具有浓厚藏族风格的《叫我们怎么不歌唱》这首歌曲;又如吴光旭词曲的《西藏,我们的家乡》、涂青华词曲的《我们的解放军》歌曲中,比较巧妙地使用了藏东音乐语言,使之变为极富藏族风格的歌曲。
(五)进行曲体裁的歌曲居多,抒情曲体裁的歌曲居少
从歌曲音乐自身的表现意义上看,进行曲体裁与抒情曲体裁间的艺术表现力是有差异的,其中进行曲体裁类歌曲更富有一种战斗性和感召力。当时的曲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艺术表现特征,写下了如《筑路歌》、《歌唱二郎山》、《打通雀儿山》、《英雄战胜大渡河》、《叫我们怎么不歌唱》等很多富有战斗性和感召力的歌曲,激励着数万军民为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的实现而奋斗。这类歌曲清新明朗的色调、热情奔放的情绪,代表了建国初期一些歌曲的典型风格。如《南泥湾》、《生产大合唱》、《游击队之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面貌,反映了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统一战线政策,维护民族团结是和平解放时期文艺作品的总的思想内容。根据进藏部队所面临的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统一战线政策,以及用实际行动去说服、做影响工作这一政治任务,音乐创作紧贴这一主题,创作出如《藏胞歌唱解放军》、《西藏人民齐欢唱》、《打通雀儿山》、《筑路歌》、《我们的解放军》、《叫我们怎么不歌唱》、《西藏,我们的家乡》、《边疆战士筑路忙》、《阿妈,你不要远送》、《我们的解放军》、《毛主席的光辉》等歌颂筑路、歌颂解放军、歌颂军民团结、歌颂“十七条协议”、歌颂新生活内容的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总之,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在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很多新歌、新的音乐形式。虽然这些作品在数量上、结构上、风格上、体裁上比后期出现的作品显少、显小、显得单一,但这一时期的音乐毕竟是西藏当代音乐的源头,为西藏当代音乐的产生播下了种子。今天,我们了解它、研究它,这对西藏当代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有现实意义。
注释
[1][2][7][9][10]刘志群.西藏自治区志·文艺志·大事记[J].西藏艺术研究,2000(1):43,43,43,44,44.
[3]《当代中国的西藏》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西藏(上册)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176.
[4][5][6][8]徐大猷,绕元厚,达·雪涓.西藏四十年文化艺术成果[J].西藏艺术研究,1991(2):9,9-10,10,10.
[1]《当代中国的西藏》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西藏(上下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2]西藏文化的发展[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0.
[3]黄颢,刘洪记.西藏50年历史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社,2001.
[4]《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上下册)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
[5]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1.
[6]索代.藏族文化史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7]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西藏革命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
[8]郭冠忠.西藏社会发展述略[G]//郭冠忠藏学文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9]许广智.西藏民族地区近(现)代化发展历程[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10]《西藏歌舞》期刊(内部,1983-1984年),主办单位: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
On the Music Creation in the Period of Tibet’s Peaceful Liberation and Musical Features
Migma Lobsang CirenYangzong
(School of Art,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During the period of Tibet’s peaceful liberation,many new songs and new forms of music were created in the snow-covered plateau.Although the musical works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created after the period in terms of quantity,structure,style and genre,the musical works of this period is the source of contemporary Tibetan music.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us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works of the period of Tibet’s peaceful liberation,and reveal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creation during the period.
Tibet;in the period of Tibet’s peaceful liberation;musical works;creative features
J607
A
1005-5738(2014)04-093-08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4-08-20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西藏当代音乐作品与作曲家研究”(项目号:11ED133),西藏大学珠峰学者培养计划阶段性成果。
米玛洛桑,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现当代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