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园园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扫黛开宫额,私语口脂香
——从眉妆与唇妆看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刘园园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唐代在中国古代女性化妆史上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面容妆饰标新立异、气象万千,相对于隋代的稍显单一、朴素与宋代的端庄典雅,这一时期女子面饰大气而华贵、开放而瑰丽,极富变化,是中国古代女性妆饰发展的高峰期。而唐代女性的眉妆和唇妆在此时尤其具有代表性,其样式之复杂多变,颜色与想象力之丰富,都为其他时代所不能企及。本文以唐代女子妆饰中的眉妆与唇妆为例,旨在还原当时女性妆饰的真实面貌,并借此探讨唐代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唐代;女性;眉妆;唇妆;社会地位
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女性最珍重最细致用心描画的的部位,古代女子妆容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今人的对于面容的修饰描画多集中在眼部,眼影、眼线、睫毛膏甚至假睫毛的使用等等,都是为了突出眼睛大而有神、深邃而有层次感,眉形的描画也是配合眼睛的妆容来进行。而中国古代女子很少在化妆上注重眼睛,即使有时有些许的点染,或者偶尔眼线的描画也是为了突出眼睛的细长感或者一些特殊妆容需要的悲伤感。她们更注重的是对于眉毛的细心描绘,这是她们整个面庞中最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因此也是最费心思,最注重的地方,尤其是宫中女子,是否会画眉甚至关乎得宠与否,相传卓文君即善画远山眉,一时女子们争相模仿,而隋代宫中一位普通的宫女绛仙则因为擅长画眉而被隋炀帝看重,荣宠一时无二,独享波斯进贡的贵重螺子黛作为画眉材料。
到了唐代画眉更是在唐代女子面部妆饰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就连自恃天生丽质的虢国夫人,对于眉毛却不敢马虎,杜甫曾在诗中记录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唐代女子画眉蔚成风气,特别在盛唐,更是盛行不衰。此时女子将画眉看得无比重要,其他妆饰可以不施,眉毛却一定要画,甚至连小孩子也模仿大人,画起眉来,李商隐就有:“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的诗句。更有甚者,禅院里清修的女尼居然也画眉,且独辟蹊径,所画眉毛淡而纤细,时人称为“浅文殊眉”。尤其在玄宗时代,画眉更是备受推崇,明代杨慎的《丹铅续录》里曾记载:“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由于帝王的提倡,使得此时眉妆更是花样繁多,造型各异、变幻莫测,开辟了历史上眉式造型最为丰富的时代。
具体来讲,唐代的眉妆主要有:柳叶眉,亦称柳眉,这是一种眉头粗圆、眉梢尖锐、眉身宽阔的眉式,因形状与柳叶相似,故名。韦庄《女冠子》词有“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的句子。今天从《步辇图》和《捣练图》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眉式。
《捣练图》中画柳叶眉的女子
月眉,初唐女子多用此种眉式,比柳眉略宽,因为其形状弯曲,犹如一轮新月,故又名“却月眉”、“新月”,这种眉式两端大多画得比较尖锐,颜色用的也比较浓重。至晚唐,仍有很多女子喜画月眉。
阔眉,初唐时流行的月眉稍宽而且弯曲,已经流露出阔眉的初兆,到唐高宗时代逐渐过渡,于武则天在位时达到高潮,并持续到开元盛世,阔眉逐渐成为唐代女子一种主要的眉式。从初唐到开元年间,眉妆崇尚长、阔、浓,于面部非常醒目,虽然从形象资料来看阔眉画法也时有改变,但长、阔、浓一直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蛾眉、远山眉、青黛眉,是从开元到天宝年间流行的细长且淡的眉式。韦庄《江城子》中有“髻鬟狼藉黛眉长”的句子,李商隐也有关于这种眉式的名句“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
八字眉,中唐时期开始流行,和乌唇、椎髻一起构成了“元和时世妆”,也就是胡妆,先在宫廷中流传,后普及到民间。
啼眉,此种眉式是以油膏薄拭眉下,如啼泣之状。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首韵寄微之》中便有“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的吟咏。
桂叶眉,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眉式,浓而且阔,但是非常短,因其形状如桂叶,故名。在传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中,有直观的反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女子都是先将眉毛剃掉,然后再去描画出自己心仪的眉型。
中国古代女子以特殊的颜料或唇脂涂染嘴唇,称为“点唇”。大约在汉代前后,点唇的习俗已经形成,东汉文献中明确记载了点唇的材料,说明在此以前,女子已经懂得使用特别的颜料来涂染双唇,以后历代沿袭,经久不衰。最原始的唇部化妆材料称为“唇脂”,汉代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就已经提到:“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丹,也叫朱砂,是制作唇脂的主要原料,是一种朱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以其制作唇脂,具有鲜艳强烈的色彩效果。但是朱砂本身不具备粘性,附着力欠佳,如果单纯将它敷在唇上,很快就会为口沫所溶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古人在朱砂里掺入了适量的粘密润滑的辅料,一般是动物的脂膏或者矿物蜡等。这样制成的唇脂既具备了一定的防水性,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并且可以防止嘴唇皲裂,所以深受女子喜爱。
到了唐代,唇脂也被称为“口脂”,韦庄的《江城子》词中就有“朱唇动,先觉口脂香”的句子。此时口脂的基本原料主要是蜡,口脂形状大体类似今天的唇膏,具体方法是将制好的口脂灌入竹筒之中,用纸包裹住竹筒,再缠以麻绳。等口脂冷凝后,再拆开竹筒。因此,那时的口脂多是一段段圆柱状的凝冻固体膏脂。唐人元稹的《莺莺传》中就叙及这种情况:崔莺莺收到张生从京城捎来的妆饰物品,感慨不已,她在给张生的回信中写道:“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但积悲叹耳……。”①从“口脂五寸”这句话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口脂已经是管状物体了,和现在的唇膏基本相似。
