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进+孙天梦
[摘 要]探究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对策,旨在破解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课题,探究地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特有规律,为各级地方政府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实现路径。行政公共关系理念与实施战略化,在民主政治建设视角下建构与实施,与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同构,职能化与实务化,高科技化等是基本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D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2-0059-04
一、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对策探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探究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实施对策,旨在破解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课题,探索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途径。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是我国政府和学界深度关切的重大课题。这一创新首先是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即政府管理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确立政府是公共权力下的公共管理的理念。而这两个理念的确立有赖于行政公共关系中政府与公众沟通交流、理解合作的具体实践以及对其规律的理论把握。因此对策的探究和解决,不仅是对政治学与政府管理理论的深化与完善,也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不仅能够为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而且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建成和谐社会具有实践意义。
探究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实施对策,能够从行政公共关系的独特视角,探究地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在政府管理一般规律规范下的特有规律。在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政府管理职能,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事权的基础上,通过公共关系的构建与实施,获知地方的公众心理、舆论倾向、利益诉求;保障特定行政辖区内社会公众了解地方特有的省情、市情、县情、乡情;使得公众理解地方政府在特定行政环境下公共管理的决策、实施;使得公众认同和支持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施行。从而保证国家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并有机契合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在保证国家利益、中央政府政令统一前提下,高效实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
探究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实施对策,为各级地方政府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群众,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供了重要实现路径。通过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的构建与实施,与人民群众密切沟通交流,宣示各级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依据、目标、职能、政策与方式,同时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促进各级地方政府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态度,将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公共管理的主题;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从而提升地方政府的美誉度,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提高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能力,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探究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实施对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各种社会利益的整合,以及各种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顺畅有序。而通过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构建与实施,借助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的沟通与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了解公众心态、获知公众诉求、预测社会动态、关注社会热点、协调社会关系、调整利益结构、缓和消除矛盾,监测政府形象、校正政府施政、进而实现整个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探究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实施对策,能够推动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构建实施中某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对于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问题过多局限于学术层面和抽象研究,具有长于理论、少于实务、知行脱节的倾向;另一方面对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相对区别,地方政府特定行政环境制约,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的特殊规律尚未把握;尤其有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缺失公共管理品质与能力,缺乏行政公共关系意识,加之专业职能部门的缺失和相应资源的匮乏,使得无法在地方政府管理中主动有效地构建施行行政公共关系,有碍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对于高效实施公共管理、调整官民紧张关系、缓解民意压力、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方式和作用的有效实现。而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实施对策的探究与施行,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层面,推进民主建设,完善市场经济,密切与协调政社、政群、政企关系,有效实施地方政府行政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事务管理。
二、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的对策探究
1.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理念与实施战略化。政府作为高居于社会之上执掌管理社会政务的特殊社会组织,其管理本质上相异于其他各类管理,根本职能是运用公共权力调整控制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因而地方政府管理必须摒弃传统政府管理的全能、管制性,确立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职能,将地方政府回归于公共管理型政府本位与职能。而这一回归的实现,有赖于通过行政公共关系这一独特管理平台上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理解合作的理念建树与实践运作,有赖于通过行政公共关系将政府职能从重政治统治、重管治、重对上级负责转向重公共服务、重对社会公众负责,将政府与社会公众错置的关系转变过来,从以政府为中心到以社会公众为中心。因此,必须修正各级地方政府对行政公共关系战略地位与价值的认知缺失,对于行政公共关系应当不限于管理技术或手段的认知和运用,不限于策略性、战术性的认知和运用,不限于政治秀的认知和运用,不限于渡过各类公共危机的应急性认知和运用,而是以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为宗旨,实现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理念与实践在地方政府管理构成中的战略地位,将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高置于各级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顶层设计之中,吸纳于政府管理的战略思维体系中,成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与行政现代化的有机构成。
2.在民主政治建设视角下建构与实施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作和实现?熏中国政府管理的本质属性,都要求公众作为国家权力主体参与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必然成为社会公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实践平台、实现路径和有效手段。
