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中心(443003) 蒋 静 严 毅 田滔滔 徐 英 佟 荟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宜昌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季节性规律
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中心(443003) 蒋 静 严 毅 田滔滔 徐 英 佟 荟
目的分析宜昌市2006-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季节性集中趋势,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7年间宜昌市流腮发病的数据资料,应用Rayleigh′s检验圆形分布法探索发病的高峰日和高峰期,应用Watson-W illiam检验法分析各年的季节性集中趋势是否一致。结果宜昌市流腮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自2、3月起发病逐渐上升,至4-6月发病数达到当年最高水平,自7月起出现下降趋势,至9、10月间达到最低。7年间流腮发病均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P<0.05),但各年的高峰日和高峰期不相同或不全相同(F=176.225,P<0.01),总高峰日在5月15日,总高峰期在2月11日至8月18日。结论宜昌市流腮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高峰,高峰日多集中在4~5月间,高峰期为1月中旬至8月下旬,就此特点应开展宣传教育、接种疫苗等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 圆形分布 集中趋势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我国属丙类传染病[1]。近年来宜昌市流腮发病率较往年有所升高,且多发、暴发疫情时有发生。为寻找该市流腮的高发时间并探索其变化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应用圆形分布法及趋势相关分析就近7年来宜昌市流腮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材料来源
2006-2012年“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中宜昌市流腮的逐月发病例数。所有病例均按照统一的流腮个案调查表由报卡人员进行调查,依据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核实。
2.方法
(1)每年分别按月统计流腮发病人数,分析流腮发病的季节性;整理2006-2012年流腮发病数,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
(2)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季节性分布特征分析采用圆形分布法[2]。圆形分布是将周期性的资料转换为角度资料,通过计算平均角及角标准差,对疾病的发生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且通过对平均角的假设检验,判断发病数据的分布是否具有季节性趋势。为简化计算,1年按360d计,1个月按30d计,将日期资料转化成角度计算,1d为1°。以每月月中值作为组中值并折算成角度,依次求得正弦值(sinαi)、余弦值(cosαi)、平均角()、角标准差(s)和集中趋势(γ),平均角的有关计算,采用以下公式:
其中n代表全部观察例数,fi为各月的观察例数,x、y分别表示cosαi及sinαi的均值。进一步求得(=arcsin(y/γ)或(=arccos(x/γ),将平均角转换成发病高峰日,用±s求得发病高峰期。每年发病高峰日是否相同用Watson-W illiam法检验,计算F值。平均角的假设检验采用Rayleigh′s检验,检验统计量:Z=n·γ2,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 年间年宜昌市流腮发病的季节分布特征
表1 2006-2012年宜昌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季节分布
2006-2012年宜昌市共报告流腮9591例,全年 均有发病,但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从2、3月份起发病人数逐渐增多,4-6月达高峰,7月份后逐渐下降,9、10月最低。其中2006年4-6月间、2012年12月分别出现一次该病聚集现象。
2.7 年间年宜昌市流腮发病的高峰日和高峰期分析
经Rayleigh′s检验圆形分布分析结果显示,流腮发病均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P<0.05)。用Watson-W illiam检验法对各年的平均角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76.225,P<0.01)。即各年发病高峰日不相同或不全相同,各样本平均角虽不等,但均有集中趋势,见表2。
表2 2006-2012年宜昌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高峰日和高峰期
3.7 年间年宜昌市流腮发病趋势分析
宜昌市流腮发病呈现明显的波动,2006年、2012年分别为两个发病高峰年,2007年报告发病数最低,之后呈明显上升趋势,到2012年再次达到7年间的第二个高峰,见图1。
图1 2006-2012年宜昌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
流腮是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尤其危害少儿身体健康。一般认为该病具有周期性流行趋势和季节性集中趋势[3]。了解其发病的季节性趋势,可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圆形分布为分析周期性资料是否具有集中趋势提供了良好的统计方法,可推断季节性资料是否存在分布差异,即在不同的月份或季节中是否存在高峰日的集中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市各年发病高峰日不相同或不全相同(P<0.01),各样本平均角虽不等,但均有集中趋势(P<0.05)。
7年间宜昌市流腮发病波动较大,近五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出现过两次发病高峰,时隔5年。季节分布上,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有明显的春末夏初季节高发特征。研究时段流腮的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每年自2、3月起发病逐渐上升,至4-6月发病数达到当年最高水平,自7月起出现下降趋势,至9、10月间达到最低水平。由于宜昌市在2006年初及2012年底分别发生了数起校园流腮聚集性病例事件,因此在这两年的冬末至次年春初再次出现一个发病小高峰,但强度均低于当年4-6月发病水平。其他年份均表现出春末夏初高发季节的单峰型流行曲线。
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市7年间流腮发病的总高峰日为5月15日,总高峰期在2月11日至8月18日,每年高峰日和高峰期并不相同,但高峰日均集中在4 -5月,且近几年发病呈上升趋势,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流腮是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接种疫苗是有效控制流腮流行的根本措施[4]。为降低流腮的发生,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大力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加强对易感人群、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建议开展流腮免疫成功率的监测,进一步评价麻腮风疫苗接种质量及对流腮的免疫效果。同时应通过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等途径推广麻腮风疫苗的加强免疫,在人群中建立更牢固的免疫屏障,以达到有效控制流腮的目的。
1.殷大鹏,樊春祥,曹玲生,等.2004-2006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简析.疾病监测,2007,22(5):310-311.
2.何清波,苏炳华,钱亢.卫生统计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31-241.
3.王成科.1009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258.
4.冯利红,张文生,杨新明,等.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43-344.
(责任编辑:丁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