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历史夯基础独特地理定平阳
中国地貌广阔,省份众多,为何独有平阳成为木版年画的源头始祖?这是由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和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而造就的。
临汾古时称平阳,《帝王世纪》中说:“帝尧氏,始封唐……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这块古老神奇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的文物随处可见,被誉为“华夏文化博物馆”“华夏民间艺术宝库”。180万年前的西侯渡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丁村、柿子滩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枣园文化遗存都举世闻名,特别是尧、舜、禹时期的陶寺文化遗址的发掘,以其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史前珍贵文物,把中华民族有考古成果资证的历史,足足向前推进了2 500多年。在柿子滩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至今10 000~20 000年前用赤铁矿粉绘制的两方名画,是我国截至目前旧石器时期最早的岩画。帝尧时期平阳留传下来的《击壤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侯马盟书”被评为建国以来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平阳戏曲早在元代就与北京元大都齐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平阳大地,平川产棉、上党产麻、稷山产竹,这些都是造纸的最佳原料,故有“平阳府纸”“上党麻纸”“稷山竹纸”等传统名牌。传说东汉蔡伦曾来平阳造纸,城内有蔡伦庙,死后葬于运城蔡伦沟,并留有墓志碑。平阳东西两山,多产硬质细密木材,如梨木、核桃木等,沿河又多生枣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腻,都是雕版的最佳材料。平阳雕印版多用枣木,素有“枣版”佳称。又因平阳地处平水之阳,故称平阳雕印为“平水版系”。除此之外,绛州产笔墨,蒲州(今永济县)产墨纸,都给平阳雕印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通典》记载:“平阳大地魏晋以降,文学盛兴。”到隋唐时雕版印刷就兴盛起来了,河津、太平牗(今襄汾县牘牍)、乡宁诸县县志都载有隋朝教育家王通的著作,以雕印传播于世。唐后期文学家皮日休在撰写《文中子墓志铭》一文中,也记述了文中子著作通过梓版传播的事实。北宋时,平阳已成为我国四大雕印重镇之一,《中国版画史》也称平阳是我国版画最早产地之一。
平阳木版年画是和远古先民的岩画和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纹样、石刻牗一脉相承的,所以在其表现内容上,为了谋求生存、延续生命、繁衍后代,多以农耕渔猎、征战、洪水、火灾为重要题材,对生育、生殖、女性崇拜也多有表现,尤其是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各种“魔力”还认识不了,所以便创造了太阳神、风神、雨神以及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却有现实影响力的天神、鬼怪之类的形象。由于劳作、战争间隙的自娱和娱神,人们向往祥和平安、吉祥如意,所以便在表现物象时加上鹿角、鹤翼、光冠、光环。随着文字的产生、发展,语言不断丰富,在绘画形象中便创造了双关、谐音类的“三星高照”“四(柿)季(鸡)平(瓶)安(鞍)”“五福(蝠)临门”“六(鹿)鹤同春”“连(莲)生贵(桂)子(枝)”等吉利画。
平阳大地,人类文明起源较早,这里人文荟萃,崇文重教,读书风气很盛,不少人家于门首镌刻或张贴“耕读之家”“耕读传家”,有钱人家素有藏书习惯,“家置书楼,人蓄文库”就是这种时尚的反映。因此,许多木版年画的内容很自然地融入了自《诗经》以来的古诗词意境。达官显贵家的中堂画、贡笺的内容,多用于教育后人,显示祥和吉庆,富贵荣华。这种习俗也影响到民间,“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明清年间,由于文人雅士加入木版年画行列,把他们的情趣和群众的期盼相融合,平阳木版年画就更有文化味了。
山西晋南一带平民的土木房、砖瓦房、四合院,达官显贵的连进院,在全国民居中是不多见的,或者说这种民居形式是从平阳传向外地的。平阳一带的地理环境适合于修建土窑洞、砖窑洞、地窑院、下窑上房院,这都是当地居民所建的一种特殊的民居群。特殊的水土和民居影响了这里民俗的殊异,因山区、丘陵、川谷相阻,不同的生活条件,使人们对建筑的室内外装饰有着不同的习惯与要求,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使平阳木版年画必然要适应当地的经济生活和精神文明需求,从而显示出其独有的特色。从农历腊月到来年正月,民间要大闹社火,悬挂灯笼,要送“灶王爷”,接“天地神”,这就出现了许多灯画、拂尘纸画等平阳独有的画种。灯画在影视产生前,民间是作为土戏来观赏的,而拂尘画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拂尘”的实用价值。作为年画,年节布置庭院、厅堂、居室,平阳人家从院落到居室内外,门窗、粮囤、面缸、碗柜、牛棚马厩等不同器物上均可张贴。中堂画、大贡笺一般张挂在厅堂正壁,两边配以条屏或楹联;居室多在炕面张贴屏条,有两条一个主题的,有一图两条的,或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四君子,或四美人、四进士、四武人等;门首或橱柜贴拂尘纸;院中照壁贴贡笺或福字大斗方;门外挂灯,灯上出现灯画;衣柜、粮囤上贴方子,都印有吉祥如意、红火热闹、出口吉利、合人心意的话。