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公共关系构建双向沟通和平等交流平台,借助调查分析、智库咨询、听证协商、信息反馈等行政公共关系要素,了解舆情民意,吸纳民意民智,形成公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渠道,从而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依据与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借助新闻发布、网络传播、政务公开,热点处置、危机应对等行政公共关系手段,传播政府行政信息,提升政府管理公开性和透明度,强化政府对于地方公共事务领导、组织、控制的合理性,强化政府施政的公信力,创造地方政府管理的认同、支持与合作环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协商对话、传媒沟通、舆论监督、施政评议及公众批评建议、信访举报等行政公共关系活动,开辟更多公众对于地方政府管理的监督与制衡渠道,从而完善地方政府管理,形成民主开放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秩序,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3.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与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同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调宣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强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的基本规定性与特有功能决定其必须被纳入到地方政府管理改革与职能转变的整体框架中,转变政府职能要突出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而两者关系的关键是各级地方政府向市场和企业放权,减少行政管制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要解决政府与社会关系,而两者关系的关键也在于各级地方政府向社会放权,在激发社会活力基础上推动传统行政管理转向社会公共治理。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在政府对企业、社会从“包办式管理”向“间接式管理”的转变中,应当发挥桥梁中介作用,宣示政策、提供信息、宏观预测、整合利益、疏导争议、化解矛盾、引导舆论、协调关系。政府改革、简政放权不仅在政府体制外进行,也一定要在体制内进行。这其中首先是中央向地方合理放权,减少中央对地方经济社会事务干预,解决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不匹配,公共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矛盾。而在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结构、权力配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释放公共关系信息沟通、关系协调、利益兼顾、理顺认同的功效。其次,在地方政府内部的机构改革、部门调整、职权配置、人事调配中,也必须凸现公共关系功能,协调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部门与部门之间关系,形成共识、化解各类矛盾、凝聚力量,推进改革。
4.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的职能化与实务化。首先要将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作为地方政府管理的特殊职能,使其成为地方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必须实现的功能,成为管理的要件构成。将地方政府公共关系打造成地方政府的高价值无形资产和独特的管理软实力。其次,目前地方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性的虚拟化探究多,实务践行缺失,知行分割。所以必须大力推进及提升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的实务化和执行力,为此需要在三个层面构建实务体系:在机构载体层面,省市县级政府应建立专职政府公共关系组织机构,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专职新闻发言人,充分开发新闻媒体、新闻发布、传播网络、公关公文、政府刊物、宣传资料、记者招待会、政府推介会、智库咨询、公益广告、重大庆典、节日庆典、政府公共礼仪、对外开放参观、政府公务人员公众报告及演讲等的公共关系功能;在制度机制层面,有效利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信访制度、政策听证制度、协商对话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危机应对机制、舆论监督与施政评议制度,并保障行政公共关系调查研究;在理念及价值的构建推介层面,培养和提升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及其人员行政公共关系意识与技能,倾力打造各级地方政府的美誉度、知名度,发挥行政公共关系形象评估及塑造职能、树立良好的地方政府形象,制造舆论、引导舆论、占据社会公共舆论制高点,施行地方政府国际公关以塑造开放中国及开放地方的良好国际形象,由此形成完整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实务运作体系。
5.打造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的高科技化。互联网时代使得公共信息的传播具有更迅捷的速度、更开放的空间、更广泛的受众、更深远的效应。而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在传播社会信息,制造舆论导向,实施社会监督,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有效掌控并利用信息网络、现代大众传媒新技术,实现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载体、手段的高科技化。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充分依托网络平台上交互式的沟通和对话环境,传播政策信息、推介政府施政、回应社会关注、引领舆论导向;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各级地方政府能够在行政公共关系的视角下将其构建成为公众表达认知与诉求、建言献策、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公众行使公共管理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有效途径。各级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开发、利用和创新更多基于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的网络项目与大众传媒新技术,如官方网站、网络论坛、各类网络媒体、电子书、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等。其中,因应网络技术依法依规开设地方政府官方政务微博,或者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实名微博等则是地方政府网络公共关系的新形式:官方政务微博、政府公务人员实名微博可以借由这类新媒体发布政府权威政策信息,传达政府或公务人员的公务信息,表达政府及公务人员意愿与诉求,与社会公众交流、沟通,为社会公众释疑解惑,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及时介入各类突发事件,方便不同声音充分表达和自由讨论,从而培育互联网上的官民言论生态平衡,推动公众政治参与,为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注入活力。
6.提升地方政府危机公共关系应对能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与各类自然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关联和协调的不断加深,也伴随着改革深化以及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频发、多发,使得各类自然灾害、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演化成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机,如SARS疫情、“5·12”汶川地震、重大矿难、瓮安事件、“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线泄漏爆炸等,我国已经进入各类公共危机高发期。这就决定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而危机公共关系应对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独特手段和有效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功能。审视当下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共关系应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不会、甚至不愿应对危机公共关系介入危机管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与公务人员刻意规避甚至严重排斥媒体及危机信息传播,掩盖危机缘由、后果及处置信息。为有效管控各类公共危机,发挥危机公共关系应对的效能,地方政府必须将危机公共关系应对贯穿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处置、善后各个阶段中。政府危机公共关系应对的基本要素包括:危机预警、危机预防与救助教育、危机认知、危机应对宣传、政府危机管理依据、职能、决策及危机处置程序、进程、结果的公开、危机信息公布、危机信息管控、危机心理调查、危机心理疏导、危机救援激励、危机救助协调、危机相关人员心理干预援助、危机处置与救援的国际协调、危机中及危机后政府形象塑造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在敢于担当的前提下政府与公众及媒体的沟通交往。政府规避甚至排斥、掩盖危机信息,显然不适应互联网时代光速般的信息传播现实,无助于危机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危机公共关系应急反应的力度,并把反应权限更多下放给相关部门及官员。要坚决改革现有公共危机信息发布机制,防止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危机信息不对称。要充分发挥政府危机公共关系应对疏导协调、引导社会舆论与公众心态、维护社会稳定、凝聚社会认同的功能,在全社会构建应对各类公共危机的精神支柱与心理基石。
参考文献:
[1]李世英.行政管理学新编(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荷英编著.现代公共关系学(修订第三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侯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