按照口脂颜色,唐代的口脂主要有檀口(即浅红色口脂)、朱唇,也称丹唇(大红色口脂)、绛唇(深红色,即檀色或浅绛色口脂)、嘿唇(以乌膏涂染,黑色)等。而妆唇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花样繁多,总的来说依然以遵循浓艳娇小的樱桃小口为时尚。晚唐时,流行的唇妆样式极为繁多,据宋代陶谷的《清异录》记载:“僖昭时,都下娼家竞事唇妆。妇女以此分妍与否。其点注之工,名色差繁。其略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等样子。”②其中记载的唇妆形制虽然大多已经不详,但是仅仅从这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名称,便可看出唐代点唇样式的不拘一格。
如果说唐代的口脂在形状上与今天女性使用的唇膏基本相似,那么在气味上,唐代的口脂却有现代唇膏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带有奇异的香气。当时口脂当中要加入各种奇异贵重的香料,盛放口脂的器皿自然是精致华美,因此唐诗中每每把女性的嘴唇形容为“香唇”,实际上并不是夸张的写法,而是写实。例如李贺在《洛姝真珠》中就有“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的描绘。唐代口脂中奇异昂贵的香料大多需要进口,进口香料掺入口脂当中,使用口脂的唐代女子唇间散发着芬芳的气息,让人迷醉而难忘。
《弈棋仕女图》中点唇的唐代侍女
服饰与妆饰是一个社会物质文化中最易变化的因子,也是人们思想意识转变的物化标志,同时,女性又是社会审美时尚的引导者和展示者。唐代女子一扫前代的质朴与简单,面敷胭粉,两颊涂绯,口唇点红,面饰额黄、花钿、妆靥。整体妆容尤其是眉妆和唇妆方面争奇斗艳、想象丰富、大胆而夸张,华贵而优美,这与整个唐代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之下,东西方文化交流之中,女性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有直接关系。
由于政策的开放,大量胡人进入唐朝疆域内,长期交错杂居之下,胡人女子靓妆露面,身着让唐人感到新奇的服饰,街坊酒肆之间谈笑风生,或吟唱或奏乐或舞蹈,这种开放的意识和异域的审美倾向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唐代女子的心理,女性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本原性复苏。从惊异、新奇到羡慕、模仿,潜移默化之下,唐代女子开始走向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这种社会风尚和女性的心理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武则天于705年被迫退位之后,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女性先后活跃在唐朝的政治舞台,直到公元712年李隆基杀太平公主即位之后,才基本恢复到中国传统的男性政治的局面。即便如此,女性开放的观念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在这种女性参政的刺激之下,促使唐代女性更积极地参加社会各项活动,彰显复苏的女性意识。
大唐盛世文化兼容并蓄之中,男性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开始以新的观念去看待身边的女性,因此,在外来文化影响的整体开放风气之中,唐代女子不再深藏闺中,而是抛头露面,走入社会,用她们能想象得到的各种方式去展示她们的魅力。她们踏青郊游,荡秋千、打马球、踢蹴鞠、拔河,参加体育活动,参与政事,与男子同席共饮,谈笑风生;她们着胡服、施胡妆,无视礼法、一反传统,袒胸露肌、粉胸半掩、唇红眉黛、暗香浮动,女性之美在她们的衣香鬓影中得到完美展示。由此可见,外来文化影响之下,唐代女性意识复苏,使得女性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胡风鼓荡之下,繁荣强盛之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唐代女性地位空前提高。“众所周知,唐皇室并非出自纯粹的汉族,具有浓烈的北方游牧民族(鲜卑、匈奴)血统。其配下关陇集团的官人们之出身,也同样可以追溯到北魏的北方六镇。如此,这一与北方游牧民族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集团,将粗犷的作风、个人的独立性、平面的人际关系带入中国社会,并对妇女的性格产生影响,从而转化成唐代女性的力量……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也是促成女性崛起的另一要因。即儒教(礼教)伦理观占统治地位的汉帝国崩溃后,在魏晋以降分裂割据,权力持续削弱的过程中,女性们摆脱儒教的束缚,追求个性,构筑了自我主张的空间,这种趋势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在唐代融汇合一,使女性处于更有利于表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地位。”③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唐代女性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获得了张扬个性,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
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才能看到这样肆意张扬着美丽的女子们,扫黛点唇,开创了中国古代女性化妆史上一个辉煌的高峰。
注释:
①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09页.
②花间十六声.第85页.
③气贺泽保规·试论隋唐时代皇后的地位——武则天上台历史背景的考察.唐宋女性与社会,第867页.
[1]孙机著.中国古代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2001年.
[2]李芽著.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
[3][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周汛,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6]孟辉著.花间十六声.三联书店,2006年.
[7]高春明著.中国服饰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8]葛承雍著.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中华书局,2006年.
[9]徐连达著.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中国历代仕女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1998年.
J05
A
1005-5312(2014)17-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